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记中航工业成都所“翼龙”Ⅰ通用平台“小蜜蜂工作队”

(2016-08-02 11:52:36) 下一个

创新魂   先锋行
器器薄翅会乘风
——记中航工业成都所“翼龙”Ⅰ通用平台“小蜜蜂工作队”
本报通讯员 李锋 杨柳

2016-08-02 09:17:23

2014年12月,以新研“轻质量、低成本”的“翼龙”复材机为契机,成都所强度部成立了集气弹、系统与动强度、机体强度、疲劳强度、强度顶层设计等多专业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旨在打破常规模式,采用新的设计理念,运用新的设计方法,力争设计一款“轻质量、低成本”、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复材飞机。联合设计团队被正式命名为“小蜜蜂工作队”。

“小蜜蜂工作队”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一支精悍“特种部队”。在方案设计阶段,工作队8~10位主要成员均是强度专业骨干,大多为工作10年左右的年轻人。工作队积极发挥年轻团队的创新思维、查新及学习能力,还邀请各专业的主任师作为技术顾问,充分利用老专家的技术能力及工作经验,达到优势互补。

在完成方案设计后,初步/详细设计阶段又补充了新鲜血液,包括2015年入所的复材专业新生力量,以及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加入工作队,为“翼龙”Ⅰ通用平台的发图做好了战斗力准备。

成功设计出“翼龙”Ⅰ通用平台,需要转变思想、大胆创新。“小蜜蜂工作队”在研制过程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工作队加大对方案设计阶段工作的投入,此阶段是决定飞机重量、成本、维护性等要素的重要阶段。工作队加强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的搜集和学习,对新思想不说“NO”。针对“翼龙”Ⅰ通用平台的特点,在载荷等输入条件、强度设计准则等顶层设计方面,进行全面梳理,结合“翼龙”Ⅰ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总体载荷、起落架载荷的条件进行多轮研讨,力争设计的载荷最适合飞机;在强度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方面,基于以往设计经验,勇于突破,比如在复材稳定性方面大胆尝试复材后屈曲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期寻找最优传载结构布置。

全复材无人机瞄准的是国际市场,要到达国际水平,既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内资深专家的技术经验,也需要引入国内外复材设计各类专家的设计理念及新技术。

2015年7月,国外知名教授来成都,和“小蜜蜂工作队”的工程师们面对面交流。教授的精彩授课,让大家在学习中深入了解了复材的相关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后续的工作中,工作队持续邀请国内复材设计专家、制造专家进行培训、交流,既为现型号的研制集智聚力,也培养了一批从事复材设计的工程师。

“小蜜蜂工作队”自成立之初,便秉承着创新、突破的拓荒者精神,鼓励团队成员持续创新,并且具有接受失败的勇气。所领导的一句“大胆地干,允许失败”,使团队轻装上阵,敢于尝试,在强度设计准则上实现了突破;进行了多轮方案布局迭代设计,寻找最佳的翼身连接方式,为轻重量设计打下了基础;完善细化了强度设计指南。

工作队经过整合资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精干高效的小团队。组建初期,工作队参照有人机的研制,按零件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或少数几个零件,牵扯的人员比较多。后来他们根据无人机零件规模小、结构相似度高的特点,在方案设计阶段,顶层文件、机身布局、翼面布局、起落架载荷各由一位工程师进行攻关,在初步/详细设计阶段,将相似结构尽量糅合给一位工程师,减少分析量,避免多人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由此,团队人数减少了50%以上,工作效率有效提高。

工作队运作相对较独立、自由,没有过多的外部干预。团队内部给了成员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大家的创新潜力。借鉴“臭鼬工厂”的经验,精简案牍工作,让团队成员专心于技术工作,缩减强度报告数量。团队融入了部分新同事,让没有受既成工程思维浸染过的年轻工程师,在这样一个自由、创新的团队中,打上新的烙印,也传承了技术及创新思维。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分析工作,工作队逐步形成了“全复材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技术带”和“具备全复材结构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之路”。这“一带一路”,为复材结构飞行器的强度设计积累了相关技术,为复材结构设计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为型号的研制以及未来复材结构更大范围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 ... story/1068822.s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