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股市中的“专家”评论
刘以栋
因为财经新闻跟大家的财富相关,所以大家都比较关心市场的变化。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就请来各种各样的财经“专家”,时时刻刻对市场的现在和未来作出“专业评论”。
观看专家评论多了,感觉专家观点也不过是其个人观点,对错参半。跟其它行业的专家相比,财经专家评论的可靠性差许多。现在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市场的专家归下类。
在市场评论中,大家见到最多的评论来自卖方财经分析师(Sale Side Stock Analysts)。在金融投资行业,每个投资银行一般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研究部门(Equity Research Group)。这个部门的金融分析师(Equity Analysts)覆盖(Cover)不同的经济生产行业的公司和股票。
卖方的金融分析师的主要职能是为作为买方(Buy Side)的共同基金提高市场分析,收取佣金(Commissions)。同时,卖方的市场分析师要跟自己覆盖的公司管理层搞好关系,为其投资银行取得发行股票和债券(Stock and Bond Underwriting)的投行业务增加机会。
卖方分析师必须清楚本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律,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建立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取得买方公司和被覆盖公司的信任和青睐,为本公司带来效益和业务。
从这一点大家就容易明白,卖方金融分析师倾向于正面评论,不会轻易作出负面评论。从很多金融分析师覆盖的大部分股票是买而不是卖就验证了这一点。九十年代末,一些金融分析师虽然私下里不看好许多高科技股,甚至做空那些股票,但在公开发行公司的分析报告时,仍然高呼“狂买”(Strong Buy)。从利益取向来看,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作为买方的共同基金当然明白卖方分析师的职能,所以也会雇用一个自己的市场研究团队(往往从卖方分析师中雇来),统称买方分析师(Buy Side Equity Analysts, Portfolio Managers)。买方分析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自家公司的共同基金经理,所以对市场的评论会相对客观一些。
但是,买方分析师有时为了广告效果和自家基金的回报,也会对市场作出违心的评论。譬如,如果自己的共同基金想买某个股票,在自家基金买入以前,他可能就不会讲出全部的利好信息。同样,在自家的共同基金想卖而没有卖出以前,他也不会讲出全部的坏消息。高盛分析师在去年油价顶峰时(140多美元一桶),高呼油价要升到300美元一桶;美林分析师在今年年初油价低谷时(30多美元一桶),高喊油价要降到20美元一桶。很难想象他们不是为了本公司交易部门的利益而搅乱市场。如果完全是市场预测错误的话,这样大的时空误差足以让他们丢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这样的名声也不利于他们找到下一个工作。
总体来看,买方金融分析师对市场评论的可信度,应当高于卖方金融分析师的评论。
在买方和卖方分析师这两个群体以外,还有许多自由市场评论专家。譬如,大学里的财经教授,公司里的经济学家,期刊里的财经专栏作家,网站和博客里的自由撰稿人等。他们对市场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听众和观众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作出理性的判断。自由市场评论家可能不会故意去误导谁,但如果他们自己的钱不在里面,那么他们就可能会信口开河,为自己的评论不计后果;如果他们自己的钱已投在里面,那么他们有时会很固执(Long and loud),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看看网站里的许多“牛人”评论就可见一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局限性,自由市场评论家也不例外。
在我所知道的自由财经评论家中,谢国忠、法布尔 (Marc Faber),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 Common Sense at SmartMoney)的市场评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趣的是,他们这几位对美国现在的经济都不看好。
要知道犁子的滋味,最好自己去尝一尝。要了解股市的变化,最好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著名投资家象李嘉诚、巴菲特,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各种各样的资料。阅读资料时,要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而不仅仅局限于选择跟自己的投资理念一致的文章。如果仅选择跟自己观点一致的资料,有可能会陷入过于偏执的误区。
市场专家也是人,是人就有其局限性,连巴菲特都讲,在80%以上的时间里,他不知道市场的走向。更何况股市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领域,所有评论都带有很多主观成分。所以专家观点也不过是他某一时间和场合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而已。
Thanks。
Market is not fully efficient as prof. Lo said.
To Lovehumanbeing:
谢谢。我是一位旁观者,虽然我的朋友在这方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