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特写:航天人为祖国守望星空。
来源:央视网2017年01月29日 14:11
http://tv.cctv.com/2017/01/29/VIDEU40t83kKVA9d1NZWssuZ170129.shtml
2017年春节期间仍然可以收到玉兔号月球车的信号。
说的很清楚了。 着陆器应该是能够发送和接受信号,并且状态完好。 玉兔还能发射信号
CE-3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 2017-01-18
近日,“CE-3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项目验收会在北京召开。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总结报告,经质询和讨论后,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由中科院于2014年1月设立,旨在有效推动CE-3号(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工作。历经近3年的研究,项目组完成了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月面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月球区域地球化学与构造动力学演化模型、地球等离子体层特征及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五个方向内容的研究任务。首次对探测区进行了集形貌、成分和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探测;国际首次在月面上实施了定点、大视场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观测,发布了地球等离子体层观测新结果;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进行了变星定点监测和巡天观测,对36颗变星进行了长时间观测,并填补了GALEX卫星在低银纬天区的观测空白。
项目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75篇、会议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62篇(含国际SCI论文31篇),包括在《SCIENCE》发表1篇、《PNAS》发表1篇、《NATURE》子刊发表3篇;实现了 “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的。特别地,国际上首次剖析了探测区浅层结构特性及其地质演化历史;发现了一种新的玄武岩类型;发现雨海盆地在约25亿年前后仍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重塑了月球雨海区火山演化历史。发现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发现亚暴期间等离子体层刻蚀从夜侧向日侧的传播,并且该传播与极光卵赤道边界在亚暴期间的演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确认了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尺度与地磁活动强度反相关。获得的月球外逸层羟基含量最新探测结果在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发表,刷新了新的测量纪录;在密近双星观测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发现密近双星普遍存在于多星系统的可能性。
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顺利工作三周年 国防科工局 发布时间: 2016-12-15
截至今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在月面顺利工作三周年,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记录。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安全着陆于月面,之后按计划顺利完成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两器互相拍摄、月表形貌环拍、对地成像、南京青奥会太空火炬传递等任务,开展了科学数据探测、工程参数测量和测距信号干涉测量试验,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和月面环境数据,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
在月面工作期间,着陆器经历了月面极端恶劣的温度环境,完成了37次月夜休眠,并于12月9日自主唤醒进入第38个月昼。着陆器还在2014年4月、10月,2015年4月、9月和2016年9月经历了5次月食,充分验证了设备在月面长期生存的工作能力和极限环境适应性。
本帖最后由 2016-12-8 09:41 编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2893.shtm
“玉兔”圆梦:等待接续月球故事 今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玉兔号”月球车已经在月球上生活了三周年。三年来,在33个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开展了“测月、巡天、观地”科学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研究人员在月球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 作为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玉兔号”的意义深远。
如今,“玉兔号”月球车早已超期服役,科研人员们也依然在为它坚守。 超龄服役的“兔子” “啊,我坏掉了。”2014年1月25日,月球车玉兔发出了一条微博,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自2013年12月14日降落在月球上后,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玉兔号”月球车机构控制出现了异常。随后,它进入了第二个月夜休眠。 此时,嫦娥三号探测器上的科学载荷陆续地开始科学探测任务。例如,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也开展了观天探测,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也进行了观测。而这两项都为世界上首次在月面进行的探测活动。
2014年2月10日,“玉兔号”第一次唤醒失败,工作人员没有放弃对故障的分析和排查。两天后,玉兔全面苏醒。“玉兔仍然存在故障无法移动。”当时,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宣布。 期间,“玉兔号”上搭载的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四台科学载荷运行正常,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带伤”的玉兔在多次休眠、唤醒后,最终在2016年7月31日停止了工作。设计寿命为3个月的“玉兔号”超额完成了任务,圆了中国人着陆月球的梦。
在专家们看来,正是这些作为垫脚石的探测器们,为将来还会进行的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 “观天”仍在继续 “测月、巡天、观地”,是科学家们寄予“嫦娥三号”的希望。按照计划,“嫦娥三号”用搭载的8台科学仪器完成这三项科学目标——巡天观测,观察地球等离子体层的结构和密度变化,调查月表形貌、地质构造和潜在资源。
三年里,许多科研人员为“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默默坚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带领团队围绕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月基光学望远镜也是“嫦娥三号”上目前唯一仍在正常工作的科学仪器。在“玉兔”登陆月球三周年之际,魏建彦带领团队像往常一样负责生成月基光学望远镜的科研计划,递送到地面应用系统,向卫星上传指令。
魏建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团队广泛接受来自天文界的观测申请,每半年一次。“结合科学家们申请的科学课题,我们判断月球上什么时候最适合针对这一课题进行观测,最终生成月基望远镜观测计划。”他说。
截至今年6月,月基光学望远镜进行了4940小时的巡天观测,获得23.3万张图像数据。目前,月基光学望远镜的科学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巡天观测、变星长期监测。
2015年,云南天文台钱声帮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观察一个名为“V921 Her”的双星,通过其光变曲线,确定了双星系统中两颗子星的质量,并推测这一双星系统中还存在另一个天体---第三个子星。 魏建彦介绍,对亮的双星的监测,研究其是否具有行星或尘埃环成为科学家们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同时,魏建彦团队还根据数据提出,月球外逸层中的羟基(水)密度的上限,探测精度比哈勃望远镜的结果提高2个量级、比印度月船一号的结果提高5个量级,是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最好结果。这一成果发表在2015年的《行星与空间科学》上。
在科研人员们看来,无论月基光学望远镜将来是否停止工作,科学家们对在月球上“巡天”探索永无止境。 “看地”“测月”成果丰硕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华宁带领团队,利用极紫外相机完成了“看地”的科研任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极紫外相机,在月面上对地球周围15个地球半径的大视场等离子体层进行了极紫外观测。
王华宁介绍,由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及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约30人的科研团队。“三年里,我们通力合作围绕这一科学载荷开展了科研工作。”王华宁表示。 在中科院“地球等离子体层特征及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等离子体层侧面大视场动态观测结果。
据国家天文台闫岩博士介绍,研究人员首先观察到了等离子体层应该存在的双卵型结构。同时,他们还利用一次磁层亚暴期间的数据,发现了等离子体层存在的3个明显的凸起结构。 在完成“测月”的科学目标中,科学家把地质工作者在地球上开展的工作搬到了月球上。“嫦娥三号”的月球车“玉兔”上,设置有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探月雷达等设备。
据了解,这4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表明月球在距今25亿年前左右仍存在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与该区域极富放射性元素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月球演化有重要意义。
“蟾宫玉兔方圆梦”,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赋诗这样赞颂“嫦娥三号”的创新成果。从古代先民对登上月球的畅想,到“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成功落月,嫦娥飞天的梦想已经实现。但是,中华民族的探月梦并没有就此结束。未来发射的嫦娥四号、五号,火星探测器,还将带领国人走向更远的太空。
叶院士:玉兔号运行走了1个多月就无法移动了,说起这个故障,设计上有两处做得不到位。一是对月球环境有认识,但认识不到位;二是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处理措施不到位。比较科学的解释是:①由于月球车要轻小型化,所以设计得高度集成,相应部分没有备份;②所有轮子的驱动机构的控制电路都在一块板子上,现在看是有一个驱动电路的电源加不上去,有短路现象,为什么会有短路现象成了问题的关键。根据地面的模拟试验和推测,由于轻小型化,导线很细,可能是行走过程中,当它驶过一个大石头时,有条导线表皮被石头割破了,导线与月球车支撑体短路,这是最大可能性。但由于玉兔号在月面,所以难以验证。我们在后续的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这点,采取了有效措施。航天探索有很多未知数需要人类不断探寻,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我希望奇迹发生,但是到目前为止,奇迹没有发生。 微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