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的必然兴起暨世界未来的终极对决
前言: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生生息息,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不断消亡,只有文化得到了延续。任何一种政治格局、经济结构、技术产品、艺术创作、生活方式乃至个人习惯,都会以不同的文化方式体现出来,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讯息。如果偏离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任何事情都将失去意义。落后的文化必然导致落后的一切。所以说,文化是社会的主流,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乃至军事抗衡,任何领域的终极对话与对决,都终将在文化层面上作出最后体现。
一、文化的本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的生存发展中,文化问题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议题倍感困惑。什么是文化?它的本质与内涵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一种健康进步、和谐稳定、有实际意义的文化?要理清头绪,必须从根本入手。只有弄清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明了什么是本质上的需要,形式和行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不同文化的形式表现各不相同,本质上却是相通的。人们日常所说的文化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与形态,远远没有涉及到文化的本质。一切社会、国家、地区、城市、企业或者个人,不论规模大小,不论想不想长久生存和发展,也不论是否刻意追求或刻意树立,它都已经在事实上拥有了一种文化,且往往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和体系,但是,却大多不能上升到理论性和哲学性的高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所以一波三折,除了客观条件的难度限制,人文的内在因素才是真正阻隔,而那些固定的、未能上升到理论性和哲学性的趋势和体系,正是困扰文化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至要内因。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对文化的阐述与解读仍然不够完善,不够精准,仍然停留在形式与形态的层面上。所以,要切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首先认清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必须透彻地理解信仰和哲学的本质性涵义。
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行为结果所反映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是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综合反映;就形式而言,文化是知识和信仰的积累与表现;就内涵而言,文化就是一种趋向和凝聚力。
信仰,就是思维方式的方向性和行为方式的准则性,属于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寄托,更不是迷信或盲从。
哲学,就是对事物进行本质性探求,以期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有所洞察。
人类社会离不开信仰和哲学。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没有正确的追求,就失去了前进动力和准则。没有哲学就没有洞察力,就看不清发展目标和前途。信仰和哲学决定了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又是实际行为的直接指南。尽管多数人很难在主观上清晰发觉已经对这些要素有所承载,但这些要素确实在每个人身上都真实存在着,并主导着其人生走向。文化、信仰、哲学都不是虚无缥缈。
落后文化是造成落后现实的根本原因。文化落后的基本表现就是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缺乏哲学素养,缺乏对事物本质以及时代信息的认知和洞察,没有把信仰修炼成为一种潜质。
二、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向
任何区域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任何想要长期占据竞争优势的群体或区域,都强烈依赖社会认同和社会评价。
常规模式的常规产品,其生产、营销手段都有极限,所需成本也有极限,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的极限性更不用说。到达任何一个极限,都会出现发展瓶颈,而且影响成本变化的潜在因素更是随时存在,防不胜防。
文化、思想领域则正好相反,不但没有极限,还恰恰扮演着影响并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发展文化就是挖掘精神需求,引领社会进步。纵观世界及历史范围的伟大事业,它们的一个明显共同点就是文化发达思想先进,善于创造精神需求,在精神上引领社会向前迈进。
文化的发展创新也有规律限制。发展文化,或者说超越传统,并不意味着说法或做法上的标新立异,而应该是一种回归,是那种朝着真理和本质方向的迈进与靠拢,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博取最佳的社会评价,以有限的成本创造无限的价值。深、新、奇、特是必要的追求,但传统本身却是一座凛然高台,超越传统不能靠猎奇和扭曲,险而不怪方为正道。只有深刻地认识传统,才能发展和超越。
一切文化所共同追寻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平衡与对等,也就是和谐。平衡与对等是自然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律与法则。自然灾害的每一次发生,都是因为平衡与对等出现了偏差或遭到了破坏。人文社会也是如此。例如,利益驱动与获取方式的平衡与对等,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的平衡与对等,发展时机与社会进步节奏的平衡与对等,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平衡与对等,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科学进步的平衡与对等……诸如此类。追寻这样一些社会群体中的平衡与对等,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潜台词。
所以,平衡与对等不只是客观需要,也是人文社会的主观诉求。要实现长久的稳定与发展,就必须把平衡与对等的问题解决好。实际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除了自身的客观发展惯性以外,在人文的主观推动方面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正是在于没有能够充分认清文化的本质和人性的内涵。
三、人性的内涵及其客观文化追求
社会由人组成,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性。人性又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通俗说就是天性和德性。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就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双机制群体,其他动物是单机制群体。
单机制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主观需要只保持在最低程度,只以客观需要为转移,只依靠客观条件来实现。双机制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主观需要不完全依靠客观条件来实现而且没有程度限制,对客观需要的占有欲过于膨胀,以至经常打破客观条件所允许的平衡与对等。
利益驱动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人类的一切活动与行为莫不为此。这是人性内涵的主体核心,是自然属性。
但是,人的利益不只包括金钱权力或地位名声,情感需求和精神指向也是利益的一种,甚至更大。比如积德行善、爱心奉献、追求真理等思想、行为,就往往被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利益和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性内涵的重要组成,体现着群体特求以及道德潜质的驱动和制约。
人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这种精神指向就是人类特有的内涵。人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思想、办法、品格。没有知识肯定不行,有知识才会有想法。想法是一时一事的,只有形成体系、理清来龙去脉之后才能变成思想。人生漫长,世界永久,一时想法解决不了长久问题,所以还须有思想。有思想必然有理想,有理想就想做事业,做事就需有办法。办法至关重要。
知识有了,思想有了,办法也有了,做事可以成功了,结论也随之出现——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历史其实就这两方面,在这两方面不具有显著影响的人和事,一般不会进入历史的记载,而历史价值的性质定位正是由品格一票通过或者一票否决。品格贯穿着人类生命的全部过程,是区分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主要借鉴,也是人性内涵在文化层面上的主要体现与客观追求。
四、扭转文化失衡及占取文化战略制高点
社会需要引导,人生需要激励。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人类文明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激励机制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诺贝尔基金会已经填补了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空白,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填补社会科学方面的空白。
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基金会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不无遗憾的是,诺贝尔先生没有在遗嘱中对获奖者的品格提出任何限制性要求,基金会执行人也没有对此予以完善,以至奖励了某些对和平与进步造成极大破坏的人。诺贝尔先生毕竟不是人文学家,不能予以责难,他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已经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况且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双刃剑,既可以丰富物质文明,也可以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甚至直接威胁。
社会科学则不然,它只会推动社会进步,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可是,社会科学的发展远没有能够象自然科学那样硕果累累。经济活动无序扩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掠夺,使人类文明逐渐显现出倒退的隐患。肤浅、浮躁、不扎实、表面化、形式化、情绪化充斥在众多领域和阶层,社会局部已经出现严重的道德缺失,除了获取金钱的欲望,对品格、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少。诸多现象充分表明,文化进步正在日趋缓慢,相比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表现出严重的不和谐。此时开展文化战略布局,建立一个标志性的激励机制,恰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各方面的平衡与对等,符合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这是文化战略的至高点。
目前的各种基金会大多属于慈善机构,尽管设立了很多奖项,但少有形成激励机制的。慈善机构不断涌现及其高尚爱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要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爱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更深层次激发人类的整体进步潜能。
那些为文明、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和杰出成就的组织或个人,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主体。他们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普众群体,所经历的艰难也远远多过其它人群,理应得到激励与表彰。如此,才能对社会进步形成更大的综合推动力及凝聚力。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只能说明惩罚机制日趋完美。激励机制总体失衡,肯定是现代文明的巨大缺憾。惩罚机制属于政府职能,个人无法参与,也不应该受到个人干预。激励机制属于社会职能,只能来自民间。激励机制健全与否,是影响人文社会各项平衡与对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程度和进步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非和平时期,最伟大的事业是实现社会和平。在和平时期,最伟大的事业是推动社会进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甚至必须对未来做出充分预见,让人们清晰感受到这个未来确实存在,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实现所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创造未来的首要工作正是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精神上引领社会前行。
综上,文化的本质、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方向,加之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都明确显示着文化战略必然兴起,未来的终极对决必在文化层面。
结语:冷战期间及冷战之前,美、苏是全局竞争的对决主体,对决方式与手段重点集中在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属于外功较量。随着苏联解体华约崩溃,冷战大体结束,而之前的实力格局却斗转星移,不待美国安享一家独大,中国已经悄然崛起,美、中之间又展开了全局竞争的主体对决,方式与手段也渐行渐变,军事抗衡转入潜在,经济角逐成为主场,文化较量渐已凸显,内功开始发威。
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已经使主体之间的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失去了常规意义,所以,未来的终极对决,必然在以经济和军事为常规支撑的态势下延伸到文化层面。
文化对决需要厚积薄发。美国的优势是思维状态先进,关键在于能否消除思维深处和潜意识中的傲慢与偏见,深刻理解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创造性发挥。中国的长处在于文化底蕴丰厚,症结是能否顺应人性内涵的客观文化追求,加速形成和谐、自然的文化状态。
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事实判断,文化层面的战略对决都已然不可避免,作为对决主体的美、中双方也都将藉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谁的文化先进、谁能博取最佳社会评价与广泛社会认同、谁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主体,谁就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总之,一切竞争与抗衡皆属常规,但庙算胜者得算多,而胜负则往往决于常规之外。
東 樵 18-0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