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荻

作家胡曼荻,著有长篇小说《美漂》。
个人资料
mandoli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低龄留学

(2014-02-09 08:39:15) 下一个

美国纪事专栏

低龄留学

/胡曼荻

              

    刚刚帮朋友孩子木木申请进了美国一所有几百年历史的私校,秋季开始上七年级。当初受朋友之托时,很惊奇,问朋友:让那么小的木木离乡背井,来美国读书,你舍得吗?

              

    朋友笑笑,有些无奈:你不知道,国内现在小学生作业多得做不完,木木每天晚上都没有办法早睡觉,累得不行,我们心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出国。如果能去美国上初中,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我们就木木让放弃了,他没有压力,就可以在喜欢的音乐上花些时间,拥有真正的童年生活。

              

    木木在音乐上有非凡的天赋,小小年纪,已去十几个国家演出过,只不过这几年学业加重,父母都不敢让他耽误一天的课程,音乐也就搁下了。

              

    其实不是很赞成孩子那么小来美国读书,怎么着也要初中毕业吧,否则,中文讲得都不利索,岂不是变成了内白外黄的香蕉人。不过朋友坚持,就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辛苦了一段时间,这美国理想的名校完全把木木和当地小孩平等对待,非要木木的SSAT成绩,耽误了些功夫。SSAT,是美国孩子从1-12年级的标准考试,按年龄分级,要知道,我从中学才开始学英语,在小学时根本就是英文盲,用英文考试简直不可想象。朋友说木木从一年级便学英文,对他的英语有信心,果然,木木接受挑战,稍微做些准备,SSAT居然考了1600多分。木木终于如愿以偿,被名校特招。

              

    朋友举家欢呼,说可以好好过年了,让木木的爷爷奶奶放心了。老人家本来担心得不得了,怕木木不被美国的学校接受,又断了小升初的后路,天天纠结得不得了。好在学校的消息来得早,老人家春节可告知亲朋好友了,来美国上学,成了全家上下的工程。

         

    木木低龄留学,可能并不是少数。美国的高中,对于母语是英语的美国小孩,都是挑战,对于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有勇气来美国做小小留学生,只能感慨他们勇气可嘉。如果以为来美国可以轻松学习,可能是另一种误解。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上常春藤知名高等学府,也是千万大军过独木桥,花的功夫不见得比高考少,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学习。

              

    园园刚刚过十六岁,来美国上十年级,加入不放心,爷爷亲自上阵,长途跋涉,送孙女来美国。本来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带她去学校报到注册,和老师见面,安排课程。不过她爷爷坚持,我便亲自带他们去学校,也顺便看看这所学校课程设置。

              

    校长亲自出面,和园园和她爷爷会见,并躬身带他们参观介绍校园,完毕,校长坐下来,帮园园选课。美国高中生上课方式和大学相似,是跑课性质,老师的教室是固定的,孩子们则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出量身定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能校长说得太快,显然园园英文听得不是太明白,不过校长并不着急,还安慰园园说:去年来了个匈牙利小女孩,来的的时候英文讲得结结巴巴,今年校长在走道上遇到她,听到她和美国同学谈笑风生,似乎听不出她是外国小妞。校长显然对于这些外国低龄学生,充满信心。

              

    校长拿出选修课单,看起来几十门课,园园没有任何概念。校长解释了半天,然后大笔一挥,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六门课,告诉园园:这只是暂时给你选的,你先上上试试,如果过了一周,你觉得哪门难,就换成容易的,如果你觉得哪门课容易,就升一级,改上快班。她还开玩笑地说:我知道你们中国孩子数学都是最厉害的,这些数学课,可能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

         

    园园只是很紧张地看着校长,她也许没整明白,为何这美国校长怎么如此平易近人。校长接着交代:下周一正式上课,平常八点上课,不过第一天最好七点十五分到我办公室来,到时会有人把课表给你,还有你更衣柜子的钥匙,然后,七点四十五左右,你要去你每天的主教室报个道,然后就可以去各个教室上课了。

              

    园园爷爷在旁边,经过翻译,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对于他来说,都很新鲜。他说一直不舍得送孙女出来读书,不过孙女现在每天写作业要到凌晨,早上一大早就爬起来就去上学,让他看着心疼。园园在旁边撒娇地说:我在中国作业根本写不完,一天才睡四个小时,可怜死了。

              

    不知道这些小留学生将来,会对这么早就少小离家留学海外怎么看。我侄女在美国上了两年高中,然后考上一所知名大学,读电影专业。她不后悔,总是后怕地说:我要是在中国,不知道高考会怎样,想想都头疼。

             

    未来如何,都是未知,只是这些小留学生们,不知是否理解父母祖辈的良苦用心。

             

2013-1-26@美国费城

《美国纪事》专栏专稿,每周刊登于美国《侨报》网上,本博客也同步更新。《侨报》版: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4/0206/968343.s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沉鱼 回复 悄悄话 作为在国内一路过关斩将全国卷外省没有任何地方保护优势的地方通过高考进入国内前五的大学的人,我不惧怕学习和竞争。但我一直就对这种学习机制不赞同。我们牺牲了那么多睡眠时间,做了大量的练习,始终走的都是事倍功半的路,没有动力,没有效率。学到贯通,需要这样子么?答案是绝对否定的。我认识的学霸没有一个是要靠着熬夜来理解知识的。如果一开始就这样的话,只能证明思路有问题。

现实的问题,更多还是在于老师,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不会教是个很大的问题,只能让学生不停练,以期望学生自己开窍。事实上,不管在哪里,都是只有少数思维方式对得上的小部分人最终走到最高端。但国内的问题是,所有人都被迫要完成很多时候是毫无意义的作业。然后走进社会不久,就开始为健康问题付出代价,现在我同学没几个还是身体真正好的。我们就是被推着快速成长,然后快速被社会消耗掉得一代。所以我不愿意我的孩子回去继续走我们的路。我们知道他们不会输,但我们不愿意他们过这种自己没有一点选择余地的生活。在国外,最起码,你可以选择平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