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家乡水

井里的青蛙很浅薄,没办法,出身不富贵,聚财不入行,只是说两句罢了。
正文

读世界日报25日社论有感

(2008-05-26 18:41:49) 下一个

讀報有感

讀二十六日社論“是天災而非天譴 是公民而非人民”

 

大漠沙砾 

 

初來到泰國就被告知,“世界日報”是當地最有分量的華文報紙,所以從來沒有間斷過訂閱。通過讀報,對瞭解和適應泰國頗有益處,更有一種通過母語瞭解天下事、溝通周圍人的便利。

但是,幾年來一直有所疑惑的是,在看報時常常會對一些詞句,文章感覺有理解上的困難。相信雖然同屬華人,由於歷史和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海峽兩岸以及其他地區的華人在表達習慣選用詞句和意思理解上都會有所不同。就以今天刊登的社論“是天災而非天譴 是公民而非人民”來說,讀了好幾遍,連標題也沒想明白是何意思,進而又想到,從大陸到泰國經商就學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會不會和我一樣也感到一些困惑?所以我以一種學生寫作文的心情,試著用自以為可以理解的方式,也嘗試一下寫社論的鄭重:

 抗灾的中国人民让世界换一各眼看待

 

舉世罕見的五一二四川大地震,波及之廣,半個中國都有震感,兩千多公里之外的曼谷都可以感覺到晃動;破壞之巨,山頭垮塌道路損毀,大片樓宇成為瓦礫,自然地貌為之改變;傷亡之眾,預計死難人數將達十萬之多,五百萬人受災!這場無情天災的損害,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言:地震的破壞,已經超過三十三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面對地震帶來的創痛,全世界都表達出廣泛的同情,無數援助的雙手伸向災區,讓遭受災害的中國人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更堅定了救災的勇氣。值得我們執筆一書的是:面對天災,中國也向世界展現出一種新的面貌:總理的身影軍人的手臂志願者的呼喚受災人的堅毅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民主,更有希望的中國——

地震後兩小時,溫家寶總理已經在趕赴災區的途中。與唐山地震時的封閉不同,與年初南中國雪災的滯後不同,國家救災指揮部在總理的帶領下迅速親臨災區現場,直接指揮救災,同樣舉世罕見,難怪有國際媒體說溫家寶把半個國務院搬到了四川,其他國家很難做到;

地震後幾天時間,中國軍人完成了規模最大的多兵種遠距離的調動,使災區民眾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裏看到他們“最可愛的人”,十萬不帶槍的鋼鐵戰士在抗震這場特殊的戰鬥中給災區人民以生的希望,向世界展示出共和國的力量;

地震發生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各國新聞機構都獲准進入災區第一線報導,華航的飛機直接空運救災物資到四川。在特大災害面前 這種對媒體的開放,是對中國開放政策的極好注解;是抗震救災信心的表示;是對唐山地震三年後才公佈死難人數在國家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的良好反思;

地震發生後,要寫上濃重一筆的是中國民眾在抗震救災中顯出的責任意識和參與熱情。以前有種說法,叫中國喜歡搞人民運動,搞到最後其實是運動人民。確實在過去的不少時間裏中國人比較普遍的缺少公民意識,較少機會行使公民權利,很多人習慣於聽上面的意思行事。但是這次的災難中,我們看到志願者的血汗同樣無愧於“最可愛的人”的稱呼;在災區實施救援的第一支隊伍是由普通的農民工自發組成;幾十台來自民間的救援工程機械和我們部隊的機械同時到達災區;一條條主動伸出的手臂把血漿庫注滿;主要來自民間的五十億捐款在短短幾天內就募得,十五歲的男孩為了可以作為志願者救災而虛報了他的年齡,等等,等等,我們在這場救災活動後面看到的是普通中國人,普通的中國民營企業主動參與的責任意識,為國分憂主人意識,我們相信,這樣的民眾基礎,才是這次中國抗震救災所以贏得世界矚目,贏得廣泛讚賞的最堅實的基礎。如《洛杉磯時報》所言“地震給予中國閃亮的機會,向外國展示形象大變身”。

在人類的科技水準還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災害的今天,我們無法苟同有的線民把孟子的話改成“天將降大任于斯國也,必先下其大雪,撞其火車,搶其火炬,震其國土,漲其物價,跌其股市,空泛其民,增益其所不能也。”中國的崛起,人民的覺悟不是受這些災難所賜,而是在這些天災人禍中中國人民展現了光榮。更離奇的是居然有人把這次地震說成是對中國的天譴,不知道這一法如何映對佛門常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實,悲天憫地是人應有的真心,哀亡痛病是人應有的善心,救災解困是人應有的美德。挾十萬死難同胞,數百萬失去家園而泄一己之怨,還是人說的話嗎?!

中國要發展,所以需要和平和諧的環境;中國要崛起,天災人禍只會練就更加堅定的信心!和平崛起的中國將告訴世界——換一個眼看中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