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唐)
怒胜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忽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转气自传身。
若要五储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惊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1. 中药重量/容积:http://www.acupuncture123.ca/C7%20zhongyao%20jiliang%20de%20huansuan.htm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3798636.html?fr=iks&word=%B9%C5%B4%FA%C8%DD%C1%BF%B5%A5%CE%BB&ie=gbk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一升约公制的200cc,一升水约二合。中台日各网站药方错误不少,相对比例错误较少。此外,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李时珍以为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是错误的。
战国1斤,约今250公克 !
秦1斤,约今253公克
汉1斤,约今220公克,南北朝略如前,但各自不同
隋1斤,约今661公克。(小斤则为220公克)
唐1斤,约今661公克
宋1斤,约今633公克
元1斤,约今633公克
明1斤,约今590公克
清1斤,约今590公克
民国1台斤,600公克
大陆1市斤,500公克
《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曰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曰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g,甘草90g大枣36枚,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浅见,中药方同意为汉代度量衡为好。一两250/16=15.625g取为16g,便于计算半两。一升为两合,每合100cc或1碗可也。
2. 各类地黄丸 http://hbj74742021.lofter.com/post/3b4148_6716409
古方金匮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东汉)创制,载于《金匮要略》,在该书中有两个名,即该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崔氏八味丸”(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125-3-5.html )和“妇人杂病脉证 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肾气丸”(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125-5-4.html )。处方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八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及妇女 “转胞”。宋代陈师文等人奉敕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10年)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使该药药效有了质的提高,更主要用于肾气虚乏,取名“八味丸”,收载于该书“卷之五·治诸虚(附骨蒸)”。由于该方最早出自《金匮要略》,且与六味地黄丸相比,多了肉桂、制附子两味药,所以后世又习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而六味地黄丸系宋代太医钱乙针对小儿“肾无实,必主虚”的病理特点,去掉金匮肾气丸中附子、肉桂两味药,创制而成,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成书于1119年),原名“地黄丸”,用于儿科“治肾怯失音, 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即小儿肾虚。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六味地黄丸应用极为广泛,遍布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杂症,现主要用于肾阴虚证。而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并收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成书于1253年)中,后世习称之为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提炼,那么,济生肾气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展。
今方桂附地黄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组成与宋代金匮肾气丸方基本相同,由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 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惟肉桂、制附子用量减半(与仲景肾气丸方相近)。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在方中用量较小,意在补命门之 火,即生肾气。
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 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十味药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与八味药组成的古方 “金匮肾气丸”处方组成已大不相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较接近些。
今方济生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主要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与今方金匮肾气丸比较,今方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虽然济生肾气丸亦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但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笔者注:国标的金匮肾气丸收错了!当今市面上未见有《金匮要略》原方肾气丸。
一、肾气丸
真正温补肾阳的,是“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后人收入《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正宗原方“肾气丸”:干地黄120g),山药、山茱萸各6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45g),桂枝、附子(炮)各15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6g),加至二十五丸(10g),酒送下,日再服。http://baike.baidu.com/view/246637.htm - 官网重量按每斤500g有误但相对比例不错。梧桐子有多大?状如豌豆,直径约7mm。按比例计算6g大蜜丸药中,桂枝附子各为0.22g。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化生肾气。用于肾阳不足之腰痛脚软,下半身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者。
二、桂附地黄丸
宋代陈师文将原古方“金匮肾气丸”进行变化,将其中的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加倍,意在需要强化阳力的情况之用,另名“八味丸”以示与原方有别,亦即现在的“桂附地黄丸”。
组方: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 各二两。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6g)至二十五丸(10g),水蜜丸一次6g(30粒),大蜜丸一次1丸(6g)。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taipinghuiminhejijufang/635-8-1.html#hi-117088 》。肉桂与桂枝有何不同?同生于桂树,肉桂为桂树皮,桂枝为桂树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三、六味地黄丸(减味)
宋代医家钱乙,以原来阴中求阳的“肾气丸”为基础,去掉两味阳药,留下阴药,专门用作补阴之用,一般常用在小儿上,盖因小儿多阳盛阴虚。一般不适用于中老年人,盖因中老年人多阴盛阳衰,若用之则阴更盛而阳更衰,多有害,故钱乙载于其《小儿药证直诀》里,名为“六味地黄丸”,以与肾气丸相区别。现在社会上滥用此方,此为至阴之药,阳虚及中老年人若滥用之,甚有危害。
组方: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茯苓60g、泽泻60g,山药80g。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9g)一次1丸,一日2次。
四、济生肾气丸(加味)
南宋医家严用和在原“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车前子,加减化裁成“加味肾气丸”,是专用作辩证上需要利水的情况之用,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称之为 “济生肾气丸”,以示与原方有别。此方加入川牛膝、车前子,为利尿之品,此二药乃损伤肾气,故已非原古方专作为补肾气之用,只是针对利水辩证之用,主症四肢浮肿。
组方:桂枝、制附子、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川牛膝、车前子
可是——国标所谓“金匮肾气丸”,包括同仁堂的,组方属于“济生肾气丸”,误导了很多人!
右归丸:《景岳全书》第五十一卷
组成: 大怀熟地8两,山药(炒)4两,山茱萸(微炒)3两,枸杞(微炒)4两,鹿角胶(炒珠)4两,菟丝子(制)4两,杜仲(姜汤炒)4两,当归3两(便溏勿用),肉桂2两(渐可加至4两),制附子2两(渐可加至5-6两)。
功效: 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主治: 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阳亏精滑,阳萎精冷。
用法用量: 每服100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2-3丸,以滚白汤送下。
加减: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2-3两、或5-6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搪,加补骨脂(酒炒)3两;如(歹食)泄肾泄不止,加北五 味子3两、肉豆蔻3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3-4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2两(汤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连皮)4两;如阴虚阳萎,加巴戟肉4两、肉苁蓉3两,或加黄狗外肾1-2付,以酒煮烂捣入之。
本方乃桂附地黃丸去丹皮、澤瀉、茯苓加入鹿角膠、菟絲子、杜仲、枸杞子、當歸而成,加強補益陰陽之作用。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故用熟地、山茱肉、山藥、填補三陰;用附子、肉桂、鹿角膠溫補腎中之元陽、菟絲子、杜仲強腰益精;當歸養血補虛;枸杞子補益肝腎。諸藥合用、溫陽益腎、填精補血、以收培補腎中元陽之效。陽萎遺精屬濕熱下注或陰虛火旺者,禁用。
左归丸:大怀熟地240克 山药120克(炒) 山茱萸肉120克 枸杞子120克 菟丝子120克(制) 川牛膝120克(酒洗,蒸熟) 鹿胶120克(敲碎,炒珠) 龟胶120克(切碎,炒珠)。真阴不足证。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耳聋失眠,口燥舌干,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
小结:桂附地黄丸为宋方接近汉方, 是一个既补水又补火的方子, 用于阴液不足且肾阳又虚的病。对于小便不利或过多都能够治。 秋天服用效果最好。国标金匮肾气丸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牛膝和车前子, 利小便的同时,有伤肾气之嫌,不宜长期服用。如果你觉得自己肾阳虚比较严重那就吃龟龄集,或者右归丸,不太严重的话就吃桂附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两者用澤瀉都有毒),这两种药都属于阴中求阳,桂附地黄丸更善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更善消水肿,尿偏多不要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不要吃,避免夜尿频。这个药短期的效果是利尿,需要长期吃才能改善尿频。五更泄泻不是脾虚,是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桂附地黄丸没错。另外建议同时人参黄芪枸杞黄精泡水喝,脱发健忘是肾精不足,真阴亏虚。枸杞黄精补真阴(肝血肾精),人参黄芪补气,帮助吸收调动功能。手心冒汗说明心肾不交已经影响到了心,如果有心慌心悸,还可以来点辅酶Q10。
笔者注:古方金匮/六位、右/左归的主要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加了炮附片和肉桂/桂枝。以金匮补阳,每日附子用量不超过0.22g。
3. 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梁代陶弘景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明朝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 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 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
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
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胆巴)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②黑顺片 又名:黑附子。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 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 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
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
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竦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
笔者注:黑白附片都是洗到无麻辣感意即大体无毒再蒸熟晒干,盐附子是辣而有毒的,炮附片是洗到微麻后,蒸熟焙后大火炒,因此有微毒且火气。此外四逆汤用生附子去皮。
3.1 盐附子、白附片、 黑顺片及黄附片的加工方法、商品规格及炮制 来源:双叶种子批发网(转载注明来源) 作者:双叶种子批发网
3.1.1.盐附子用较大的泥附子做成。每100千克泥附子 可制盐附子120千克。其加工方法如下。
泡胆:将泥附子除去须根,洗净,每100千克附子用胆巴40千克,清水30千克,食盐20~30千克(新开始加工用盐30千克,翌年利用原有部分盐胆水加盐20千克)混合溶解于水中。将附子倒在缸内浸泡3曰(72小时)。
吊水:又叫澄水。将已泡胆的附子捞起来,装入 竹筐内,将水吊干再倒入原缸内浸泡,如此每天1次,连续 3次。每次必须先将缸内盐水搅匀后再倒入附子。
晒短水:将吊好水的附子捞起来,铺在竹笆上在日光下暴晒,至附子表皮稍干,然后倒入缸中。每天1次, 连续3次。
晒半水:将晒过短水的附子捞起来,放在竹笆上 晒干所含水分,一般掌握在4个小时左右。每天1次,连续做3次,晒后再倒入缸内,缸内的水淹到附子为宜,不够时须加胆水。
晒长水:将晒过半水的附子捞起来,铺在竹笆上 进行日光暴晒1天,当附子表面出现食盐结晶状为止,然后趁附子尚热,即倒入盐水缸内,使其吸收盐分。
烧水:将晒过长水的附子捞起来,再将缸内盐水舀入锅内,每锅再加胆巴20千克,伙同盐水煮沸。然后将 附子倒入缸内,再将未溶解的食盐放在上面,将煮沸的盐胆 水倒入缸内,时间掌握在天2夜,在冬天则天夜即 可。最后捞起滴干水分,即为成品。
3.1.2.白附片 又称白片或天雄片,系用较大或中等大的泥附子做原料,每制100千克白附片,约需泥附子 370千克。其加工方法如下。
(洗泥:将泥附子上的泥土洗净,并去掉须根。
泡胆:每100千克附子,用胆巴45千克,加清水 (河水、井水等淡水)25千克,盛入缸内(称为花水)。然后将洗好的泥附子放入,浸泡5天以上,在浸泡过程中每天 要将附子上下翻动1次。使附子外皮颜色黄亮,体呈松软状 即可;若浸泡时间稍长则附子皮硬,附子露出水面时必须增 加老水(即泡过附子的胆水),无老水可增加胆水。泡后的 附子称胆附子。
煮附子:先将"老水"在锅内煮沸,再将胆附子 倒入锅内,以"老水"淹过胆附子为度,中途上下翻动1 次。煮10-20分钟,以煮到胆附子过心为止。然后捞起倒 入缸内,缸内有清水和"老水"各半,再浸泡1天,叫做冰附子。冰过附子的水可再与清水混合,又可冰下次的胆附子。
剥皮:将冰过水的附子从缸内捞起,剥去外层黑 褐色的表皮,用清水和白水(即已漂过附片的水)各一半 的混合水浸泡1伎,中途应f觉动次。
切片:将浸泡后的附子捞起,顺切成2~3毫米的薄片,再倒入清水缸内浸泡48小时,换水1次再浸泡12小 时,以除去片内所含的胆水,即可蒸片。若天气不好,就不换水,适当延长时间。
蒸片:将浸泡好的附片捞出,放入大蒸笼内(竹 制或木制蒸笼均可),当蒸汽上升至蒸笼顶端后,再蒸1小时为合适。
晒片熏硫:将已蒸好的附片倒在晒席上(用竹篾 编制的大席),利用曰光曝晒,晒时要摊均匀,附片不能重 叠。待晒至附片表面水分消失、附片卷角时,即可收起密闭用硫磺熏,至附片发白为宜。然后再倒在晒席上晒干,即成色泽白亮的成品白附片。
3.1.3 黑顺片 又称顺片、黑片、黑附片。是由较小的泥附子做原料。每制100千克成品,约需要泥附子340千克。 其洗泥、泡胆、煮附子的操作方法均同白附片。将煮后浸泡 好的附子捞出,不经剥皮,用刀顺切成为4 ~5毫米的薄片, 放入清水中泡48小时捞起,将红糖(每100千克附子用红糖0.5千克)炒汁后倒入缸内,使其溶于清水中,然后将片子倒入缸内浸泡1夜(冬天加工则应延长浸泡时间),染成茶色,取出装入蒸笼连续蒸11 ~12小时。蒸的标准:以片上有油面为度。蒸的过程中,火力必须掌握均匀,不能中途停歇,这样才能保证蒸出有油面、有光泽、质量好的片 张。将蒸好的附片放在烤片算子上,用木炭火烤。不能使片面烤焦或起泡,烤时要不停地翻动附片,到半干时,须将片子以大小分别摆好。烤至八成干时,晴天可改用太阳晒干,如遇雨天将烤片折叠放在炕上,用小温火围闭烘烤至全干, 即成黑顺片。烤炕的设置:可在室内打一长条形的炕,炕高 60厘米、宽1米、长3.4米(炕的长短、宽窄应与烤片折 子相适应),炕内烧木炭火。
3.1.4 黄附片
浸泡:将鲜附子除去须根及腐烂部分,用清水反 复淘洗至无泥沙;将鲜附子倒入缸中,每100千克加胆水70千克,再加适量清水以浸没附子为准,浸泡15天后方可 加工;如为干附子倒入缸中加清水浸泡入缸后立即上下搅 动,将漂在水面上的烂附子捞出,待泡胀后倒去水,按每 100千克加胆水70千克再加清水浸泡,15天后再加工。因 气温高,水分蒸发快,不论干、鲜附子在浸泡过程中都要翻 动,补充胆水和清水,发现水面上有发霉现象者添加胆水。 浸泡中发现有泛红时,应调整胆水浓度。捞出附子用清水浸 泡3 ~4天后,再用调整浓度后的胆水继续浸泡。
煮料:清水加泡过附子的胆水10%,置铁锅中煮 沸。把浸泡好的附子倒入锅内煮,每3 ~5分钟翻动1次, 煮约15分钟,以煮至透心为准,捞出置清水中漂(夏季漂 3天,冬季漂6天)。干附子未用胆水浸泡直接煮时,以每 100千克加胆水20千克再加清水适量,煮约30分钟,每 3 ~5分钟翻动1次,煮至透心为准。
剥皮制片:刮去外皮,横切片,片厚5 ~6毫米。
漂后上色:将切成的附片,倒入清水中漂(夏季 1~3天,冬季3~6天),每天搅动2次漂洗中途换水1次。每100千克用姜黄2千克、红花0.5千克、生姜I千 克、猪牙皂0.1千克、朱黄染料0.05千克、甘草0.5千克。 姜黄、生姜、猪牙皂、甘草粉碎用适量水煮20分钟,再加 红花煮至红花变成白色,捞出药渣,将颜料倒入附子缸中, 搅拌均匀,染上黄色后取出。
蒸片、烘晒:将染好色的附片,装入蒸笼中,置 锅上加水蒸10小时,倒在竹帘上晒至半干后用硫磺熏1小 时,印花,烘干或晒干。
3.1.5 淡附片 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 ~3次, 至盐水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于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千 克盐附子,用甘草5千克、黑豆10千克。
http://www.zyccst.com/zhongyao-17-186702-138525.html
3.2 附子的鉴别
正宗炮附片色泽灰暗,但是不是漆黑,未去皮的话,皮土灰色,偶有轻微炒焦的表皮。
合格的无胆泡附片,并不是说没有用胆水制作,而是在胆水泡制后期,严格用清水清透了胆巴。药用以未去皮的黑制片(黑顺片)为佳。初尝无麻、咸感,咀嚼后5分钟左右,开始感受到微麻。如果入口即咸麻,那是胆巴的味道。
晒制的生附片,表皮也是土灰色的,药性甚猛,用的时候要小心。我曾浅浅的用指甲刮了一点点粉末,放到舌尖尝了一下,立即是舌头发麻,嘴唇发麻,一会儿喉咙也 有感觉,这么强的力量,当能驱病邪!但经过药方配伍熬制过后,服用却不见这种副作用,感叹中医经方的玄妙啊。 在市场上流通的制附子,离不开四种问题:
(1)大量灌胆巴而退胆不全的(胆巴附子),此类附子的含胆巴量,可超出规范生产品十多倍,入口较麻而苦,带有咸涩味,质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泽,初入门的同业,最易误以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剧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类附子,因毒性来自化工品而非乌头碱,故长时间煎煮,根本无助于灭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进行反复多次流水退胆的(附子渣)。此类附子,质检乌头碱含量时,是一定过关的;可是乌头碱并非水解成有药效的乌头胺,而是被过水冲掉。这种附子,有时一次用上半斤,药力还比不上一两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钱生附!
大部份为此四种因素之合成体。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剂后之反应,很大程度并非关乎医家的方证水平,而是视乎他当时碰上了那一种附子!试想想,任你是国手医神,假如有个捣旦鬼,把你的君药一时推大三倍,一时减少五倍,一时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药品……试问你能不倒上大霉吗?
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效用;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 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术,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3.3 附子也阳虚
一 年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种子种下去,长三年的侧子才叫附子,这三年它吸收了三年的天地阳气。至夏至时阳气最旺,如果把三年大附子种下去,它会很开心的长出头角,叫头角峥嵘好了,而长出侧子的三年大附子在第四年则成为了乌头(附子的妈妈)。还有附子不长侧子,自己吃独食的,那个叫天雄。五年的天雄,在市场中极为少见,许多商家竟然拿个小附子个冒充天雄,真是太伤感情了。
身体怕冷,为什么喝四逆汤几付都没有什么反应呢?是制附片药力差吗,有40克每次的。-喝几付都没反应就不要再喝了。如果是感冒的时候这样用用四逆汤,如果已经有几年了,那就是体质有问题了,得用其他方子了。40克太多了吧,我顶多8g一次。
而我们现在用的附子,一般都是一年生的,长一年就收了,三年的话,可以卖三次钱。谁跟钱过不去?我经常说一句话,在这个阳虚的社会,附子也阳虚。
附子之天地阳气。种过附子的都知道,附子一般在冬至之前种,夏至后收。采收一年至阳之皮。想到这,就感觉附子好牛逼。于此同时,附子还吸收地之阳气,所以 一般种过附子之后,要种点其他的作物,等五年一个轮回,再种附子。现在是一块地种个七八年的都有,再加上一年就采收,可以想像附子现在有多阳虚。
黑顺片。其实我最早用的就是黑顺片,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附子有毒的,你给别人开药,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所以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附子。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关于附子的观点。此后许多年我一直畏附子如蛇蝎。有些方子,即使有附子,也只敢用3克,最大也不敢超过5克。而现在,我开附子起始量就是三十克。没读过伤寒论的就不要学着几十克几十克附子往里下了。我见过有些人都没读过伤寒论,生附子制附片几十克就那样下下去了。我只能说,你牛逼。就像我没读过伤寒论,用生麻黄我自己用到90克,把自己搞虚了还不自知。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黑顺片了吧。我看一般的工艺就是附子切片,(其实对我来说去皮不去皮无所谓了,因为我比较懒,自己炮制的附片都不去皮。),切片后浸胆吧。浸透之后,好像要表面结晶了退胆七次,具体的我也记不清了。但现在好像退个一两次就晾干出售了。浸透了胆吧,好重,可以多卖些钱啊。其实我以为胆吧附片就是这样。前一阵子我跟一亳州的药商聊天时,他告诉我说这些还不止,表面裹了一层淀粉再浸胆吧。这样增重。所以你买的黑顺片,我是说一公斤这次的黑顺片,刚打开袋子,就有一股刺鼻的酸味,也不太像是酸味,有点化学的味道。市面上,你能买到不裹淀粉的胆吧附片就不错了。
市场炮附片。为了给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我还从市场上买了炮附片。表面土黄色,闻着气味也不错。虽然价格很高,但感觉能买到好附片,也值了。直到我自己炮制附片。我自己炮制出来的附片,表面灰不溜秋的,没有人家的品相好,当时候我还在想自己技术不咋地呢。当我用刀片分别刮开看时,忽然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刚才找图片没找到。买的炮附片,刮开表层,里面颜色变淡。而我自己炮制的附片,外面是灰不溜秋的,但里面是炒熟的黄色。明天看看能不能补张照片。也就是说,我花那么多钱买的炮附片,只是表面染了层黄色。如果是炮制熟的,外面应该炒熟的黄色。但里面颜色变淡。写到这,忽然让我想起了炒白术,市面上的炒白术,有许多也是浸泡在药水里,捞出来晒干,看起来确实像炒过的。但有一个致命的破绽: 如果是你炒,无论你怎么炒,总会有些药是炒的有点焦有点糊,而有些则是不太熟不太焦的。但你买市面上的炒白术,表面都是土黄色,没有任何一片白术片是炒的有点焦的,都是土黄色的表面,每一片似乎都是炮制的刚好好。这才是天大的破绽。我买的那个炮附片也是一样,每一片都是土黄色,没有任何一片是有点焦的有点糊的,太完美了,完美到可以断定它是假的。我只是说有些炒白术,不是所有。我也只是说我买的炮附片,至于其他家的附片,我就没买过了,所以也不好评论。
市场生附片。我买的生附片跟炮附片是在同一家买的,炮附片能作成那样,我也全是认栽了,你牛逼。买的生附片,我第一感觉,就有点不对。但至于哪里不对,我 就说不出来了。前个把月冬至时,我在家烧当归生姜羊肉汤,加了一把生附片,60克吧。那天不知为什么,我用热水烫了一下,以前我从来没有那样干过。开水一 烫,生附片表面浸出来淡淡的黄色,其实这个黄色到底是什么,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然后我一揉,表面的一层白色就掉下来了。我也是前阵子跟药商聊天时,他告诉我那是裹了一层淀粉。当时我还说他,你们当老板的根本不顾我们这些小医生小病人的死活。他说药材都是从产地进的,他们进药只能选择别人已经炮制好的。也就是说,裹淀粉,浸胆吧,都是在产地完成。而我们只能选择别人动过手脚的附子。
炮附子选材。有朋友从市场上买干的生附子,自己加工成炮附子。这个工艺不靠谱。因为以前这个事我也干过。因为买的干生附子,很干,即使你不停翻炒,外面炒糊了,里面还是生的。想要做炮附子,最好还是选用鲜附子。现在这个时节,虽然网上还是有鲜附子卖,但都已经发芽了,发了芽的附子药效的确不太好了。最好还是选用夏至后成熟的附子。陶瓷刀切片,产地用竹刀,咱们没有竹刀,用陶瓷刀也可以。不需要切片后再晒个八成干,再炒。我感觉,切了片,直接炒更好,有水分,更容易炒至起泡。
用料:鲜附子陶瓷刀切片,炉子,一口大锅,粗河沙,铲子,大口径筛子,簸箕。把炉火烧旺,然后炒砂子,粗砂子一定要洗干净。不用细砂,细沙很容易粘在附子上。先把砂子炒滑。刚开始炒砂子,会感觉砂子很涩,炒到一定程度,会感觉炒砂子炒的很滑,这个时候放鲜附片,跟砂子放在一块翻炒。不断的翻炒。我是炒几下,盖上锅盖,只要看到有水气出来,就打开锅盖,翻炒,再盖上。打个比方,盖上锅盖,30秒有水气冒出来,就打开锅盖翻炒。再过三十秒,有水气冒出来,再打开翻炒。当快炒好的时候,过了三十秒还没有水气出来,可能要四十秒或者五十秒水气才出来,就说明水分已经差不多了,快好了。这时你看看附片有没炒起泡,就是表面炒的鼓起来。如果表面炒的鼓起来,就是好了。我那只是一个偷懒的做法。 翻炒中间还能歇一会。 炮附成熟的标准就是表面炒至起泡。
炮附片放在外面晒干。就可以打包装袋了。只有这个做好的成品照片了,以前做的时候也没拍照。
自己炮制的附子,我自己吃,感觉还行,也没见毒性有多大。因为现在大家都是用阳虚的附子入药,自己炮制只不过没有淀粉增重,没有胆吧浸泡而已,比黑顺片放心一点,效果好一点,但也没有你说的厉害很多。只不过自己用着感觉很踏实而已。
我完全就是按照伤寒论里的剂量去用。附子一枚,我带入原方开三两。原方一两用15.6g吧,我为了方便,一两按10g算。打个比方,四逆汤: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我就开生附子30克,干姜15克,炙甘草20克。都按原剂量乘以2/3。
家里炮附片快用完了,就买了一公斤黑顺片,净货,没有淀粉裹的那种。打开袋子,刺鼻。我用开水烫了一下,洗掉表面的胆吧下锅,煮出来的附子汤竟然还是有那么一点苦涩。怪不得别人说中药难喝了,我估计跟这种化学浸泡有些关系。就是美味度没有了。--现在的工艺进步了,都是真空烘干,不像以前一样需要胆巴浸泡。
炮附子用时还要煎煮2个小时吗?--不用,按照仲景原方的煎煮方法。
药店的没啥用,我买过网上的似乎效果也不好。
什么是胆巴?就是卤水、盐卤又叫卤碱。四川自贡,也叫盐都,过去取盐就像是打井钻石油一样,把原盐从井里抽上来,然后用锅来熬制,熬制的结果是分成两个东西,一个叫盐,一个叫胆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其次是氯化钠、氯化钾等,还含微量元素。它能凝固蛋白质,对胃有腐蚀有毒,可使蛋白质凝固,传统用与制作豆腐。
3.4 四逆汤:附子(君,一枚,生用,破八片) 干姜(臣,一两半) 炙甘草(佐使,二两),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宗的“四逆汤”的味道是甜、辣、微麻。不苦。如果用了品质不好的黑附子,则味道有点苦,有点涩。如果用了品质不好的干姜(用硫磺熏白的),则气味有点酸。
“标准的”四逆汤用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生附子6至9克(最多10克)。好的干姜应该是象石头一样硬,用刀切不开的,而不是一片片切好,用生姜晒干,用硫磺熏干的那种。干姜和生姜是不同的,生姜为母(种下去的那块)生姜为子(后发生的部分)。干姜有新鲜的也有干的,《神农本草经》上说,干姜“生者尤良”,就是说新鲜的干姜更好,而不是说生姜比干姜好。
四逆汤应该用生附子(晒干的生附子)。现在很多人用黑附子替代生附子,黑附子用量达到30克-50克,也没有产生经脉通畅,发麻的效果。用黑附子或制附子来代替生附子,是“不如法”的,也就是没有按照《伤寒论》这部经典上的规范来做。生附子与熟附子的药效是不同的,不能替代着用。不然的话,为什么《伤寒论》中四逆汤要用生附子,而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要用炮附子呢!)
品质好的生附子是一片片灰白色的,尝一下,过一会儿舌尖有微麻的感觉。现在中药店根本不卖生附片了。而出售的所谓炮附子也是用胆巴水泡过,药效很弱,俗称黑附子,甚至出现了“玻璃附片”,就是把附片掰碎后,发现截面上亮晶晶的,象阿胶的截面,这种附子就是炮制过头了,一点药效都没有了。用这种附子来烧四逆汤,纯粹是浪费煤气,浪费精力,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3.5 附子中毒与解毒
冒死吃附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20/14/11604731_521719241.shtml 以上链接吃附子迟到头昏眼花半死不活,认为是有效,与历史上炼丹术士们有的一拼。吃重金属的丹药也能精神亢奋,但最终不免一死。
附子中毒案:http://www.gzhphb.com/article/76/763472.html
解毒:李可乌附中毒解救法:生甘草60g,防风、黑豆各30g,加水1500mL,煎出后加蜂蜜150mL,分次冲服绿豆粉30g,10min即解。
或冷水冲服蜂蜜:大人一次约120g,小孩约40g;或急煎生甘草水可温服,大人60g,小孩20g。
同店可配齐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