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會問起我從前做演員的一些點點滴滴,雖然那些早都是過去的事,不太想再談,不過,在累積一些生命的功課後,我覺得人都是活在責任中;我們對自己負責,也對周遭的人負責;你扮演什麼角色,就要演好他。
《聖經》上有句話:「我們都成了一台戲,演給世人和天使觀看。」這不僅對演員受用,即使是一般人,也可以藉著這句話,讓自己的行為不傷害別人也使自己滿意。
在從前演藝環境及後來從事專職義工的十年裡,我看到在台灣大概有95%的弱勢團體都是由女性負責。看到這種狀況時,我心裡常想:「我們這些男人都到哪裡去了?」對弱勢團體的幫助、對家庭價值的提醒、對社會福利的參與,看到的都是專業職業婦女及媽媽們貢獻她們的所學及熱情;是因為她們的參與,才使得台灣在「愛」裡能稍稍佔有一個位置。
有很多男性常用「養家」、「責任」等「理由」告訴我:「等我退休後,我一定……」。在現實的環境裡,很多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就會清楚在自己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或許,你就不會再「等」了。
我也建議每一個人都試著寫遺書,當你拿著筆要寫此生與家人、朋友最後一封要「交代」的信時,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會如何下筆。這時候,我們非得要把自己的所有關係,做一個整理,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滿意的、也有遺憾的;或許你會對某件事情後悔,懷疑自己曾經積極追求的目標,是否對生命有益。如果我們可以藉此重新整理自己,情況必定會有所不同;我們也會在這種整理中,發現其實在一生裡,最想得到的是「愛」,最想給的也是「愛」。
完成後的遺書,就是你調整自己生命的藍本。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上一次寫的遺書,檢視自己的改變,你就會看見自己的進步。
讀後感
如果每個人在死前都被要求填寫一張「問卷調查表」,問他們死後希望去到哪裏?答案有四個,
(1)西方極樂世界,(2)天堂,(3) 永遠躺在窄小黑冷的棺木裏,(4) 地獄。
我想人人都會選第一或第二個答案,沒人會選第四,我也懷疑有人會選第三個。
「生死」這麽重大的問題,多數人避而不想,好像不想就不會發生,其實人之所以用逃避的方法,是因為太害怕而不敢面對這「千古無人能逃避的結果」,越是口口聲聲說不怕死而避談生死大事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瀟灑,其實除了真是智商低到對死的表面意思都無法了解的人以外,多是最怕死的人。
人對自己「害怕」的事,「不願做」的事,都不想面對,也不想承認,就會找「不喜歡」,「沒興趣」,「不在乎」做「藉口」去逃避它。因為不想,就能壓抑住一時升起的害怕,也妄想希望事情「不想就不會發生」。
人習慣用騙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活在自己編織的夢裏,得到一時的快樂與安慰,即使自己也知道自己在騙自己,不能解決問題,人的「短視」,「怯弱」和「懶散」,阻止了人「面對現實」的動力。只有勇者才會面對死亡這最現實的問題,早早努力準備後路,尋求能走上最好後路的方法。不努力鋪後路的人,最終是沒有好的後路可走。
我不懂:
既然不想永遠留在窄小黑冷的棺木裏,為什麽卻花大錢買墓地,買棺木?
既然更不想去地獄,卻為什麽在生前用少少短短幾十年的痛快去換取長長遠遠的地獄之苦?
既然那麽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或天堂,又為什麽吝於為能達到此目標的付出與努力,只願空想?
事實上人人也都明白「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何況是那麽美好的去處! 空想與空發願都是幼稚而不切實際的做法。乾害怕而不採取行動,永遠無濟於事。
人們多數是小事精明,斤斤計較,但面對生死這麽大的事,往往就真是「跟自己開玩笑」了啊!!
人在生的時候不做功課,卻希望死時能通過大考,進入極樂世界或天堂,就像不唸書的學生想考入一流學府一樣不可能。
當然佛家裏還有更深的「輪迴」大學問,有心人可以進一步探討,看清生死真相,所謂只有真看透「無生死」,才能終究「了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