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陈树湘

(2025-07-03 14:21:33) 下一个

陈树湘是湖南省长沙县人,1905年出生,牺牲时年仅29岁。29年的短暂生命里,陈树湘历尽了血与火的考验。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参加北伐军,同年参加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后来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战火硝烟中度过。

红五师是在1934年11月27日下午4时占领新圩阵地,比桂军早到半个小时。28日上午8时,桂军出动6架飞机轰炸红军阵地,新圩阻击战打响。激战两日后,红五师伤亡惨重,三个团长一个牺牲、两个受伤,于30日凌晨接到命令紧急驰援红四师光华埔阵地,新圩阵地交红六师18团接防。由于18团正在水车阻击敌人,直到30日下午3时才赶到新圩,红五师于4时移交防务,赶往光华埔。红18团接防时,1500名指战员已经四天四夜没有睡觉,战士们到阵地上就躺倒了,根本来不及加固工事。打退桂军8次进攻后,红18团伤亡过半,久等援军红34师不到,于12月1日上午向渡口方向撤退,全团在撤退过程中战斗不息,全部阵亡。

红34师赶到观音山主阵地时,红18团已经撤退,新圩阵地被突破,34师陷入桂军重围。下午2时,中革军委电令34师“由板桥铺向白露源前进,或由杨柳井经大源转向白露源前进,然后由白露源再经全州向大塘圩前进,以后则由界首之南的适当地域渡过湘水”。34师翻越宝界山,出灌阳,入全州,在文塘附近被桂军44师阻击,政委程翠林、师政治部主任蔡中阵亡。眼见不可能渡过湘江,陈树湘师长率余部沿原道准备东返湘南打游击。遇桂军袭击,被分割为几股。陈树湘率1000余人,重入灌阳,弹尽粮绝,屡遭民团包围、袭击。12月5日,34师重上观音山,又遭民团袭击。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和师参谋长王光道率师直和101、102团余部共约四五百人向东突围,100团在团长韩伟指挥下负责掩护。经过激战,100团仅存30余人。韩伟决定:分散突围。12月9日陈树湘在湘南抢渡牯子江时,被地方保安团伏击,陈树湘腹部负伤,最后只剩两个战士抬着陈树湘走,被敌俘虏,陈树湘伸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敌人砍下陈树湘高贵的头颅,悬挂在他的老家长沙县小吴门的城头。至此,这支英雄的红军钢铁后卫基本全军覆没。余部几十人上山打游击,后来发展到200多人,最后被国民党剿灭。全师除几个战士隐藏民间得以幸免外,仅有韩伟一人找到了中央红军,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历史上,红十八团是在12月1日下午被桂军围歼于古岭头的。桂军随即追击红8军团并将该部击溃。而红34师则是从新圩突围后,钻了两天大山,于12月3日才走出大山,赶到湘江边的,一出大山就遇到桂军44师伏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及很多战士牺牲。桂军虽然伏击成功,但也被34师击溃,摸不清34师虚实,不敢过分追击。34师到湘江边的时候,红军主力已经离开湘江,两岸已经被封锁,其他敌军得知红军34师还在东岸,蜂拥而至,红34师无法渡江,计划返回湘南打游击,几次战斗下来,部队被分割成三股,陈树湘带1000多人再上观音山,遭民团袭击,随后部队逐步被消灭。

 

细节一 陈树湘29岁的短暂生命经历无数战斗

  陈树湘是湖南省长沙县人,1905年出生,牺牲时年仅29岁。29年的短暂生命里,陈树湘历尽了血与火的考验。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参加北伐军,同年参加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后来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战火硝烟中度过。

  细节二 英雄牺牲后,头颅与母亲“相聚”

  陈树湘牺牲后,他的头颅被敌人残忍地割下来送到了长沙,挂在城门示众。头颅正对着一条小街,街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里,躺着他多病的母亲。陈树湘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与母亲的最后“相聚”。

  细节三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整个湘江战役,红军伤亡、被俘和失踪人数近5万之巨。在广西全州县一个叫岳王塘的江水转弯处,由于江水渐缓,从上游漂浮下来的红军战士的遗体聚集在这里,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细节四 红34师后来的故事更曲折

  红34师有一位幸存者,是100团团长韩伟。当时队伍只剩30多人,他下令分散突围。子弹打光后,韩伟同样抱着宁死不愿做俘虏的决心,带着几个战士从山上滚了下去。他侥幸未死,被上山采药的土郎中救下。在红薯窖里藏了7天后,他扮成挑夫出去找红军,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队伍。

  新中国建立后,韩伟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儿子从出生后,从未听父亲提起过湘江战役。韩伟将军晚年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遵照遗嘱,韩伟将军的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红34师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

  韩伟将军还有一个遗愿,最终由儿子替他完成了。2009年,湘江畔立起了一块“无字碑”,石碑基座上写着: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

目前官网的报道似乎不实,包括油画,后者描述的是两个保安团士兵用担架抬的陈树湘。陈要求警卫员将他枪杀,后者不忍,抬着他走,最终一起就义。

 

【红色档案】1934年12月15日至21日,长沙《大公报》连续刊登4则消息,报道关于陈树香(湘)被俘、牺牲及悬首小吴门的消息。此为收藏于省档案馆的报纸复制件。湖南省档案馆 供图

湖南日报记者何金燕通讯员王明贵

【档案故事】

“除毙伪师长陈树香外。先后俘获匪兵共一千六百八十余名……”

“陈树香原名树春,长沙人,住小吴门外瓦屋街陈宅……”

1934年12月15日至21日,长沙《大公报》连续刊登4则消息,报道关于陈树香(湘)被俘、牺牲及悬首小吴门的消息。

当年的新闻纸,如今已经成为历史档案。日前,记者在湖南省档案馆见到了这几份旧报纸的复制件。据省档案馆编展部负责人介绍,这可能是关于陈树湘最早的媒体报道。

透过白纸黑字,记者耳边回响起这位断肠将军“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随后,记者走访陈树湘故居,寻访陈树湘“后人”,追寻那些新闻纸上没有呈现的历史细节。

生前:从菜农成长为红军师长,血洒湘江

1934年12月18日的长沙《大公报》第5658期,刊载了一则“陈树香生前与死后”的报道:

“原名树春。住小吴门外瓦屋街陈宅。现年二十九。母在。妻名陈江英。年三十。无子女。行伍出身。原由独立第七师叛入匪军。本年始充师长……”

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长沙县福临镇一户佃农之家。

长沙县福临镇文化站保存着的《檀山陈氏六修支谱》,清楚记载着陈树湘父子的名字和生庚年月等信息:“正可,字建业。”“正可之子文学,字子凤,号树春,又名树湘,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正月三十日生……”

“家乡人都叫陈树湘‘春伢子’,他从小就崇拜苏武持节不屈,钦慕岳飞精忠报国。”长沙县陈树湘烈士追思团发起人冯胜奇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是陈树湘儿时玩伴,他经常听爷爷讲陈树湘的故事。

1914年,长沙地区遭受大旱,9岁的陈树湘随父亲流落至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垅,以租地种菜、卖菜、帮厨为生。

因常去清水塘挑水送菜,陈树湘在1921年结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经过无数次战斗洗礼,陈树湘由连队基层干部成长为一名红军高级指挥员,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

1934年3月,陈树湘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任务,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

长沙《大公报》记录了陈树湘与国民党部队湘江之战的情形:“因掩护渡河,被国军截断去路,故而回窜,现在所率百○一团,仅剩重机枪五挺,自动步枪三枝……”

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腹部中弹,伤重被俘。

长沙《大公报》报道记载:“俘获伪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香一名……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因伤毙命……”

“因伤毙命”4个字背后,是陈树湘断肠而亡的悲壮惨烈:押送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毅然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死后:无一名子嗣,有无数“后人”

“将伪三十四师师长陈树香首级。以篾笼藏贮悬挂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石灯柱之上。示众……”

1934年12月21日的长沙《大公报》第5661期,刊载了“陈树香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的详细报道。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为邀功请赏,残忍地将其头颅割下,送到长沙悬于城门示众。道县群众将他的无头遗体与一同牺牲的警卫员,葬于潇水边的斜坡上。

陈树湘虽然没有留下子女,却有着无数“后人”,一直在纪念和传承他的精神。

“谁说我们的大爹爹陈树湘没有后人?我们全家就是陈树湘的后人。”开国中将韩伟之子韩京京告诉记者,父亲曾和陈树湘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1992年,韩伟将军临终前嘱咐韩京京,一定要找到陈树湘的后人。20多年来,韩京京多次携妻儿来湘,寻找大爹爹的归宿地,寻访红三十四师的遗迹。

“他连侄子、外甥也没有一个,现留存于世的一幅‘头像’,是根据我父亲生前口述,邀请一位画家而作。”韩京京说,这幅画像得到陈树湘生前战友、开国少将张力雄的认可。

而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铭记追忆陈树湘烈士,这位将军的儿子深感宽慰。

“咱们福临人的子子孙孙,也都是陈师长的后人!”福临镇福临铺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龙说,陈树湘烈士的英雄事迹一直被家乡人传颂,他的革命故事不断被发掘。

冬日暖阳下,福临镇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树湘文化广场,三五成群的游人前来参观,瞻仰这位烈士。

冯胜奇向记者回忆道,有一次,他家附近来了很多参观陈树湘故居的游客,上中学的女儿问他是不是有明星要来开演唱会,“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在我看来,陈师长就是时代之星,他才是年轻一辈最好的偶像。”

近年来,冯家和陈树湘故里不少乡邻,都走上追寻红色足迹之路。

树湘文化广场一角,一面名叫“我的29岁”的追思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参观者手写的便利贴。苍劲或灵动的字体,记录着当代青年人的追思:“同为29岁,时代不同,责任相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怀思先烈事迹,传承红色精神。”……

文化广场上,设计有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造型,陈树湘的塑像目光炯炯,投向一道红色的重生之门。近旁,孩子们正在游乐场上追逐嬉戏。

细碎的阳光,浅浅的暖意,满满的希望。---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