正文

ZT 故乡啊故乡!

(2008-12-27 23:07:39) 下一个

ZT故乡啊,故乡!

范达人

我的故乡在绍兴双江溪,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来美十年後,我终于实现了故乡行。
1999年9月,我到了双江溪,首先拜谒的是小学的旧校址---舜王庙。坐落在小舜江畔、耸立在山坡上的舜王庙,气势雄伟,雕刻精美。相传虞舜曾来这一带活动过,他的禅让风格和至孝精神,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上小学之初,我不用功,马马虎虎,九岁那年父亲病逝,一下子我好像长大了,从此开始在豆油灯下,温习功课,成绩好起来了。班主任兼历史课老师应先生在对我的评语上,这样写道∶“该生天资 异,前途可有大观。”这番鼓励之词,起著振奋我志气的作用。
拾级而上,登上舜王庙。看庙的青年对我说∶“门票五元。”陪同我前往的一位亲戚大声道∶“他是咱村人,范家的达人。”青年睁大眼睛,依然疑惑不解。从里面出来一位五十开外的妇女说,听说过范家有一个人在北京读书、做事。此时一首唐诗不由从我心中吟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千多年前,我的同乡会稽人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
从1950年我离开故乡,至今己近半个世纪,不相识乃理所当然。我还是买了门票进入庙内,看到当年的教室就想起往昔的同窗。十位同窗中只见到了我的堂姐范素娥。她比我大约五岁,上学晚所以与我同班。回顾往事,她说 “小学毕业後,你们到绍兴城里上中学,我却没有机会,为此我哭了三天三夜”。我说∶“当时以为你要嫁人,才不上中学。”1949年後,素娥姐先在村里当文书,後来嫁给一个南下老八路干部,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进城後,她做些家委会一类的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前些年丈夫去世,现在她靠微薄退休金为生,还过得去。她身子骨硬朗,记忆力极佳,回忆往事,滔滔不绝,犹如活字典。
当走到庙的戏台前,我不由地感叹“哦,这个大讲台怎厶变得小多了。”记得当年每次开周会,邢校长在台上带领全校师生朗读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49年初夏,解放军进村後,在这里召开全村大会,一位邻村小学老师突然跳上讲台发表演说,他伸出两个拳头,然後把一个拳头放在另一个拳头上面。他解释道∶“上面的拳头代表地主,下面的拳头代表农民,过去地主压迫农民,现在农民翻身了。翻身不是农民压迫地主,而是平等,谁也不压迫谁。”此时他把两个拳头平行地放在胸前。站在一旁的解放军不动声色,也不置可否。刚十四岁的我,还以为那位小学老师形象地宣讲了党的政策呢。後来,读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方知他对地主阶级是“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显然,那位小学老师的见解是不合调的,够大胆的。
跨出庙门,背後传来对范家的议论声,尚依稀可闻。说起双江溪的范家,据长辈们说,原来我们村没有姓范的。大约两百年前,一个姓范的打工仔,腰里围著一块宽布巾,肩上扛著一根扁担,长途跋涉,从绍兴城附近的黄浦庄来到双江溪。他辛勤劳动,刻苦经营,居然扎下根来。他就是我的曾祖父的父亲,范家在双江溪的创建人。我的曾祖父叫范采晋,他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文举。由于他的功名,家门口竖起了两根高高的旗杆。从此,范家开始兴旺发达。他的两个儿子范伯兰和范幼兰都是秀才。此时,范家还办起茶厂,开了南货店。村里有一条街,其中一半沿街的房屋为范家所有,当时有“范半街”之称。他们兄弟两人各有四男二女。到我父亲那一辈,一时人多势旺,共有八位兄弟、四位姐妹。加上村头范源盛一家,范姓在双江溪成为大姓,与原有的于姓和杜姓大家族三足鼎立。八位叔伯我只记得四位。我父范亦笙是老四,原在家乡教书,後到上海做事,上法政大学,直至官拜宁波代“知府”,四十岁就去世。二伯也是四十岁左右痨病而亡。他病危时住在我家,当时我很小,喜欢靠近他。二伯总说∶“我的病会传染,别靠近我。”五叔范梦京与我家最熟,听说,年轻时他与我父亲一起帮人家桩米,两人年富力强,一会儿功夫就把米桩白了。後来,他到无 做事,最後从丝厂经理的位置上退休,返回双江溪颐养天年,八十岁寿终正寝。他是最关心和爱护我的一位长辈。小叔范亦贵住在我家隔璧,为人忠厚,终身在家乡务农兼做一点小生意,如开一爿小南货店。他还有点文化,一次他把珍藏多年的曾祖父范采晋中举时写的文章给我看,可惜我当时才小学程度,根本看不懂。小叔还把他们四位亲兄弟写的春夏秋冬诗讲给我听。他年过古稀後在故乡谢世。老实人往往受人欺侮,他一生中受了不少气。我们这一代大都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二伯的儿子范巧人到杭州钢铁厂做工;五叔的儿子范运长是位建筑设计师,到上海工作;小叔的儿子范立人在宁波教书;我则转辗到了美国......下一代更是天涯海角各奔一方。
回到绍兴城,接著去看绍兴中学,在这里我念过书,从这里我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有三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教语文的宋孟康先生,他是我的表伯父,知识渊博,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学术享受。另一位是教历史的谢老师,一口标准国语,早年参加革命,後来不知为啥下放到绍兴中学教书,讲起现代史,如数家珍。他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想必是一个遇挫折而不气馁的人。1950年秋天,皖北闹灾荒,一位姓杨的老师贴出一张大字海报,题为《捧出我们的红心》,倡议大家捐献救灾。於是全校师生纷纷出钱出物。一首救灾歌在校园中流行∶
“秋风起,树叶黄,
皖北灾民缺衣裳,
同胞手足心连心,
谁有困难谁帮忙。”
在绍兴中学念书引以为豪的原因之一,是鲁迅先生曾在这所学堂教过书。鲁迅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伟人,他的作品我几乎全读过,《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反映家乡风土人情的作品,使我这个绍兴老乡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非常亲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读过多遍,其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名句一直激励我面对曲折,体味人生。到了绍兴,三味书屋和鲁迅纪念馆是必去的地方。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时的同班同学谢宝森曾在这里工作过,他毕业後留学朝鲜,“文革”暴发後回国参加运动,不久被打成“五一六”分子,发配劳改,转辗下放到鲁迅纪念馆打杂。後来落实政策,出任《浙江学刊》主编、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学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些年因积劳成疾,几近瘫痪。当时病退在杭州家中。我致电问候,谈及往事,令人不胜感慨。
离开了鲁迅纪念馆,来到咸亨酒店。绍兴老酒是八大名酒之一,闻名于世。要了半斤花雕老酒,配之以茴香豆、鱼乾、盐水花生之类的小菜,喝将起来,品尝家乡风味。呈琥珀色的黄酒,醇厚甘鲜,回味无穷。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有的“浊酒一杯喜相逢,古今多少事俱付笑谈中”;有的独坐一隅,借酒浇愁愁更愁;有的高声喧哗,举杯豪饮......。前几天,在美国从网上读到绍兴联合电子版的一篇文章,题为《黄酒风情》,文中写道∶酒能使人畅所欲言,才思涌动,於是就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仙李白,绍兴名画家徐渭也是醉中作画,酒醉画成。一代女侠秋瑾“貂裘换酒也堪豪”,常与革命友人举杯互勉,抒发豪情。我喝罢酒,在咸亨酒店门前的孔乙己塑像旁摄影留念。 人们去品评几代读书人的异同吧!
与表兄董子湘相约,去参观大禹陵。表兄大我八岁,他是个老绍兴,对绍兴的历史掌故颇为熟悉,我们边走边谈,谈古说今,缓缓走向古朴幽深的大禹陵和恢宏庄严的禹王庙。据《史记》记载,为了治“鸿水滔天”,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於以疏导办法把水治服。後来他“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人们为纪念这位治水英雄,在大禹陵旁建造了祠庙。环视这些依彷著秀丽的会稽山的建筑群,表兄赞曰∶“真是风水宝地。”我这位表兄确是一位业馀风水师,1962年困难时期,他给农民看风水,卜吉凶。结果挨了批,说他搞封建迷信。改革开放後,他又重操旧业,外甥女于国瑛化了二十元人民币在旧货街上给他买了一个罗盘,据说生意还不错,时而可挣点外快。近年来,风水在美国有流行之势,对这门学问感兴趣者日趋增多。我参加过几次风水讲座,几乎场场爆满,其中不少听众是白人。
我们的故乡绍兴,堪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是我与表兄的共识。
据史书记载和当代《绍兴导航》介绍,绍兴从河姆渡文化算起,于越文化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己有七千多年历史。大禹治水告成,在这里会集诸候,计功行赏,于是绍兴便有了自已古老的名字---会稽。春秋战国时,于越民族以今绍兴为中心,建立越国,定都会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後,以原越国境地置会稽郡。南宋时曾为临时首都和陪都。此後,元朝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绍兴市初设于1949年,现辖越城区、绍兴县、新昌县、上虞市、嵊州市和诸暨市,面积7901平方公里,人口435丌。
所谓人杰者,绍兴有名士之乡的美称。一位朋友告诉我,据粗略统计,今绍兴市境之内,自唐以来,出过文武状元27名。当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53名是绍兴人。绍兴历史上的名人,我也知道一些,诸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论衡》作者王充;“书圣”王羲之;大诗人陆游;思想家王阳明;北大名校长蔡元培;一代文豪鲁迅;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马寅初等等。最後两位学者我有些感性接触。1962年初夏,我们将从北大历史系毕业,范文澜应邀与我们座谈,他一再反对放空炮,强调要重视史料,并斩钉截铁地说∶“历史系的学生不念完《纲鉴易知录》,不能毕业。”1958年,我作为一名北大学生,几次参加批判校长马寅初“新人口论”大会,马老在天威高压和群众围攻之下,坚持真理,巍然不动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绍兴,我亲爱的故乡,我怀念你,我为你感到骄傲!
补充∶
2007年9月,我又一次回到了故乡绍兴。先是到舜王庙附近,为父亲范亦笙和母亲宋玉贞扫墓,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盼二老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健康和顺利。接著,与蕺山中学老同学孙立孝、钱二中、谢涌涛、马友楠、陈厅华、许绍修和李雅芳欢聚数日,忆往事、品佳肴、游名胜,好开心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