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安是福>,谢谢!
(一)女子求学难上加难
一九零九年旧历五月初八,刚吃完棕子赛完龙舟后的第三天,四川符阳县乡区的一户地主的大家庭里,一个小女婴呱呱落地了。四十出头的父亲徐旭初,看着新生女儿刚刚睁开的明亮眼睛,兴奋地为之取名“徐明”。
这是徐旭初的第三个孩子,他先前娶妻马氏,育有一子一女;马氏病逝后,续弦徐明的妈妈成伯真。成伯真系世家之女,识礼知书,为人良善,孝顺公婆,尊敬长辈,对前房的子女视如己出。然而红颜薄命,当徐明刚满周岁不久,可恶的病魔便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五个月后,初寡的她方才生下遗腹的小女儿徐迪。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那复杂的大家庭里,封建意识非常浓厚,人际关系也十分微妙,成伯真过着凄凉寂寞的守寡生活。
没隔几年,徐明的祖父母相继去世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大家庭就分成了几个小家。成伯真便肩负起抚育兄妹三人(那时候大姐已经出嫁)的艰巨任务。她认为老家这个复杂的环境不适宜儿女们的健康成长,正因为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更有责任把他引上人生的正道。于是毅然决定迁居数十里外的亲戚处,租房而居,送儿子到县立中学住读。最初两年还颇有成效;不料儿子满二十后娶了媳妇,便不愿意去学校住读了。成伯真无可奈何,只得出高薪聘请一位学识好、品行端的私塾老师来家教儿子媳妇一齐学习,因为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可惜没过多久,俩人便借故不愿学习了;但是已经付给老师全年的薪资不能退回。成伯真左思右想,只好动员女儿徐明去上学。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符阳那个小地方,能读书识字的女子寥寥无几。徐明年纪尚小,多亏妈妈开明才逃脱了缠小脚的命运。年幼的她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读书,更不懂得妈妈当时的困难处境。几经妈妈的启发、诱导和现身说法,她才同意读书了。
就这样,小徐明开始了启蒙学习。后来她之所以能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拜哥嫂不肯学习之赐。知识果真改变了徐明的命运,人生的机缘就是如此奇妙,而机会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一九二二年春,天资聪颖的徐明考入符阳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高年级,毕业的时候她的成绩是第一名!人人都夸她聪明、学习又很努力。校长赵辉光再三劝说她的妈妈不要放弃升学,徐明是棵好苗,应该着重培养,将来定会有所成就,成为卓越人才。
符阳是小县,那时尚未办起女子中学,要升学只能到外地去。妈妈很爱徐明,当然愿意尽力培养她,可手中无钱奈何!随后几经周折,才求得一向非常喜爱徐明的姑婆--成昌智老人的支援,学费问题勉强得以解决。
一九二四年暑期,俆明同朋友们一道去重庆考试,结果仅她一人考取四川省二女师的初中部。最终她还是放弃了,因她不愿意止步于师范,如初中毕业后可考高中,将来还可升大学。后来初中的学习对徐明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使她获得了应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更坚定了信心、增强了意志,还明确了自己的世界观,学会怎样为人处世,为她整个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生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姑婆的经济发生了困难,不能继续支助她的学习费用,妈妈来信叫她回去商量;徐明知道妈妈“商量”背后那无奈的含义,她实在舍不得离开学校,迟迟没有动身。恰巧碰上盐亭县女子小学派人来聘请教师,经彭云生老师的推荐和说服,年方十五的俆明决定去盐亭教了一年小学,尽可能地把工资集存起来,以备升学之用。
有志者事竟成,一九二八年暑期,俆明脱颖而出,考取了国立成都大学的理预科了!她非常高兴,决心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才不辜负姑婆和妈妈对自己的期盼和培养。
谢谢你的感动和祝福.
这自传是我外婆自己写的,我只是帮她稍微整理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