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究竟是强是弱?

(2010-11-21 18:12:13) 下一个



中国究竟是强是弱?


Jeffrey N. Wasserstrom

2010-09-22

 
发自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中国政府最近使用了不同寻常的强硬语调来宣示其对有争议的国际水域所拥有的主权。这导致了一系列紧张态势,尤其是在中美之间,对此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调说奥巴马政府正准备介入以确保对南中国海争端的公平裁定。而中方发言人则对此表示谴责,认为这无异于回到那个美国自以为可以,甚至应该尝试去“遏制”中国的年代。

其中一种解读中国不断升级的措辞——及其对美韩军演的强硬回应——的套路就是认为这显示出中国领导人目前极度自信并试图展示其实力。但事实其实更为复杂,通过更仔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言行举止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以及骄傲自大的混合体,而中国官员则经常在夸大或是掩饰中国的崛起之间游移。

当然,有时候中国领导人确实看上去春风得意并且乐于四处炫耀。即便在最近的外交争端中,中国领导人也很喜欢将自己的经济刺激计划与奥巴马的相比较,显示自己在对抗金融危机方面效率如何之高。

可是当媒体在上月大肆报道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中国政府却没有为压倒一个长期竞争对手,进而剑指美国而欢呼雀跃,而是发布声明强调中国依然是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领导层这种分裂型人格的自大一面经常会令邻国及美国深感忧虑。但也有必要记住共产党的自信也有其积极效应。正如政治学家凯文·奥布莱恩所说,中国政府越来越愿意与国内示威者达成妥协,而不是一概将这些集体行动视作颠覆行为,这显示出其日益增加的安全感。

与此相反,中国某些最令人恼火的举动可以归结为其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夸张表现。以对异见人士刘晓波的严厉处理为例,官方指控其在网上发动捍卫公民权力的请愿行为,并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试想一个真正拥有自信的统治精英会对刘晓波的这种举动如此敏感吗?

其实这种分裂型人格中自大的一面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从1990年代末到2000年,许多观察家都认为共产党的统治已经是强弩之末,肯定会走上由东欧剧变作为开端的“列宁主义灭亡”之路。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却一直维持到了今天。戈登·G·昌格所写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曾经在机场书店中热销,如今也已被马丁·雅克斯的《当中国统治世界》取而代之了。

那么中国的统治者为什么会不断倒退到怀疑和恐惧之中?他们又为什么要尝试避免中国被定义为超级大国呢?

在竞争中对中国崛起的刻意低调是有其好处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一个经济巨人好处更大,因为在应对全球性的重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必须付出更多。

与此同时,在人均收入方面中国确实还是一个“贫穷”国家。而除了那些光鲜靓丽的大城市之外,其国内某些地区确实就是一个混乱的“发展中”国家。

中共正处于一个非常敏感脆弱的境地——而他们也有所察觉。虽然过去的那些预测和悲观情绪都是错误的,但中共的存活时间比预期要长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弱点。最明显的就是当年引发天安门事件的那种对腐败和裙带关系的愤怒至今依然未曾消散。

因此中国领导人只能继续依靠一种围绕着历史流血牺牲事迹营造的爱国主义来维持(统治)。他们的合法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崛起于反抗外国统治过程中的历史,并由此断定共产党特别适合中国,使其能在一个敌对的国际环境中免遭恐吓,而且只有他们才能提供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

中国领导层的分裂型人格也解释了前美国国务院顾问苏珊·舍克在其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中所提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当她向美国朋友们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们都奇怪为什么她要用“脆弱”这个修饰语,而她的中国朋友们却说将中国定义为“超级大国”还为时过早。

舍克的书名还包含着一个困扰着外交事务的重要现象:外国人日渐确信中国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并以此认为中国有必要负担起相应的责任。虽然中国的统治者有时会接受这种称号——但中共有时的行为,却仿佛其手中的政权正岌岌可危似的。

杰弗里·瓦瑟斯通,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亚洲研究学报》编辑。他的最新著作是《21世纪的中国: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事实》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