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92)
2017 (1)
2018 (1)
2020 (1)
2021 (1)
2022 (1)
把茨威格从书架上拿下来,重新读那一篇我曾经最喜欢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那一年在北京的"沙滩"买了"茨威格全集",以为也象很多翻译小说一样,读起来多少有那么点语言上的别扭。可能是这个译本好的缘故吧,集子里的小说都非常易读,往往译得流畅感人,一气呵成。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且,喜欢了很多年。
重读之时,当然还是一样觉得字中珠玑闪亮,可是,灵光一闪之间,忽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篇小说,并且如此冲动地想要把随之涌上的感觉一并记下。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种极端的,绝望的,沉默的爱情。一个女孩子,从14岁起就爱上了她英俊,才华横溢的邻居。小女孩长到18岁,让他成为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颤栗地幸福着,但是她是如此了解这个男人,她知道,他将很快地离开,转向另一个女人。三个夜晚之后,果然,他说他要去旅行,而女孩子则怀孕了。
为了她深爱着的男人,女孩子默默地生下了孩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婴儿,让他过舒适的生活,女孩开始用结交有钱男人的方式来生存。她自己称之为"卖淫"。。但是,当她再一次偶然遇见男主人公的时候,他居然没有认出这个用所有激情爱着他的女人。女人抛下对她倾心的情人,再一次与男人共度春宵,即使如此,男人仍然只是把她当作偶然遇见的一个轻浮女人,没有认出她正是他从前的邻居,也是那个曾与他春风几度的年轻少女。更让女孩心酸的是,男人在早上竟然把几张钞票偷偷放在了女孩的衣兜里。。。
最后,女孩和她的孩子在一个冬天的早上,双双死于流感。在死之前,她把对男人的毕生之爱,写在了一封信里,寄给了男人。小说的绝大部分,就是这封信的内容。
再读的时候,我仍然为茨威格的描述所倾倒--
透过女孩子的眼睛,他这样描述男主人公:"。。。在这第一秒钟里,我就十分清楚地感觉到,你是非常独特的。。。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你在事业上又是一个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我无意中感觉到后来每个人都在你身上感觉到的印象,那就是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它既有光明的,公开面向世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只有你一个人知道的一面--这个最最隐密的两面性,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着了魔似地被你吸引住的13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
另一段,对于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夜的描写,也非常精彩--" 你把我搂在怀里。我又在你那里度过了一个销魂之夜。可是即使我脱去衣服赤身露体,你也没有认出我是谁。我幸福地接受你那熟练的温存和爱抚,我发现,你的激情对一位情人和一个妓女是一样看待,不加区别的。你放纵你的情欲,毫不节制,不假思索地挥霍你的感情。你对我,对于一个从夜总会里带来的女人是这样的温柔,这样的高尚,这样的亲切而又充满敬意,同时在享受女人方面又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在陶醉于过去的幸福之中,又一次感觉到你本质的这独特的两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含有智慧的精神的激情,这在当年使我这个小姑娘都成了你的奴隶。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男人在温存抚爱之际这样贪图享受片刻的欢娱。这样放纵自己的感情,把内心深处披露无遗——而事后竟然消烟云散,全部归于遗忘,简直遗忘得不近人情。可我自己也忘乎所以了:在黑暗中躺在你身边的我究竟是谁啊?是从前那个心急如火的小姑娘吗,是你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陌生女人?啊,在这激情之夜,一切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熟悉,可一切又是如此异乎寻常的新鲜。我祷告上苍,但愿这一夜永远延续下去。"
这样沉默和卑微的爱情,在现实中是几乎没有的。谁对爱情,是毫无所求的呢?所以,这是一种极端的感情-- " OBSESSION",该译成"偏执"吧?就象作者所描述的两重性一样,人的情感,也是有着两重性的,它是有着光明的,健康的一面,以及黑暗的,不能见光的一面。回想艺术的发展轨迹,那黑暗的一面,只是在近一百年以来,才得以登堂入室,得到人们的承认,就向是一面对着人类,从未揭开过幕布的镜子,忽然反射出异样的光亮,让人们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另一面。
在读过西格蒙得 . 弗洛依德的传记之前,我以为他是个特别色情的家伙。当然,那时还小,就想当然地这么认为了。在似懂非懂之间看完了那本书,总算知道了他是多么严肃的一个科学家。他也是奥地利人,在他的时代,人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进展。我以为,他揭示的, 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为艺术的发展,包括如茨威格这样的,善于描写极端心理活动的作家,提供了某种与思维和科学世界的桥梁。奇妙的是,再想一想视觉艺术,同样也在相似的时间,开始了对人类内心黑暗一面的探讨。
如印象派的画家图鲁斯,劳特累克,喜欢描绘舞女和妓女。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没有可能的。再如后来的蒙克,描述恶梦中的景象。埃恭。席勒,绘出病态的,棕色的,扭曲的人体,更不用说,弗洛依德的后代,画家鲁西安。弗洛依德所绘出的苍白,病态的裸体和动物,那后面所包含的,对人类生活中黑暗,不健康一面的探讨了。我以为,这与心理学对人内心的深度发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以为在今天的世界,艺术家对于不完美的人性的探索,对于人内心之中黑暗一面的描述,只有更深刻的可能。只有光明的世界,不是地球的真实状态。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光明和黑暗,是各占一半的。只有光明和美好一面的艺术,是不完整的,也是虚假的。
我自己对于茨威格这篇小说的特别喜爱,也可能源于我的经历。对于那些性格中有强烈冲突的人,我会特别有兴趣。他们的内心时常充满了挣扎,这也使他们的个性充满张力。就象一张劳特累克画的女人,比起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女,让我觉得更现代,更人性,更易于在心理上接近。
不完美的,在黑暗之中的真实,有时是更震撼的,更引人思考的美,艺术走到今天,总是阳光灿烂,实在是太老旧了。
属于白天的情感,可以和属于夜晚的情感平起平坐。人为什么不能面对自己的另一面呢,它是存在的,只要揭开那面镜子,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那个全新的世界。
1。为沉默而卑微的爱情叹息。
2。其实很多人都有双重人格。只是一个占主导,一个为辅属。有时候恐怕自己都没有别人懂得自己。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会显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所以才会是活生生的。否则就象一幅画,只有一面了。
3。其实最大的勇敢,不是面对困难,不是勇于斗争,而是面对自己。尤其是如果发现自己有自己也不能接受的一面。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人。
刚注意了楼上的回贴,看楼上说的也有些模糊的记忆.但女孩没弃世.最后在电影院看到了,他溜走了.这情节没错.
"对于男人由性动情,我是相信的,女人也有这一面。你相信吗:))"
女人应该也有,所说的是共性个性之分.呵呵.
我喜欢真实。人性的真实,探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我尤其讨厌那些成人童话似的东西,以及高调的轻音乐,觉得很虚伪。正视人内心深处的黑暗一面,我想我指的更是人心理上的黑暗面,人人都有的。可能还不是恶,有时是偏执,有时是对性和爱的超出常理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
但是真正的恶,我不欣赏。
我也喜欢梵高传,弗洛依德的传记我是太久以前看的了,名字都不记得了,应该是欧文,斯通OWEN STONE 写的。写梵高传的作者。
喜欢这篇小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一点OBSESSION的倾向,呵呵。天生的,没办法。不明白自己,所以想弄明白。
这不是我的心声吗:))
人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即使有过,死的时候也都没了。这是物质,人们都忙着拥有东西,拥有越多,麻烦越多。
爱是无形的,但是是我最想拥有的。即使爱过又失去了,那些美好也不会失去的。
看破这件事么,现在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麻木:))还只是脸上的,不是心里的,LOL
“恋而失,胜于无...黄粱一梦——即使两手空空,但中间的得失成败,令生命丰富...有经历才能看破。"-- 李碧华
文学,艺术或其他主流一直在选择性地展现人性美好的一面,而不愿面对黑暗的一面,这是不是也是扬善抑恶的人为选择? 竹七,比如我, 较愿意去看阳光的一面,做个一叶障目,掩耳盗铃的愚者,也许比智者活较的轻松些. 像茨威格那样看透人性,参悟生命者,无畏地选择死亡,常人也许认为是悲剧...
陌生女人的来信记得看过,但不记得细节,对,人物比较极端,是他文学的提炼与夸张.看茨威格的第一本书是(爱与同情),20多年前看的,也是很多心理描写,但很令人信服. 贫寒的青年和一个腿有残疾的富家女的爱+同情或因同情生爱的故事,身份的悬殊青年的懦弱,令女孩弃世,自责的青年远赴沙场自残,但人们看到的是个勇敢的士兵...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这是心理学试图想解释的吧.
弗洛依德的传记没看过呢,叫什么书名? 一直偏爱传记.小时候看过米开朗奇罗,凡高传记,沉迷其中,仿佛思维象跟着主人公走了一遍,很是辛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