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翻译海外大学教材与否,对中国发展影响的分析- 之一

(2008-07-03 23:57:46) 下一个
我们给两会提建议之一: 为什么要翻译西方大学教科书

我国大学教材知识老化, 于现代知识理论严重脱节。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从日文翻译成汉文一些书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我国曾一边倒地翻译前苏联一些书籍。我们的大学教科书基本建立在这些日俄文翻译的基础上。且日俄文的许多东西也是从西方翻译而来,当时来讲在世界上已不算先进,况且又经过这么多年。 尽管不断的零星翻译几篇文章, 打补丁一样加入我们的教科书里。 但因为整个知识体系的老化与不系统, 牵强附会的加入一些东西, 使整个教科书更加缺乏条理, 晦涩难懂。

翻译世界水平的大学教科书, 是我们大学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最快, 最直接方法之一。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而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极度缺乏。这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与当代企业标准脱轨的具体表现。 同样的投资与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当人才使用。其中教科书理论知识的陈旧,起码要负一半责任。我国每年约毕业500万大学生, 如果这些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当今世界先进的知识水平相一致, 这个力量相比较每年派出的留学生而言, 大得多了。

我们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急需一个体现当代最新知识水平的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对世界先进技术的理解,学习及引进就容易的多。因为视角和起点高度都相同了。有了这个平台, 也相当于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各项研究发现就会具有当代的先进水平, 再不用闭门造车,少走弯路。目前, 许多大学或科研单位里的研究项目,不少早已写入国外的大学教材。而这些人还在做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一旦有了翻译之教材书,就会杜绝这些低水平的,浪费性重复劳动。 他们会站在一个新的,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起点上去搞科研。我们经常听到某项研究与国外相比又填补了一项空白,其实有些空白已经写入了国外的大学教课书,不需要研究填补,拿来就行了。

在充分消化吸收翻译教材的基础上, 几年之后, 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科书, 既包括先进的知识体系, 也包括合理的条理结构。但不要指望没有全版的翻译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因为里面的知识点,条理结构,需要时间去吸收消化。不同读者看,有不同的视角。所以要让所有的人, 都有机会接触原文原貌,而不是仅让几位专家学者有机会接触, 才会对以后各种相关书的出版发挥深远影响。

一旦拥有这个知识平台, 我们就可以永远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之上。 有人说书翻译出来很快就过时了, 其实不然。因为第一步翻译是最难的(以至于翻译了上百年, 也找不出几本完整系统的译书)。 以后要跟进国外的新版本, 只需稍稍改动,要简单的多。反正新版本,旧版本都需要付版费。当科学理论有新的进展,零星的文章翻译, 就可以跟踪世界的最新动向。 因为整体站得高了,相关理论都明白。

相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交通管道不畅。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大学教学使用英文,甚至是西方的原版教材。他们的发展尽管整体水平低,但高端技术人才却是自然地跟着西方走。我们则不一样,由于语言的隔阂, 我们的高教相比较而言,是在自己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 不能及时赶上世界脚步。即使有一批人留学, 使用外语, 甚至请西方外教,但这个接触面仍十分小,是用一些“点”与西方“面”的接触,知识传播速度慢。但如果我们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拥有与他们相同水平的知识背景,那情况就完全改观了,那就会变成面与面的接触,知识交流会快且畅通。

我们的教育改革包括两个方面, 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国家具体情况联系较紧密, 人才培养及方法探索需要较长时间。 但理论体系则更具普遍性。 将当今最先进的理论体系选出来,实行拿来主义,可谓是一种最廉价、最直接也是最快实行普及的方法。

知识的引进比文化出口重要。我们现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这很好。 但引进更重要。 文化输出可以提高我们的国际声望和知名度,是软实力。但引进文化知识却可以使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具生命力,更与国际接轨。它的直接结果是转化成了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硬实力。而最终的话语权是硬实力。引进教科书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硬实。

如同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 把先进东西引进来,加以吸收, 在这个基础上, 在加以创新,才有了我们制造业的今天。我想对外国的先进理论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在他们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最高处,齐刷刷地平着一切,全部搬过来,再加以吸收创新,搞出自己的体系。我们的大学生将从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影响力将达几十年, 上百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