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滋味

想要活得好, 光有愿望还不够.
个人资料
正文

為什麼越想睡反而越睡不著

(2008-05-29 19:13:56) 下一个
我曾在讀高中時,因為考試壓力太大,發生過失眠的問題。後來,藉著調整情緒,最後 走出失眠的困擾,但是從此以後,失眠的陰影揮之不去。我變得很重視睡眠,害怕失眠的問題再次發生。只要偶爾有一個晚上沒睡好,第二天就會擔心自己今晚也會 睡不著。躺在床上時,失眠的恐懼不斷浮現,結果當晚就真的失眠了。

如此惡性循環,我必須承受很長一段失眠時間的煎熬,直到有一天,當我累到沒有時間去想這一晚是否可以睡得著或睡不著的時候,才能真的睡著。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因為害怕失眠後產生的各種後遺症及體力的負擔,害怕一天失眠便會連續失眠好幾天,於是,只要在睡前忽然感覺到今晚可能會睡不著,心裡立即就會出現恐懼,而 恐懼的感覺一來,睡眠就不再簡單輕鬆,反而變成是一種負擔,變得更難睡著。於是,這個晚上真的失眠了。接著,就是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了。

我觀察身邊有失眠困擾的人,結果發現,大部分都有類似的經驗。歸根究柢,根本問題是自己曾經失眠,然後變得很重視睡眠。

事實上,越重視睡眠的人,越容易失眠。原因就在於「重視睡眠」對睡眠就是一種傷害。越想把睡眠這個簡輕鬆的事情做得好,反而就變得越困難、壓力越大,當然就更不易入睡了。

研究數據顯示,重視睡眠或失眠的人,平均每天躺在床上的時間比別人多,但是,真正可以入睡的時間卻比別人少。為什麼呢?

因為重視睡眠的人,每天都苦於睡眠不足,無時無刻都想著要如何抓緊時間補充睡眠,以便調養身體,補充身體失去的精力。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精神反而更緊繃,躺在床上更不能入睡。

因此,在醫學上出現了一種稱為「睡眠限制」的治療方法。以每晚不低於四個半小時為原則,將病人所需的睡眠時數設定為躺床時數。在這個時間以外,禁止躺床或睡覺。

它的原理是,限制病人躺在床上的時間,避免病人無時無刻都浮現「我要搶時間睡覺」的念頭,只有在病人真正疲倦而需要休息的時候,才允許病人上床睡覺。這樣的做法很像反向操作,意即「我越不讓你睡,你反而越能夠入睡」。

這就像我在走過失眠問題時曾經使用過的觀念──置之死地而後生。也就是說,當我已下定決心今晚不想睡了,同時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今晚即使沒睡,對我的身體及生活而言,完全沒什麼影響,結果,壓力全消,人變得輕鬆自在,一躺在床上,心中完全沒有負擔,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睡眠本來就是件輕鬆的事,它本身有被享受的價值,不要把它當成是一種休息的工具,或當成是蓄養隔天精神的一種途徑。躺在床上後,就好好地享受躺上去的感覺。只享受躺床的感覺就好,其他的都不要管,睡眠自然可以變得輕鬆自在。

我們應該經常勸自己,睡眠,不一定是非常迫切需要做好的事情,有時真的睡不著,就想少睡幾個小時又何妨,只是精神差一點,又不會危及生命。真的不需要把少睡幾個小時看得這麼重。只要這樣做,失眠的問題就能柳暗花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