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冠中曾经说过:艺术有小写的美,有大写的美。小写的美愉悦感官,大写的美震人心弦。(大意)
前些天看了一个展览,其中的雕塑作品描述的是些古代历史上的小人物。这些塑像没有姓名,作者也没人知道。这些小人物们当年走在千万人海之中,没人会注意到他们个人的存在。可是如今我看到这些真人尺寸的雕塑时,却让我感到深深震撼。
这些作品极为朴实。你看不到艺术家对这些小人物刻意的美化拔高,或是精雕细镂。作品却是极为写实。虽没有西方写实主义作品中的戏剧性,但每个人都透着强烈的个性。虽然没有生活场景衬托,他们却透着一股生活的气息,一股凡人的生活气息。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有的目视远方,神态庄重。有的面相憨厚,有的气质豁达。你好像可以从每个人脸上读出不同的故事。看到他们你有一种走在家乡小镇上,遇到了邻家店小,或是巷口忠厚的大叔,或是你崇拜的智慧的老者。就如同老舍先生笔下勾画的龙须沟的那些小人物的素描。印在脑中挥之不去。让你无法不去回忆,联想,读出每个人的故事。在这些人物的脸上,我看到已经陌生了的淳朴和自信。他们面色安宁,平静,耿直。没有谄谀。没有自卑,没有做作,没有骄横。在如今的浮华世界里,这种感觉是那么珍贵。
#1
#2,
但是你能想象吗,这是两千二百多年前中国的艺术,写实的艺术!来自中国的秦始皇墓葬的兵马俑。
#3
#4,
#5
长久以来在我对比中西艺术时,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传统中国艺术不讲究外形的写实。另外一个就是传统中国艺术中难得看到对人物个性形象的描画。往往是画家的个性多于被画者的个性,画面气氛多于人物个性。人物之间的形象区别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对兵马俑没有过太多兴趣。因为我以为八千多个陶俑这样的数量必是工匠所为,无非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加上有关的图片,复制品多数强调场面,或是装饰性的细节,难以让观众体会到人的个性。固然从历史的角度讲,那个场面确实震撼,但从艺术角度我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出色的个性。
这个展览让我从新思考。如此庞大的场面,据说应有七八百艺术家参与制作,而这种技巧也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想象当年有多少如此优秀的写实艺术家。可为什么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这种艺术,而在我们的艺术史中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在几个坛子里看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大家往往首先定义艺术应该是美的。仔细看下去往往所说的美是指外形的漂亮完美。如果用这样的标准,确实这些朴实的小人物在形象上是无法和古希腊的完美人体相比的。形式美是愉悦感官的,但它只有皮肤那么浅。形式美往往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生理的愉悦。相反地,当一个作品让你忽略了生理的愉悦,而引起你对生活,人性的思考和感动,我以为这种美才是吴冠中所说的大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