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楼

胜负决于常规之外。
正文

【胜负决于常规之外】

(2008-06-09 23:32:29) 下一个


    文化战略的必然兴起暨世界未来的终极对决

前言: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生生息息,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不断消亡,只有文化得到了延续。任何一种政治格局、经济结构、技术产品、艺术创作、生活方式乃至个人习惯,都会以不同的文化方式体现出来,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讯息。如果偏离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任何事情都将失去意义。落后的文化必然导致落后的一切。所以说,文化是社会的主流,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乃至军事抗衡,任何领域的终极对话与对决,都终将在文化层面上作出最后体现。

一、文化的本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的生存发展中,文化问题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议题倍感困惑。什么是文化?它的本质与内涵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一种健康进步、和谐稳定、有实际意义的文化?要理清头绪,必须从根本入手。只有弄清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明了什么是本质上的需要,形式和行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不同文化的形式表现各不相同,本质上却是相通的。人们日常所说的文化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与形态,远远没有涉及到文化的本质。一切社会、国家、地区、城市、企业或者个人,不论规模大小,不论想不想长久生存和发展,也不论是否刻意追求或刻意树立,它都已经在事实上拥有了一种文化,且往往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和体系,但是,却大多不能上升到理论性和哲学性的高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所以一波三折,除了客观条件的难度限制,人文的内在因素才是真正阻隔,而那些固定的、未能上升到理论性和哲学性的趋势和体系,正是困扰文化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至要内因。

前社会科学研究对文化的阐述与解读仍然不够完善,不够精准,仍然停留在形式与形态的层面上。所以,要切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首先认清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必须透彻地理解信仰和哲学的本质性涵义。

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行为结果所反映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是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综合反映;就形式而言,文化是知识和信仰的积累与表现;就内涵而言,文化就是一种趋向和凝聚力。

信仰,就是思维方式的方向性和行为方式的准则性,属于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寄托,更不是迷信或盲从。

哲学,就是对事物进行本质性探求,以期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有所洞察。

人类社会离不开信仰和哲学。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没有正确的追求,就失去了前进动力和准则。没有哲学就没有洞察力,就看不清发展目标和前途。信仰和哲学决定了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又是实际行为的直接指南。尽管多数人很难在主观上清晰发觉已经对这些要素有所承载,但这些要素确实在每个人身上都真实存在着,并主导着其人生走向。文化、信仰、哲学都不是虚无缥缈。

落后文化是造成落后现实的根本原因。文化落后的基本表现就是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缺乏哲学素养,缺乏对事物本质以及时代信息的认知和洞察,没有把信仰修炼成为一种潜质。

二、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向

任何区域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任何想要长期占据竞争优势的群体或区域,都强烈依赖社会认同和社会评价。

常规模式的常规产品,其生产、营销手段都有极限,所需成本也有极限,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的极限性更不用说。到达任何一个极限,会出现发展瓶颈,而且影响成本变化的潜在因素更是随时存在,防不胜防。

文化、思想领域则正好相反,不但没有极限,还恰恰扮演着影响并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发展文化就是挖掘精神需求,引领社会进步。纵观世界及历史范围的伟大事业,它们的一个明显共同点就是文化发达思想先进,善于创造精神需求,在精神上引领社会向前迈进。

文化的发展创新也有规律限制。发展文化,或者说超越传统,并不意味着说法或做法上的标新立异,而应该是一种回归,是那种朝着真理和本质方向的迈进与靠拢,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博取最佳的社会评价,以有限的成本创造无限的价值。深、新、奇、特是必要的追求,但传统本身却是一座凛然高台,超越传统不能靠猎奇和扭曲,险而不怪方为正道。只有深刻地认识传统,才能发展和超越。

一切文化所共同追寻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平衡与对等,也就是和谐。平衡与对等是自然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律与法则。自然灾害的每一次发生,都是因为平衡与对等出现了偏差或遭到了破坏。人文社会也是如此。例如,利益驱动与获取方式的平衡与对等,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的平衡与对等,发展时机与社会进步节奏的平衡与对等,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平衡与对等,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科学进步的平衡与对等……诸如此类。追寻这样一些社会群体中的平衡与对等,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潜台词。

所以,平衡与对等不只是客观需要,也是人文社会的主观诉求。要实现长久的稳定与发展,就必须把平衡与对等的问题解决好。实际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除了自身的客观发展惯性以外,在人文的主观推动方面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正是在于没有能够充分认清文化的本质和人性的内涵。

三、人性的内涵及其客观文化追求

社会由人组成,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性。人性又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通俗说就是天性和德性。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就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双机制群体,其他动物是单机制群体。

单机制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主观需要只保持在最低程度,只以客观需要为转移,只依靠客观条件来实现。双机制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主观需要不完全依靠客观条件来实现而且没有程度限制,对客观需要的占有欲过于膨胀,以至经常打破客观条件所允许的平衡与对等。

利益驱动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人类的一切活动与行为莫不为此。这是人性内涵的主体核心,是自然属性。

但是,人的利益不只包括金钱权力或地位名声,情感需求和精神指向也是利益的一种,甚至更大。比如积德行善、爱心奉献、追求真理等思想、行为,就往往被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利益和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性内涵的重要组成,体现着群体特求以及道德潜质的驱动和制约。

人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这种精神指向就是人类特有的内涵。人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思想、办法、品格。没有知识肯定不行,有知识才会有想法。想法是一时一事的,只有形成体系、理清来龙去脉之后才能变成思想。人生漫长,世界永久,一时想法解决不了长久问题,所以还须有思想。有思想必然有理想,有理想就想做事业,做事就需有办法。办法至关重要。

知识有了,思想有了,办法也有了,做事可以成功了,结论也随之出现——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历史其实就这两方面,在这两方面不具有显著影响的人和事,一般不会进入历史的记载,而历史价值的性质定位正是由品格一票通过或者一票否决。品格贯穿着人类生命的全部过程,是区分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主要借鉴,也是人性内涵在文化层面上的主要体现与客观追求。

四、扭转文化失衡及占取文化战略制高点

社会需要引导,人生需要激励。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人类文明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激励机制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诺贝尔基金会已经填补了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空白,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填补社会科学方面的空白。

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基金会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不无遗憾的是,诺贝尔先生没有在遗嘱中对获奖者的品格提出任何限制性要求,基金会执行人也没有对此予以完善,以至奖励了某些对和平与进步造成极大破坏的人。诺贝尔先生毕竟不是人文学家,不能予以责难,他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已经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况且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双刃剑,既可以丰富物质文明,也可以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甚至直接威胁。

社会科学则不然,它只会推动社会进步,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可是,社会科学的发展远没有能够象自然科学那样硕果累累。经济活动无序扩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掠夺,使人类文明逐渐显现出倒退的隐患。肤浅、浮躁、不扎实、表面化、形式化、情绪化充斥在众多领域和阶层,社会局部已经出现严重的道德缺失,除了获取金钱的欲望,对品格、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少。诸多现象充分表明,文化进步正在日趋缓慢,相比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表现出严重的不和谐。此时开展文化战略布局,建立一个标志性的激励机制,恰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各方面的平衡与对等,符合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这是文化战略的至高点。

目前的各种基金会大多属于慈善机构,尽管设立了很多奖项,但少有形成激励机制的。慈善机构不断涌现及其高尚爱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要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爱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更深层次激发人类的整体进步潜能。

那些为文明、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和杰出成就的组织或个人,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主体。他们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普众群体,所经历的艰难也远远多过其它人群,理应得到激励与表彰。如此,才能对社会进步形成更大的综合推动力及凝聚力。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只能说明惩罚机制日趋完美。激励机制总体失衡,肯定是现代文明的巨大缺憾。惩罚机制属于政府职能,个人无法参与,也不应该受到个人干预。激励机制属于社会职能,只能来自民间。激励机制健全与否,是影响人文社会各项平衡与对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程度和进步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非和平时期,最伟大的事业是实现社会和平。在和平时期,最伟大的事业是推动社会进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甚至必须对未来做出充分预见,让人们清晰感受到这个未来确实存在,完全能够实现。实现所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创造未来的首要工作正是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精神上引领社会前行。

综上,文化的本质、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方向,加之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都明确显示着文化战略必然兴起,未来的终极对决必在文化层面。

结语:冷战期间及冷战之前,美、苏是全局竞争的对决主体,对决方式与手段重点集中在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属于外功较量。随着苏联解体华约崩溃,冷战大体结束,而之前的实力格局却斗转星移,不待美国安享一家独大,中国已经悄然崛起,美、中之间又展开了全局竞争的主体对决,方式与手段也渐行渐变,军事抗衡转入潜在,经济角逐成为主场,文化较量渐已凸显,内功开始发威。

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已经使主体之间的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失去了常规意义所以未来的终极对决,必然在以经济和军事为常规支撑的态势下延伸到文化层面。

文化对决需要厚积薄发。美国的优势是思维状态先进,关键在于能否消除思维深处和潜意识中的傲慢与偏见,深刻理解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创造性发挥。中国的长处在于文化底蕴丰厚,症结是能否顺应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加速形成和谐、自然的文化状态。

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事实判断,文化层面的战略对决都已然不可避免,作为对决主体的美、中双方也都将藉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谁的文化先进、谁能博取最佳社会评价与广泛社会认同、谁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主体,谁就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总之,一切竞争与抗衡皆属常规,但庙算胜者得算多,而胜负则往往决于常规之外。

東 樵  18-03-20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