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团圆不如张爱玲的其它小说好看,对此我不赞同,也不觉得奇怪。我以为这书是张爱玲为自己,还有胡兰成,写的,根本不是写给我等俗人读者欣赏的。 作为一篇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纪实性小说,小团圆很感人。
说实在的,小团圆的开始部分不很吸引人,我是跳了很多(以后再补吧),直到邵之雍(胡兰成)出现,才认真看下去的。 这段恋爱史,张爱玲写得很有味道,甜蜜,苦涩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写书评的道行,也不想写。就用张爱玲自己的原话,给我眼中的小团圆简单概括一下吧:
(一) 一见倾心
她崇拜他,为什麼不能让他知道?
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隻旧信封里。
她有两张相片,给他看,因为照相没戴眼镜,她觉得是她的本来面目。有一张是文姬要登她的照片,特为到对门一家德国摄影师西坡尔那里照的,非常贵,所以只印了一张。阴影里只露出一个脸,看不见头髮,
像阮布然特的画。光线太暗,杂誌上印得一片模糊,因此原来的一张更独一无二,他喜欢就送了给他。
(二) 甜蜜,但略带苦涩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暸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麼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他望著她.“明明美嚜,怎麼说不美?”又道:“你就是笑不好。现在好了。”
不过笑得自然了点,她想。
“我们永远在一起好吗?”
“你太太呢?”
他有没有略顿一顿?“我可以离婚。”
那该要多少钱?
“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她不便说等战后,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干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
(三) 分离
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
(四) 梦中回忆和期待 (也是全书的结尾)
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这样的梦只做过一次,考试的梦倒是常做,总是噩梦。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安息吧,张爱玲,在天堂里梦好!
PS: 回某网友对小团圆语言文字的失望:
同意,这篇语言文字不像她其它小说那么精致华丽,但情有可原,因为这里有很多感情和历史的包袱。这些包袱对任何作家来说都已经是很沉重,跟何况是在异国他乡孑然一身的张爱玲。
1) 胡兰成是她的初恋,也是她一生最沉重的感情包袱。张一直对这份恋情三缄其口,这次是唯一的例外,但后来还要求销毁文稿,可见这包袱之沉重。
2) 这份恋爱因为胡的身份,注定不可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张和胡相识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春天,从时间上看简直是不能再倒霉了 - 而那时张才23岁。
3) 她当时23岁,正是创作巅峰。这次恋爱之后,张的才华也随之东去,十分可惜。小团圆是她50多岁时的写作(当时她在美国已经快20年了),和她20多岁在上海时期的作品在文字上无法相提并论。
4) 张在写作时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她无法回避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但让一个单纯的痴情女子去和他唯一的恋人划清界限,似乎有点太难了。张终身未育,但她在小团圆的结尾梦见了好几个孩子,还有胡兰成,在童话般的仙境。她说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但“这样的梦只做过一次。常坐的总是噩梦”,还有等待的恐怖。
对了,张爱玲特意提到这梦是“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这里“十年”二字可谓一字千金。和胡兰成分手十年,正是1956-57年左右张爱玲在美国和莱雅恋爱结婚的时候。张爱玲在七十年代写自传小说小团圆时特地以那个唯一一次快乐的梦来及其特定的时间来收官点题,可谓用心良苦。 可不可以说,张爱玲一生的甘苦,都浓缩在和胡兰成相处的那三年里? 在敏感如她的心里,也许早就没有了那个甜字;而至于苦,还有什么能苦过那个有太多遗憾十分不圆满的小团圆呢?
是,后来又看把前面的看了一把。好像是张大才女有点想家了。
这不仅是个失败的爱情,母女之爱也是失败。后母也给了她不少难忍受的日子。可怜的才女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