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个人资料
正文

《芬兰的觉醒》、《芬兰颂》

(2008-05-14 10:02:00) 下一个


芬兰唯一的国际列车是通往俄罗斯的,每天发出三次,分别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号、俄国画家“列宾”号和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号。西贝柳斯 (Sibelius Jean, 1865 – 1957) 不仅是芬兰最杰出的作曲家,也是芬兰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的先锋人物之一。

芬兰与瑞典、俄罗斯、挪威接壤,在历史上,芬兰一度属于瑞典领地。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由瑞典割让给俄国并成为沙俄统治下的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后来又历经“冬战”、“续战”等战火洗礼,然而芬兰一直在强国夹缝中不屈不挠地争取着自由、独立的空间。

1899年,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禁锢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西贝柳斯为此创作了气势非凡的交响诗《芬兰的觉醒》。整部作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由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悲愤、沉重这一“苦难的动机”,在流露出对于沙俄侵略者野心感到的不安之后,是受压迫的民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反抗力量、对自由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音乐因此旋即形成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斗争场面,是一首鼓舞人心的胜利颂歌。第二部分是充满宗教意味的的舒缓乐段,曲调神圣,表达了斗争中的人民在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第三部分呈现出胜利的曙光,曲调再一次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和第一部分所蕴含的胜利颂歌主题遥相呼应。

1900年,《芬兰的觉醒》(Finland Awakes, 1899) 经西贝柳斯修订后更名为《芬兰颂》(Finlandia, Op.26,1899. rev. 1900),这段音乐极大地鼓舞了芬兰人民,因此也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1934年,Lloyd Stone为第二段音乐填写了英文歌词,1941年,芬兰诗人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 (1886 - 1962)填写了芬兰语歌词,成为合唱曲《芬兰颂》,这两个版本的歌曲都可以从一唱班长的好帖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中欣赏到。

除了西贝柳斯,很多芬兰的艺术家们都不断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唤醒着民众意识,19世纪30年代,埃利亚斯·伦洛特(Elias Lonnrot,1802 -1884)精心搜集了大量的芬兰民歌并编辑成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从而带动了“卡莱瓦拉主义”(Karelianism)的兴起。西贝柳斯和民族主义画家阿克瑟·卡伦-卡里拉 (Akseli Gallen – Kallela,1865 -1931)等等都曾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运动中去,并从中汲取着精华和创作灵感。

(*注:在芬兰歌曲 Kivutar一帖中选用的画作 The Defense of the Sampo, 1896, 就是画家阿克瑟·卡伦-卡里拉的作品。)

今天欣赏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的觉醒》和《芬兰颂》,由北欧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芬兰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指挥:Osmo Vänskä,BIS 出品,可以说是最原汁原味的《芬兰颂》了。

《芬兰的觉醒》(Finland Awakes, Preliminary Version Of Finlandia, 1899)

《芬兰颂》(Finlandia, Op.26,1899. rev. 190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