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國度

♡以正向的思考為良友!♡以負面的念頭為戒師!♡善念~善語~善行~感恩~懺悔~必獲得平安喜樂!淡淡的問候!深深的祝福!
正文

【儒家心法】

(2009-02-12 02:32:49) 下一个
 
【至圣先师孔子的人生六个境界】                                     陈汉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解】我十五岁就准备学习一技之长,以谋将来生活不虞匮乏。
◎三十而立。
【解】我三十岁就准备成家立业,以承先启後,继往开来。
◎四十而不惑。
【解】我四十岁就能不疑不惑,乃是已觉悟人生,对因果了然於心。
◎五十知天命。
【解】我五十岁已经乐天知命,因此能达观顺变。
◎六十耳顺。
【解】我六十岁对任何言语均能听得耳顺,心中了然明白,自然再也没有任何违逆的感觉。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我七十岁已经能观照无心,不再起心动念,也不会超出生活规矩,所以能随缘来去自在。

~~~~~~~~~~~~~~~~~~~~~~~~~~~~~~~~~~~~~~~~~~~~~~~~~~~~~~~~~~~~~~~~~~~~~~~`                     
【孔子的人生六个境界评注】                                                                                 

《一》立志向学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每一个人自呱呱落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切从新开始,好像入学一样,在摸索中成长,由眼之观、耳之听、鼻之嗅、舌之味、身之触及意识等知觉,由近而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的历程经由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而孔子特别注重十五岁少年时应立志向学。从其著述中约略指出,学习谋生技能与人间的生活规范,使每个人均能发挥所长,以建立分工合作的社会生产制度,生活就不虞匮乏;学习进退应对的生活规范,以建立安乐祥和的社会。古人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现在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然在今天守法观念不足、特权充斥的社会,加强法纪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若能辅以先民的生活规范,对於重整社会秩序必然大有助益。

《二》薪火相传

    孔子说∶「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能坚定自守卓然有所成立。是时父母已渐年老力衰,不应还在依靠父母,甚至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在成家立业之外,应该负起孝养父母及教养子女的责任,以承先启後继往开来。
    人生除了要立定志向,更要有「永业的精神」,才不会虚度此生,否则每事半途而废终必一事无成。譬如上电影院买门票,排了半天因事走开了,回来又从新排队,将永远排在最後,甚至於买不到门票。因此只有心存「永业的精神」加上用心的经营,成功的日子终有一天会属於您。

《三》不惑之年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人生到了四十岁,在其所经历的岁月里应该听过很多的事物,亲身所体验的事情也不少了,对於人间的事理应能通达没有疑惑。假如对经验过的事情还经常存有疑惑或执迷,可能就是跟不上自己年龄的落伍者。执迷的事情愈多愈深,只有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是经验的累积,如能举一反三,甚至如颜回能闻一知十,以理类推综合各方面的人生经验,心中能定静如止水,必能内外透澈、洞查先机没有任何疑惑。人生也是一趟珍贵的学习历程,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学习新的事务以及新的处理方式,只要凡事尽心并以喜悦与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再大的困惑终必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四》能知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天命」是上天所赋予人者,即是指人生一切当然的道理,「道」即是指天地自然的法则。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息方式,就是顺著自然法则的生活。人在天地间与大自然为伍相处了五十年,是应该知道天命的道理。「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就是说人若能体察天心深处或进入心的原点,即能与大自然的本性合而为一,此时要洞察天时、地利、人和的玄妙天机并不难,其应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

《五》仁恕为怀─定静安虑得的功夫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人生到了六十岁应该具有「定静」的功夫,只要听到来人三言两语,即能明白其言谈的本意,进而体察其弦外之音,均能以仁恕的胸怀,来化干戈为玉帛。
    耳顺的功夫要以仁慈与宽大为基础,才能从定静的境界中涌现出智慧。所听到的不论是真言真语、花言巧语或恶言恶语,都能够心中分明而处之泰然,心里一点也不感到违逆,更不会大发雷霆,总以大慈大爱的胸怀,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设法去开导他。这不仅免去今日言语冲突的烦忧,也可以免去来日彼此怨怼的苦恼。总是将戾气仇恨化解於无形之中,融化於慈爱的大海中,使其归於平静。

《六》来去自如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到了七十岁应有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定力。
    人生百年,如果在青少年时即能学得谋生技能之外,能多学进退应对的生活规范与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往後的人生必有很大的帮助,所碰到的困难将会减少,即使碰上了也会有较妥善的、圆满的处理方式,或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皆大欢喜。一个人随著自己的年龄一起成长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若能早日体悟、进而超越孔子的人生六个境界。那麽!此後的人生旅途不但能随缘来去自如,而且逍遥自在。

~~~~~~~~~~~~~~~~~~~~~~~~~~~~~~~~~~~~~~~~~~~~~~~~~~~~~~~~~~~~~~~~~~~~~
【孔子发现的先民生活智慧】
                                                                         
    孔子生於春秋战国时代,也正是群雄割据的乱世时代。先民追求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安乐祥和的社会,在当时却求之不可得。他为了寻找散失在乡野草民中,所保存的先民生活智慧,而有周游列国的盛举。回国後乃潜心著书立说,删诗书、述礼乐、作春秋,重新整理先民的生活智慧结晶。将先民的生活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德,融入於著述之中,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当时前来受教的有三千多人,在社会上成名的有七十二贤人。从此奠定了儒家学术思想的体系,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五千多年历久弥新。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据一方,或一世的英明,或数代的荣华富贵,终不及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影响的深远。孔子为了整治当时社会的弊病,发现了先民重整社会的良方,成为万世师表的典型。

◎何谓「儒」?

    儒就是人生之所需,即养生送死、慎终追远。养生包括生育、养育、教育与生活。生活之所需在人之脸上、言语上、行为上,不是在书本文字上。因此他主张∶当政者不应仅在朝廷批公文而已,应该勤练脚力上山下海走入群众,才能了解民间疾苦与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生活上的问题,使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慎终追远可以移风易俗使民俗敦厚,生者得教养、老者得奉养、死者得祀养,死生两利而安居乐业。

◎何谓「五伦」?

    五伦就是父子亲、君臣义、夫妇顺、兄弟友、朋友信。五伦规范了每一个人的天职,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础。他同时主张在上位者必须智慧与德行兼备,以身作则由上行下效建立社会和谐的秩序,以维护人民安和乐利的生活。

◎何谓「五德」?【儒家的启世精神】─仁、义、礼、智、信

    五德即「仁、义、礼、智、信」,虽各有涵义,但环环相扣缺一则不全。有诗云∶「金秋杀气重,义薄云天时,五德仁为首,礼义不过秋,寒冬且来临,显智命能留,信字不偏孤,统分四季中。」就是说五德以仁为首要,仁属春东方木,礼属夏南方火,义属秋西方金,智属冬北方水,信属四季中央土。仁属东方木又好比春天,春风化雨草木欣欣向荣,彰显天地生生不息的生机。礼属南方火好比夏天,当南风吹起碧草如茵,人间充满温暖与活力的契机。义属秋西方金,当西风起白云飞,草木黄落燕南飞。西风吹来肃杀之气,也正是去除残枝败叶,除旧布新的时机。智属冬北方水,彰显冰清志节、挺拔冷静的耐力。五行随春夏秋冬运行千古不易,正是彰显天地之信的道理。五德与五行对应相辅相成,所以人若能效法天地四时运行之理,即能体悟五德的真意,做人做事俯仰天地之间,自然心安理得无往不利。

◎何谓「中庸」?

    中庸之道为孔门师徒相传的心法。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合乎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待人处事以中和为贵,即思想、言语、行为不可偏激,偏激使人失去理智,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何谓「大学」?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内圣外王的功夫。 
    人既不能离群而索居,就应珍惜可贵的缘份,由互助共生而和平共存,以增进人生旅途的情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由天地人所供养,俯仰天地之间处处都是恩情,表达彼此的感恩之心已经都来不及了,为什麽还有人怒目相向?原因在於一时的贪念、执迷、憎恨与牵怒而使人失去人的理性。天有天性,天不言而四时行;地有地性,地不言而万物生;人有人性,孔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为了发扬人性本善的一面,因此提出以「仁」为中心的思想,提倡互助共生的哲理,以「天、地、人」三者为共生的共同体。在其学术思想中除了阐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并重视人与天地大自然的调和。维护大自然,回复人的自然的天性,才能建立人类永久的和平及安和乐利的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