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荻

作家胡曼荻,著有长篇小说《美漂》。
个人资料
mandoli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四章 金融泡沫:时见疏星渡河汉

(2012-07-13 20:41:49) 下一个

第四章

金融泡沫

时见疏星渡河汉

 

投机   盲从

长线   信用

 

中国国务委员李铁映曾在一九九四中国北京国际经济高级论坛上向中外嘉宾郑重表示将用具体行动来规范中国的市场经济,其中主要包括出台一些经济法规,并健全司法执行和监督机构,完善法律机构以保障这些法律的实施效果。

陆续出台的将包括证券法、劳动法、对外贸易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期货交易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有些目前还没有条件立法的,也将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李铁映指出中国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一九九四年,国务院选择一百名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试点,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的最佳途径。对国有小企业,将通过租赁、承包、出售等形式改造,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李铁映表示对私营企业也要鼓励其依法改造成为规范化的公司。

李铁映表示配合这些法规出台,一些经济行为的调整受人瞩目。如研究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制度,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实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建立健全土地税和财产税制度。

李铁映认为,最重要的是规范投资决策行为,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强化投资主体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健全对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另外还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谁都看出中国高层决策者的决心,然决策付诸实践是需要时间的。

全国第一期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总裁李经谋组织专门人员为河南省政府起草了一份地方性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这是中国第一个升级期货法规。国家级期货法依然在酝酿中。

上海、四川、深圳等地方性的期货法规均有应时而出的积极性,但国家立法依然难于见人。期货方面的学者曾警告说期货市场应先立法后运作,以发挥借鉴别国经验的“后发效应”。 从一九九0 年郑州第一家期货市场的组建到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深圳、上海等地期货市场,中国期市短短几年已走了国外期市上百年的过程。一九九二年底,由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体改委牵头,有关人士开始拟定使期市规范化的措施。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亦正被委托替有关部门筹划制订一部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

期货专家杨玉川教授接受采访时认为,期货地方管理办法的不统一直接带来期市交易中的纠纷,被媒体曝光的“金中富”和“利来”事件只是少数,更多的纠纷秘而不宣,一家交易市场的负责人因客户合约纠纷无法解决而跳楼自杀便是一例。

国家尽快确立主管行政机构和统一期货法被有关人士认为迫在眉睫,这样经纪商和交易所就不必被因交易品种或地方政府不同而引起的不同法规所烦恼。统一法规还能够提高中国期货行业整体的立法上的正当性,最重要的是全国统一法规对吸引国外客户将独具魅力。有关人士提醒在制订全国性期货法是关键一点是贴近国际期货交易的惯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不看好股市中的投机行为,尤其在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的情况下,股市的发展极易造成泡沫经济。他认为,股市低迷即是泡沫破灭的体现之一。

吴敬琏说,股市熊气十足,应当如何处理,国家是向里吹气,还是听任市场调节,对此,已有不同看法。股民希望国家托起股市让股价上去,其实股价上去不代表股市繁荣,市盈率一直过高,未能正确反映企业运作情况,股价难以稳定。他认为,中国股市的正常化首先是市盈率的正常化。

吴敬琏称,在十年前,有人就指出,中国需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不宜搞股市,因为股市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元则透露,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是建三大体系,即中央银行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

陈元说,建立强有力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当务之急,应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具体职责是稳定货币和加强金融监管。人行不再直接对社会发放政策性贷款,并把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调节权、基础货币吞吐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基于总行,各分行主要有七项职能:金融监督管理、调查统计分析、横向头寸调剂、经理国库、现金调拨、外汇管理和联行清算。

陈元说建立三家政策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后,现有的国家专业银行要向国家商业银行转变,实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并积极发展合作银行体系。

陈元说建立一个有序竞争、规范化的金融市场十分必要,必须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制止同业拆借市场的“乱抓借”, 严格债券发行的审批程序,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完善证券交易所和交易系统的管理,并使利率市场化。

一九九四年国务院证券委决定扩大发行十亿美元B股额度,除上海、深圳各一亿美元外,其余八亿美元在中国各省市中均衡分配,首批大约二十家企业在年内确定发行。

这次深沪以外发行B股的企业,首先要向所在省市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家核定的八亿美元规模内,审查确定发行B股的公司,并由国务院证券委和国家计委下达股票发行额度,中国证监会具体执行。

这次审批发行B股企业的原则,仍然按照国务院证券委在七月底公布的五项条件。对于以前规定的发行B股企业应设置或已发行一种人民币普通股票,权威部门人士称,此次为适应地域和行业的合理分布,不再把发行A股作为发行B股的前提条件。

有关专家认为证券市场应通过引入外资,以发展本国市场为立足点,因此中国应注重发展B股市场而不是大量地搞海外上市。

无论是发行B股、H股还是股票到欧美上市,都应以发展中国市场为立足点。如果一味地大量搞预托证券,那么国内市场的流通量势必会减少,因此,积极扩大和完善B股市场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作出的重大决策。

上海于一九九二年二月第一个上市交易中国B股股票,上市总额仅一亿元人民币。

但上海B股市场迅速发展,吸引了世界著名的证券专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行争相进军上海。全球最大的美林、野村等二十二家证券公司已在上海开设常驻代表机构;世界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有三十家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在上海建立办事处和营业性机构。美、日、英、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代理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有二十三个B股交易席位。但证券界人士同时指出,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B股的公司,都是局限于上海本地企业,这客观上加重了上海B股市场的地区性色彩。现有的B股市场规模过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资本的大局进入。这种现象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从一九九四年十月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周五信息例会开始停开,市场总体对上交所采取每日盘后即时公布信息制反应良好,认为此举能防止造市,稳定沪市管理层。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交所取消每周五一次的信息例会制度,采取每日盘后即时公布信息制度,建立和加强对各上市公司董事监管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监督和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表明上交所开始尊重新闻舆论和广大投资者的意见,改变了以往不利于稳定股市的做法,实际上是实行T+1 交易制度的配套措施,它改变了目前广大投资者每周五持币持股“两相难”的局面,不再为“今晚会出什么消息”而犯愁,有效地遏制“消息”对股市的影响力度。

中小股民则表示对上交所此举欢迎,因可将由周一首日集中消化上周末的“消息”改为平时每日分散消化,股市的震荡与波动一定会减少不少。

不过专家认为,上交所取消信息例会制度,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股市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以消息面左右股市,投机气氛极浓的局面,依然任重道远。

公元一九九二年. 天津。似乎是一夜之间,天津人生活中增加了股票一词的使用频率。股票及其相关的名词股息、股东、股市、拆股、招股、股本等等开始成为人们侃谈的主题。一时颇有“全民皆股东”之感。然而,这绝不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髦,说它是市民们的一种渴求,一种心态,或一个新社会现象,是言不为过的。

金融专家说,天津股票热只是停留在市民阶层,这是强烈的“南方示范效应”后的一种盲从心态诱使的。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买股票即意味着发财,这种一夜之间暴发为百万富翁的欲望使股票被吹得像一只打足了气的皮球,无限度地膨胀起来。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对股票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的情况下开始热衷股票的。很多人不知道股票风险远比债券大得多,“玩股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否则只会得到一些“金融泡沫”而已,到那时跳楼恐怕都来不及。

曾几何时,人们谈起股票,便想起二十年代末曼哈顿纽约股市大泻,想起那个宣告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世界经济危机到来的“黑色星期一”。然而,现在中国人却把股票作为致富捷径了。

天津当前发行股票的公司均取得了AAA最高信誉级,安全系数很大。因此许多人把股票看作摇钱树,把股市看成聚宝盆,以为只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就能发财,都跃跃欲试,想下股海一游。

针对目前市民的这种股票心理,有关当局应冷静地加以引导,及时给市民灌注一种风险意识。那就是,单纯通过买卖股票投机决不可能人人发财。发财人赚取的恰恰是倒霉人亏损的,可能会有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企业发行股票是为了筹资,居民投资购买股票是为了求富,双方利益的统一只有依靠企业经营好,效益高,股息红利高,才能人人都赚钱。这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总有一些企业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破产,所以股市行情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走势,最终会随企业经营状况而有气有落。在上海深圳挂牌上市的多为经过严格评审的企业效益好的股票。而上海豫园商场的股票被炒到一百倍,深圳发展银行股票被抬到六十多倍,在世界股市上也是罕见的。

听到的均是“某君玩股票开上了奥迪”之类令人热血沸腾的消息,大概天津人忘了一九九O年底深圳股市大跌而引起的深圳股市萧条了。不知当股票的皮球爆炸时,天津人是否有深圳人一样的心理承受力。

他自己说:我不是神人,我只是勤奋而已。

然而香港金融界人士惊他为神人,他的预测一出,众多的投资者闻风而动。

他就是许沂光。

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上海波特曼香格里拉酒店。进进出出的人共同的话题是:许沂光来沪做风险投资理论与应用讲座了!

这场讲座的门票从二百八十六元被爆炒到八百元!只能容纳六百人的波特曼香格里拉云石厅挤进了近八百人,众多的听众中,包括中国第一批靠炒股而一夜暴富的投资者,这些对一切原本不屑一顾的股界大亨,却老老实实地听这位来自香港的投资顾问专家许沂光的讲学。

能让上海股民安静地坐下来的专家在中国并不多!

那天,众多的听众在许沂光讲课后提了许多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您能对股市、汇市的预测屡说屡准呢?

许沂光一脸的微笑:我靠波浪理论!许在香港被称为波浪大师,正是他,在香港金融界创造了一个个许沂光神话。而今他又一夜走红中国金融界。

称许沂光一夜走红中国股界,并无任何夸张意味。中国令人捉摸不透的股市造就了众多的一夜富翁和一贫如洗者,却鲜有一夜走红的股评家。当许沂光刚刚把目光转向国内时,却口出惊人之语,一夜震惊中国股界人士。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年多的熊市,正处于极度低迷徘徊中,日成交量少得令人可怜,众多股民更是成为“套牢族”,一脸迷惘。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香港来的许沂光当着众多的中国官员和业内专家,公开预言:中国股市在八月份发动具有爆炸性的第一浪!深股指数九十五至一百点见底,沪股指数三百三十点见底。

从长线看,一九九五年时中国股票年!

中国股市的发动,形式为“V”字型反转!……

八月,中国股市发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变化,而变更的形式和谷底指数都和许的预言不差左右!

许沂光一夜从香江红透中国股界。

其实,在香港金融界,许沂光惊人之言常常令同行望尘莫及,惊为神人。

许沂光成功地测出香港恒生指数变化的关键几步,在香港《经济日报》上的分析文章成为众多股民入市和出货的重要参数,连该报的总编都惊叹而撰文赞道:事前当然无人能知,但事后知,又太迟。许氏非神,当然亦不能知对股市有影响的各事件,但许氏的文章却能向投资者提出及时的、对大市的看法,完全由大市验证,也算对读者有个交代……

而许氏最得意的是:一九九二年八月,一英镑兑二美元,当时众行家皆分析会升到一英镑兑二点四至二点五美元,独许先生预言英镑将跌到一点四美元,应当沽售,结果其后的几个月,果然英镑一路运行到一点四六零五美元,许氏更引起国际金融界人士瞩目。

许氏曾坦言:一九九三年是黄金年,一九九四年是日元年,如今都被证明言中了,更让许氏名震香港“华尔街”。

许沂光一反常理,在中国股市一片跌声中,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股市,先在北京创建有色沂光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继而开始在国内巡回讲学,北京、广州、深圳的讲座票价均被炒得翻了几个跟头,许在国内赢得了一批追随者,因为他的神算,也因他的坦诚和谦恭。

他坦言:一九九五年买中国股票!

于是有了他上海的中国第四站讲学。十月三十日,他在上海最豪华的酒店中公开他关注中国的秘密—

当今世界股市格局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国股市将成为全世界投资热点。

中国股市正处在长期的上升通道中。沪股第三浪保守估计可达二千点,二十年内沪股将达二万七千点。

此语一出,令众多股民长线投资信心倍增,于是更对许沂光的传奇身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来。

被港人惊之为神人的许沂光对自己的评价是:勤加上缘,公正严谨,克己为本。

五岁时许沂光随父母从汕头移居香港,在少年时便对金融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中学毕业即进入香港恒生银行,他称十年寒暑深受恒生的文化熏陶,积下终生难弃的金融意识。

一九七一年,年仅二十一岁的许沂光在有几千人参加的全世界银行家考试中,脱颖而出,名列世界第三十一位,考取了伦敦银行学会文凭。其后他转任若干股票及期货公司的经纪、董事,潜心奋斗十余载,钻研各门各派的投资理论与技术走势分析,积累了十余年丰富的实战经验,最终选下波浪理论作为主攻方向。

波浪理论指出股市走势有一定的发展模式,股价的起跌及推动力是来自投资大众心态的变化,由悲观变为乐观,此种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令价格上落所形成的升浪及跌浪,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波浪理论具备惊人的预测能力,然真正掌握它却需详细的分析及观察加上精密的组织技巧,看似容易,实难把握。

许沂光说克己实不为过,他平日从上午十点开始做图表分析,这过程一直要持续要第二天凌晨四点。而他国内的所有讲学都选在星期六和星期日,这两天正是港人度假的日子。正是超负荷的工作,才有了今日的许沂光神话。

八十年代初,许氏创办了自己的投资顾问公司,同时他开始在香港经济日报、华侨日报撰写投资专稿,他的《投资致富技巧》、《致富秘笈》、《四度空间》和《投机智慧》等书均连续荣登香港明报出版社十大畅销书榜。

许氏因业绩显著而备受媒介关注,是香港财经电视节目的热门人物,香港证监会亦聘其为注册投资顾问及商品交易顾问,并出任香港图表分析员协会管委会委员。许沂光称自己是身不由己,因他不愿将时间耗于公务应酬上,然香港商界哪肯放过这么一个易出新闻的人物,谁让他历年来多次提前准确分析预算出外汇、金、银、股市、期市等的行情走势呢!

许沂光称自己不炒股,亦不允许家人炒股,因用波浪理论分析股市时,需公正客观严谨,一旦身在其中就会受个股影响而难做出正确预测。他解释说国内许多股评家的才智远超世人,更通晓波浪理论,难正确预知行情只因他们自己亦参与股市炒作。

不过他笑着说:我会劝人家投资中国股市,并保证他二十年后赚大钱!但他又说中国股市目前和香港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股市有惊人的相似处,回顾以往,他劝告中国股民:着眼长线、安守本分、自求多福。他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现在国内股民多看重短线炒作,而无心做本职工作,肯定不会赚大钱,反倒极可能赔本,因做多错必多,同时会平白地开支出很多手续费。

他预告说中国股市第三浪的持续上升期已经到来,但这个上升期需全社会的公众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如果股民都天天炒股而无心思工作,那么这个上升期的到来会缓慢甚而延期。但中国股市第三浪上升的大势已存在,怎样把握这个机会很重要。

许沂光认真地给中国股市开出四大药方以把握这次“全球中国机会”:政府监管要严且公正、上市公司要认真管理、经纪人要讲良心、投资者则安分于本职工作。这四方面更要协调一致,缺一都会令机会把握不准。

许沂光说如果自己选股票的话,自会把眼光关注在上市公司的盈利和其住所行业的发展是否有前途上,而不会听从消息面的左右。

在西方社会里,从重大的经济往来,如置房地产,买小轿车,乘飞机,去百货公司购物,治病住院,到细小的如打公用电话,乘车,购公园门票,美容理发等都在利用信用卡。信用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购物或娱乐消费时使用信用卡比付现金更受欢迎,它甚至已成为表示持卡人社会地位的证件了。

信用卡在风靡世界:美国目前发卡已突破十亿张。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几百万张信用卡已风光体面地进入经济领域,抑或反映着国人的精神风貌。

对于曾“一枝独秀”最早开办长城万事达信用卡的中国银行来说,它已感到了非常的紧迫。这种压力来自它的同行相继开办信用卡业务。

中国银行无疑是有优势的:最早手里国外信用卡(一九八一)、最早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一九八五)、最早加入万事达和维萨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一九八七)等。目前已有发卡行二百多家,特约商号近万家,有效卡五十余万张,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广使用,其中发展迅速的广东省已从大城市普及到县城。

中国工商银行自发卡之日起,就投入巨额资金,率先安装了ATM自动取款机,为特约单位安装了POS授权机。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更有“后生可畏”之势。

建行发卡之初便用万事达(master)和 维萨 visa)世界两大信用卡集团的名字作为 自己的卡名,并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编制卡号,其卡外观是一条龙,提出了“中国龙用中国卡”的口号。

农行则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优势,其触角伸及县城小镇,使金穗卡成了乡镇企业的宠儿。

刚想着奔小康,对信用卡尚神秘、迷惑的中国人懵了:信用卡是什么?它有什么魔力惹得金融业的弟兄们如此相争?

信用卡从六十年代以来,短短三十年迅速席卷世界并得到推广,自有它的优越性,不管是否愿意接受,信用卡时代的到来已不是个人意志所能转移的了。

“信用”一词来自英文credit,其含义包括信用、信誉、信贷,赊销及分期付款。正如流行于美国的一句话“Go NowPay later”(先买下,后付款),持卡人凭借信用卡,可以在暂不支付现金的条件下,先取得所需物品或服务,进行各种消费活动。

信用卡推广的基础扎根于市场经济及消费者社会。

虽然中国的发卡行从国情出发,要求“先存款,后消费”,但这并不影响信用卡的发展。随着中国商业、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兴起,它正悄悄地渗透进中国现代社会。

信用卡以其转账结算、储蓄、汇兑、自动提款和消费贷款的多种先进功能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宠儿。中国不仅要开放,而且要接受现代商业运作的先进方式,才能成为经济大国。有远见的企业家,站在时代的前列或投身于国际活动的人士都预见到:信用卡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经济生活……

中国四家银行均发行公司卡和个人卡两种,其中个人卡占百分之七十强。

尽管信用卡的普及和使用已成为时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中国的使用者毕竟还是少数。中国每百人仅有零点一张卡,而美国为四百张,日本一百六十张,香港四十张。信用卡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眼里和电脑一样被认为捉摸不透,远不可及,人们感兴趣的是:究竟什么人在使用信用卡?

长城卡章程明确规定:“年满二十岁(其他卡为十八岁),具有固定职业、稳定收入和信誉好的境内居民,均可申请人民币长城卡。”

与普遍认为“只有大款才能用信用卡”的概念不同,在中国使用个人信用卡的人员包罗万象:从政府官员到一般国家干部,从科技人员、学者、教授到普通医务工作者,从三资企业高级经理到普通职员。不过持卡最多的是一些商界和金融界的人士,他们要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发卡行的特约单位也是一些高档的宾馆商厦。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只有一些“大腕“才用得起信用卡,它也便被蒙上一层迷纱,成为地位身份的象征。

一些国外友人持中国的各种人民币卡出入水晶宫、利顺德、王府饭店自另当别论。

一位大公司经理请朋友吃顿早茶便要花去近百元,他是手拎大哥大,日理万机的主儿,付账时拿出一叠票子虽然气派,毕竟不雅。如果服务小姐再找回一堆零票来,你说他数还是不数。而他只有带张卡便可免去衣兜鼓胀之俗了。

对于经常需带巨款走动的商人来说,信用卡无疑是他的明智选择。他只要在当地办一卡,存上钱,异地便可取款,而不必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中国的金融专家认为:月收入固定在二百元以上的人员都有能力办一张信用卡。

尽管信用卡已被中国人民银行定为金融手段改革的重点,尽管信用卡迅速覆盖消费领域为大势所趋,可信用卡在中国依然是蹒跚起步,离“时代宠儿“的标准相去甚远。目前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有两大盲区:使用不足和使用过度。

“卡虽在手,用场犯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用信用卡还是一种奢侈。有一位记者,以他的资信条件完全可以开上几张卡,可是他说:“我购买的耐用消费品有限,大多开支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诸如柴米油盐之类,我觉得用信用卡反倒是一种麻烦。”他道出了众多人的心态。目前一部分信用卡只是代发工资储蓄卡,并未体现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功能,这和中国人“崇尚节俭,量入为出”有关,而发达国家是“消费第一,消费刺激生产”。

而且许多特约商号由于电脑普及率低,转帐手续繁琐而拒收信用卡。这些商店的经营者并未意识到信用卡其实可以为其固定一部分回头客,是其扩大财源的一大捷径。同时,中国四家发卡行为了竞争,彼此的特约商号不能通用也限制了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殊不知,这也割断了财源,因为本来银行间互相拆借是可以收取一大笔手续费的。消费不足使信用卡的使用裹足不前。

另一盲区是信用卡透支过度,从而给银行带来风险。这主要是持卡人不注重自身信用,提取超出本身财力的款额。一些卡允许在五百元之内可自由提款不需授权,便发生过持卡人在不同的提款机上提款十几万后逃跑的事件。这样发卡行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发卡行对持卡人资信评估是严格的。

发卡行要求无固定职业者办卡时必须交足够的保证金,这些钱是当定期存款付给持卡人利息的。即使这样发卡行还是顾虑重重。为了减少风险,银行除了向保险公司投保外,还对客户在用卡过程中的行为做跟踪调查,银行虽然允许善意透支,但那些过度透支,负债过多的持卡人会很快上银行的“黑名单”,被取消用卡资格。

这就提出了人的素质的问题,现代人必须对自己的信用负责,看重自身信用,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因为信用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除两点盲区外,中国信用卡作为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诸如各发卡行区分卡的种类的标准不同,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办卡手续麻烦,用卡过程中服务质量不高,电脑不普及限制信用卡业务的开展等等。这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单靠银行系统是不可能的,还要靠中国整体电讯、商业等系统大力协作。

金融业是否发达是一个社会经济是否繁荣的重要参照数。而在金融界信用卡的普及推广又意味着一次腾飞。对于中国人来说许多新兴事物已是见多不怪了,对信用卡也但愿如此。信用卡带来的将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更新:它将大大加快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节奏,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时间观、价值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