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什刹海 后门桥 “樯帆遮日、舳舻蔽水”

(2009-05-30 16:16:32) 下一个
谁还记得北京有一个后门桥?



图里那个107电车路过的桥,就是鼓楼南边的后门桥。小时候做107去东城,每星期都从这过。记得车过得时候有一上一下的感觉,因为桥中心比两边桥头高出一块。但当时桥底下好像没水,觉得这桥有点形如虚设。

中学期间经常在什刹海一带忽悠,也注意到了这个后门桥(它就在什刹海东边),但还是不明白桥底下这段好像那也不通的河道是干什么的。

现在这个后门桥依然如故,这是好像河道被清理了一下,这样什刹海的水可以直接从桥底下向东城流几十米。

这几天查了一下,原来那个后门桥还真有讲究,是当年大运河的船队进京城的最后一个桥,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水闸。说起水闸,你不得不佩服人家郭守敬。他不光把玉泉山的水引到了北京(就从我上次说的积水潭河沿的那个小山底下进来的),还把这段城里的“海子”直接联到了通县的大运河。

从城里到通县这段水路当时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因为城里地势高,通县地势低,大运河的船队根本进不来。但人家老郭(其实当是他很年轻)真聪明,愣是在这个人工的通惠河上修了24座水闸,活活调整了水位,这样由江南北上的运输船只可以一路逆流而上,直接通过后门桥,开到什刹海。据说当年忽必烈从外地回来第一次在后门桥边看到见到积水潭船货云集“樯帆遮日、舳舻蔽水”的盛况,十分高兴,差点乐晕了过去,当场就决定这国都就定在北京,再也不换地方了。 :)

元代积水潭码头


言归正传,看看正史怎么说: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木结构,后改为石筑,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亦称后门,故称后门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现桥面已铺沥青路,仅存两侧栏板,河道已填平建房。

  历史记载
  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环境改善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城管分队与什刹海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与北海后海相临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对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共清理垃圾及废弃物、漂浮物20余袋,使此地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善,有效地防止了蚊蝇滋生。与北海后海仅一桥之隔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全长50米,宽约25米,于2000年按古河道原貌修建。由于地处东、西城交界,长期有商贩、行人和居民往河内乱丢乱倒废弃物,又缺乏管理,造成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脏乱。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防止垃圾增多造成蚊蝇滋生,交道口街道制订了专项整治方案,并与什刹海管理处协调,对后门桥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由后海引入清水,彻底改变脏乱环境。据了解,街道已安排专人对河道环境进行每日监察,并将定期对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exploration 回复 悄悄话 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