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女儿对北大的印象

(2008-10-03 01:09:11) 下一个

        (随笔)

   女儿九岁来美国,加上我们做父母的督促她练习,所以来美国十年后,中文听说仍然没问题,读写差些,大约相当于小学毕业水平吧。今年暑假是她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她想打工,我们坚持让她回国,并在北大为她报了个旁听生。女儿欣然同意。她知道北大是中国大陆顶尖的大学,自己在美国也不是什么成绩特好的学生,还真有些自卑呢。

   她在北大旁听上的是导读课,其实也就是“中外名著欣赏”。这是个大课的暑期班,为期四个星期,上八次,当然是算学分的。不过来的学生不是很多,也就几十人。每次老师讲两、三个钟头。为什么是“讲”呢?因为课间很少讨论,就算老师提出讨论也是冷场。上完课,老师布置一下需要阅读小说--精选的中外名著和作业,转身就走,学生们也一轰而散。唉,不要说课堂讨论了,大家彼此都很冷淡,好像相互间根本不认识,也不想认识。

  在当旁听生之前,女儿还希望能遇到几个文学爱好者,并在一起聊文学作品。她是确实喜欢文学艺术嘛,但去了几次就大失所望。而且根本没人注意到她。也没问她到底是北大学生还是旁听生。那些孩子似乎对什么都寞然,表情也是麻木的。只有一次,边上一个北大同学看见我女儿在用英文飞快地记笔记,问了一句“你写的是英文吗”。那个同学的意思是:你在上课时正在搞“副业”--练习英文。他哪知道我女儿写中文很费劲,只以为又一个想出国的小女生被他撞见了。

  上课老师提出的中外名著名单让女儿吃惊。并非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而是中老师的这个“名著名单”有多么过时,而且是唯一的。“几十年前的看法吧?”女儿直摇头。其实在美国,老师并不提什么“公认”的名著名单,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学生们需要读的书。也许每个老师的想法不同,提出的著作名单也不一样。

  最让女儿觉得没意思的还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他们中间有的人一直趴在桌子上睡觉。而老师视而不见,继续讲他的课(其实和念稿子差不多)。有的学生还拿个小小的录音机、录音笔进行录音。女儿很奇怪,既然来了为什么还要录音?大概是给别的同学录音吧?

  上课老师也不点名(在美国大学,上大课也不点名。无法点名,好几百学生呢。但上小课--多半十几个人,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总也不来,那他就要被除名了,这意味着不及格),很多同学迟到,上课很长时间了才懒洋洋地走进教室,睡眼惺忪。这是什么精神状态呀!不是说美国学生学习很积极。在美国大学,学生混学分的有的是,可课堂上毕竟还有不是来混学分的,还是有很多同学是凭兴趣来上课的。而且课堂讨论很多,老师和学生动不动就“吵”成一团。学生们发言很踊跃。相比之下,好像中国北大的学生都是来混学分的。“中国大学的课堂里像一群死人”(女儿语)。

  在北大当过旁听生后,女儿再也不羡慕中国的名牌大学北大了,反而庆幸自己是在美国上大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