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如何评价华人的国民性?

(2009-05-29 01:10:35) 下一个
(杂文) 

  今年春天的时候去美国西部玩儿,在一处景点见到处是大石头的陡坡上有三个白人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攀登,大的六、七岁,小的也就三、四岁。我见状当时惊得脱口而出“不好”,几乎要立刻爬上陡坡把几个孩子抱下来。太危险啦!可他们的家长站在陡坡下很得意的样子,仍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往上爬。我说的这个现象美国比比皆是。我们中国人说起来就认为他们不care孩子。他们的小孩子也的确容易受伤,不是碰破了头,就是摔断了胳膊腿。反过来,美国人对中国人如此地“宝贝”自己的孩子也难于理解,照他们看,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一点独立性。可为什么中国家长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不要说别人,我们俩口子作为中国人就特“传统”。女儿小时候我们只要是有条件,就寸步不离,她吃什么,玩什么,必须服从我们的意志,她一有抱怨我们就说“这是为你好。”嘿嘿,这种“这是为你好”往往适得其反,儿女们长大特“反叛”。

  再讲另一个小故事。想起十几年前刚来美国时,曾得到一位台湾来的华人教授的很过关照。此位老教授在美国待了一辈子。年轻时先随父母到了台湾,在从台湾到美国留学。他太太也是台湾来的“外省人”,老俩口四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都嫁给美国人。那他们一定在观念上很不“传统”。错。老教授极其爱中国,中国儒教思想那套在脑子里根深蒂固。不过他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对中国家长过分地care子女是极其看不惯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大陆来的独生子女的家长。

  一年秋天,他对实验室里的一位大陆来的助手说,他家的院子里都落满树叶,希望助手的孩子能在周末来帮忙收拾一下,并说好时间。星期六上午,助手亲自登门。老教授问:“你孩子呢?”回答是“他在家做功课,我来就行了”。老教授很不高兴:“你家半大小子就值得这么娇宠?!我是特地叫他来,让他干上几个钟头,到时候让他拿着挣到的几十块钱高兴。你来和你儿子争活儿干呀!你就缺这点钱?”老教授的助手弄个大红脸。但他还是不明白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事后老教授总时不时地提到此事,认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太不注意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在美国这是要吃亏的。 

  老教授是经验之谈呀。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这一点。我们百般照顾下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在美国激烈竞争的社会往往居劣势。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差嘛。正是因为如此,华人就越发地要自己的孩子书本功课成绩好,也弥补社会独立性差的弱点。如此一来,在美国华人只能当“高级打工的”了。 

  华人的这种心态,照我看,在于生活态度的保守。而这种传统的保守,应该来源于中国两千年小农经济的环境。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在很长时间内都相对稳定,一成不变。中国儒家思想强调权威和等级观念。于是家长便理所当然地“统治”孩子。人到了美国,只要是骨子里是中国人,仍不由自主地用传统思维看待周围的一切。说到这儿我在想,趋向于保守(也可以说是固步自封)是中国的国民性? 

  国民性是一种共性的东西,实际上又是很敏感的话题。我说华人趋向于保守您大概觉得太笼统了。那么好,我讲的趋向保守是华人国民性组成部分。常看到一些文章提到华人国民性中很负面的特点,比如懦弱、麻木、自私等等,我想国民性不好讲得过于具体,同时也不能把性格等同于国民性。趋向保守不能用“好”“坏”来评价。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中国人应当意识到自身容易保守的倾向,在各个实际可操作的环节中鼓励创新。具体说到美国的华人如何对待子女,那就是“别管得太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