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國度

♡以正向的思考為良友!♡以負面的念頭為戒師!♡善念~善語~善行~感恩~懺悔~必獲得平安喜樂!淡淡的問候!深深的祝福!
正文

从易经谈天说地论开运

(2008-05-04 21:15:35) 下一个

人生而有命运,命运的轮转,好像白天与晚上以及春夏秋冬。人生随命运流转,顺随命运在生活。人也可以向命运挑战,运用发挥人的潜能。物质生活或许有丰富与贫穷的差别,可能因自己一时无法能够掌控,其实也非全然的无法掌控。精神生活或许有时快活安祥与有时痛苦伤感,却是真正能由於自己的取舍就在一念之间。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可见改变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想改变命运,要向命运挑战,就必须彻底的改变想法。要开运首先要知命。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开运法有三乘∶下乘用人和强化人际关系,做人要主动。中乘利用时间与空间,所谓天时与地利,即学知命法学地理风水。上乘法修行与练法,法力玄妙无边,心想事成,可以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上乘之法就是读易经。孔子五十岁开始读易经,因为研究易经,成就了孔子伟大的人生。
壹、读易经的好处

一、易经与人生─易经为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春秋)之首,中华文化五千年能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这部古圣人的集体创作─【易经】。近年来中外国学者争相研究,首有徳国数学家研究易经阴阳,而发现二元数学,奠定了今日电脑原理的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易经阴阳学说不谋而合。

二、何谓【易经】?─「易」,就是日月一阴一阳,尽变化之妙也。「经」,亘古不变万古常新之正言也。易经之变有三∶就是变易、交易、不易。所谓变易就是渐渐的变,就像人由童年、青年、壮年、老年,无时无地都在变。所谓交易就是急速的突变,就像活人变死人,一分一秒虽只毫厘之差,实有千里之别。宇宙中有幅射,是故死人有煞气。所谓不易就是与生具来永远不变,就像人是人,草木是草木;人非草木,草木非人,不相统属。易经就是在解说变化的哲学。它在指出人生的多变化,它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三、要知「道」只有读易经才是最佳的捷径。【易】有吉凶悔吝─易经哲学很重视做人做事的道理,怎样去做才能获得吉利,走向幸福的道路。怎麽去做?就要招徕凶险灾祸的事故。这是易经的特色,在西方哲学的理论中,根本找不到吉凶祸福的法则。「易」既讲求变化之妙。凡事一旦起变化,可以变为吉,亦可以变为凶。是「吉」或是「凶」操持在我们人的一念之间。能常存忏「悔」之心者一定吉;既存有鄙「吝」之心者一定凶。故「易」乃为君子谋大众的幸福,不为小人谋个人的私利。古人说∶「君子乐天,达人知命」。又说∶「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先知先觉者能知「机」知「兆」,後知後觉者亦知现「象」,不知不觉者是无知。凡事必有「机」,即所谓「天机」;其次必有「兆」,即所谓预兆;终必有「象」,就是事件已经发生造成了事实。此中变化的奥妙,只有君子与至诚的人,能够预先知道。要知「道」只有读易经才是最佳的捷径。

贰、今生再不读书已迟的典故─
 
   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 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黄山谷不止有文名, 秉性也至孝,他常亲自为母洗涤溺器,就是後来做了官, 也不改其孝行。 黄山谷在中进士後,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 就任时他才二十六岁。有一天,当他正在午寐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直来到某处村庄,看见一个老婆婆站在其门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类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黄山谷趋前一看,看见供桌上摆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面,香味飘溢,黄山谷不自觉的端起来便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一觉醒来,梦境仍甚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里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然纳闷,但并不以为意,只觉得是做了一场梦。
   
等到次日午寐时,梦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齿颊还留有芹菜的香味,黄山谷不甚感讶异,於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门,循著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最後终於来到一处人家门前,但门扉紧闭,黄山谷便前去叩门,一位白发的老婆婆出来应门,黄山谷问她,这两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老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非常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时,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来食用!」黄山谷问∶「奶女儿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岁吗?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更进一步问这婆婆,有关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老婆婆说,她只有这麽一个女儿,女儿在生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後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当死的时候,还告诉她说一定会回来看她!等黄山谷进到屋里,老婆婆指著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那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奇怪的是,黄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放锁匙的位置,依记忆果然找出锁匙,等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黄山谷细阅之下,大吃一惊,原来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而且一字不差。至此,黄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於是将老婆婆迎回州衙,奉养馀年。
   
黄山谷的故事说完了,很玄是吗?也不是那麽玄的, 有时候我们走在一条巷子里,突然看见有一家特别的熟悉;有时候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却有说不出的亲切;有时候做了一个遥远的梦,梦景清晰如见一首诗、 一个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己; 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 却完全说不出理由┅┅ 人生,不就是这样偶然的吗?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 只是忘了自己的旧惊魂罢了。

参、读易经让孔子悟出了人生的六个阶段

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解】我十五岁就准备学习一技之长,以谋将来生活不虞匮乏。
二》三十而立。【解】我三十岁就准备成家立业,以承先启後,继往开来。
三》四十而不惑。【解】我四十岁就能不疑不惑,乃是已觉悟人生,对因果了然於心。
四》五十知天命。【解】我五十岁已经乐天知命,因此能达观顺变。 
五》六十耳顺。【解】我六十岁对任何言语均能听得耳顺,心中了然明白,自然再也没有任何违逆的感觉。
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我七十岁已经能观照无心,不再起心动念,也不会超出生活规矩,所以能随缘来去自在。

《一》    立志向学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每一个人自呱呱落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切从新开始,好像入学一样,在摸索中成长,由眼之观、耳之听、鼻之嗅、舌之味、身之触及意识等知觉,由近而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段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的历程经由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而孔子特别注重十五岁少年时应立志向学。从其著述中约略指出,学习谋生技能与人间的生活规范,使每个人均能发挥所长,以建立分工合作的社会生产制度,生活就不虞匮乏;学习进退应对的生活规范,以建立安乐祥和的社会。古人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现在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然在今天守法观念不足、特权充斥的社会,加强法纪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若能辅以先民的生活规范,对於重整社会秩序必然大有助益。 

二》薪火相传 

孔子说∶「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能坚定自守卓然有所成立。是时父母已渐年老力衰,不应还在依靠父母,甚至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在成家立业之外,应该负起孝养父母及教养子女的责任,以承先启後继往开来。 

人生除了要立定志向,更要有「永业的精神」,才不会虚度此生,否则每事半途而废终必一事无成。譬如上电影院买门票,排了半天因事走开了,回来又从新排队,将永远排在最後,甚至於买不到门票。因此只有心存「永业的精神」加上用心的经营,成功的日子终有一天会属於您。 

三》不惑之年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人生到了四十岁,在其所经历的岁月里应该听过很多的事物,亲身所体验的事情也不少了,对於人间的事理应能通达没有疑惑。假如对经验过的事情还经常存有疑惑或执迷,可能就是跟不上自己年龄的落伍者。执迷的事情愈多愈深,只有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是经验的累积,如能举一反三,甚至如颜回能闻一知十,以理类推综合各方面的人生经验,心中能定静如止水,必能内外透澈、洞查先机没有任何疑惑。人生也是一趟珍贵的学习历程,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学习新的事务以及新的处理方式,只要凡事尽心并以喜悦与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再大的困惑终必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四》能知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天命」是上天所赋予人者,即是指人生一切当然的道理,「道」即是指天地自然的法则。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息方式,就是顺著自然法则的生活。人在天地间与大自然为伍相处了五十年,是应该知道天命的道理。「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就是说人若能体察天心深处或进入心的原点,即能与大自然的本性合而为一,此时要洞察天时、地利、人和的玄妙天机并不难,其应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 

五》仁恕为怀─定静安虑得的功夫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人生到了六十岁应该具有「定静」的功夫,只要听到来人三言两语,即能明白其言谈的本意,进而体察其弦外之音,均能以仁恕的胸怀,来化干戈为玉帛。 

耳顺的功夫要以仁慈与宽大为基础,才能从定静的境界中涌现出智慧。所听到的不论是真言真语、花言巧语或恶言恶语,都能够心中分明而处之泰然,心里一点也不感到违逆,更不会大发雷霆,总以大慈大爱的胸怀,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设法去开导他。这不仅免去今日言语冲突的烦忧,也可以免去来日彼此怨怼的苦恼。总是将戾气仇恨化解於无形之中,融化於慈爱的大海中,使其归於平静。 

六》来去自如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到了七十岁应有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定力。 

     人生百年,如果在青少年时即能学得谋生技能之外,能多学进退应对的生活规范与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往後的人生必有很大的帮助,所碰到的困难将会减少,即使碰上了也会有较妥善的、圆满的处理方式,或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皆大欢喜。一个人随著自己的年龄一起成长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若能早日体悟、进而超越孔子的人生六个境界。那麽!此後的人生旅途不但能随缘来去自如,而且逍遥自在。

肆、读易经让孔子发现了先民生活智慧─儒家的开运法

    孔子生於春秋战国时代,也正是群雄割据的乱世时代。先民追求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安乐祥和的社会,在当时却求之不可得。他为了寻找散失在乡野草民中,所保存的先民生活智慧,而有周游列国的盛举。回国後乃潜心著书立说,删诗书、述礼乐、作春秋,重新整理先民的生活智慧结晶。将先民的生活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德,融入於著述之中,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当时前来受教的有三千多人,在社会上成名的有七十二贤人。从此奠定了儒家学术思想的体系,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五千多年历久弥新。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据一方,或一世的英明,或数代的荣华富贵,终不及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影响的深远。孔子为了整治当时社会的弊病,发现了先民重整社会的良方,成为万世师表的典型。

◎何谓「儒」?

    儒就是人生之所需,即养生送死、慎终追远。养生包括生育、养育、教育与生活。生活之所需在人之脸上、言语上、行为上,不是在书本文字上。因此他主张∶当政者不应仅在朝廷批公文而已,应该勤练脚力上山下海走入群众,才能了解民间疾苦与人民的生活需要,解决人民生活上的问题,使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慎终追远可以移风易俗使民俗敦厚,生者得教养、老者得奉养、死者得祀养,死生两利而安居乐业。

◎何谓「五伦」?

       五伦就是父子亲、君臣义、夫妇顺、兄弟友、朋友信。五伦规范了每一个人的天职,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础。他同时主张在上位者必须智慧与德行兼备,以身作则由上行下效建立社会和谐的秩序,以维护人民安和乐利的生活。

◎何谓「五德」?【儒家的启世精神】─仁、义、礼智、信

        五德即「仁、义、礼智、信,虽各有涵义,但环环相扣缺一则不全。有诗云∶「金秋杀气重,义薄云天时,五德仁为首,礼义不过秋,寒冬且来临,显智命能留,信字不偏孤,统分四季中。」就是说五德以仁为首要,仁属春东方木,礼属夏南方火,义属秋西方金,智属冬北方水,信属四季中央土。仁属东方木又好比春天,春风化雨草木欣欣向荣,彰显天地生生不息的生机。礼属南方火好比夏天,当南风吹起碧草如茵,人间充满温暖与活力的契机。义属秋西方金,当西风起白云飞,草木黄落燕南飞。西风吹来肃杀之气,也正是去除残枝败叶,除旧布新的时机。智属冬北方水,彰显冰清志节、挺拔冷静的耐力。五行随春夏秋冬运行千古不易,正是彰显天地之信的道理。五德与五行对应相辅相成,所以人若能效法天地四时运行之理,即能体悟五德的真意,做人做事俯仰天地之间,自然心安理得无往不利。

◎何谓「中庸」?

        中庸之道为孔门师徒相传的心法。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合乎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待人处事以中和为贵,即思想、言语、行为不可偏激,偏激使人失去理智,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何谓「大学」?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内圣外王的功夫。  

        人既不能离群而索居,就应珍惜可贵的缘份,由互助共生而和平共存,以增进人生旅途的情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由天地人所供养,俯仰天地之间处处都是恩情,表达彼此的感恩之心已经都来不及了,为什麽还有人怒目相向?原因在於一时的贪念、执迷、憎恨与牵怒而使人失去人的理性。天有天性,天不言而四时行;地有地性,地不言而万物生;人有人性,孔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为了发扬人性本善的一面,因此提出以「仁」为中心的思想,提倡互助共生的哲理,以「天、地、人」三者为共生的共同体。在其学术思想中除了阐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并重视人与天地大自然的调和。维护大自然,回复人的自然的天性,才能建立人类永久的和平及安和乐利的生活。 

伍、总结─这辈子要是觉得「读书不开窍」, 就是上辈子「书读得不够」;为了下辈子「读书开窍」, 这辈子更要「开始读书」。 尤其是易经风水的书,其一它能让您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其二万一事业失败了它能让您能够东山再起,其三它能让您看透人生,完成一趟丰富的人生之旅。回顾孔子的ㄧ生,他并非生来富贵的贵族,他出门只能坐牛车,当时只有贵族王侯将相,才有马车可以坐。读易经让孔子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发现了先民的生活智慧,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成名的有七十二贤。孔林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延续四千多年历久弥新,这就是易经风水庇荫的最好明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