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博士] 志愿军对猛烈炮击的反应
被派到朝鲜的中国军队主要由轻型步兵师组成,他们没有空军、没有坦克,只有少量轻型火炮可供火力支援。他们对面的联合国军则享有前线的制空权和优势巨大的炮兵火力。在1951年上半年,联合国军利用空中力量和炮兵造成了中共军队的严重伤亡,并迫使中共军队发展出特殊的防御措施。首先,进攻行动的规模被缩减;其次,中共军队努力减少易受火力打击的目标数目,尽可能地将部队藏于地下。这些努力相当成功,足以使中共军队保持在朝鲜半岛实现战役和战略僵局所需的战斗力。
1951年4月和5月
在1951年4月和5月中共军队的攻势中发生的情况具体说明了炮击和轰炸对中共军队的机动部队的破坏性效果。中共军队在汉城以北针对美第1军发动的4月攻势把联合国军的防线推回汉城北郊,但由于联合国军空军和炮兵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组织混乱,这场攻势大势已去。联合国军的轰炸机和远程炮兵对中共军队的后方遮断导致了中国人后勤系统的崩溃和各部队间通信的中断。随着混乱愈演愈烈,中共军队的指挥官们只能发出“能向南走多远就走多远”之类笼统的命令。(中共军队的)预备队不了解已遭受的伤亡和出现的混乱状态,就超越前方部队直接参战。[1]当这场攻势在9天后结束时,据一项估计,有71,712名中国和北朝鲜士兵阵亡。[2]
(本章节作者引用数字有问题,《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潮涨潮落》437页给出的数据为估计第1军作战地段内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总伤亡为71,712人,该书也承认这些估计都不确切。)
5月初,中共军队将其部队转移到朝鲜中部并于5月16日发动了针对第10军的攻势。在随后发生的联合国军称之为“昭阳江之战”的战斗中,联合国军使用弹药量的限额在朝鲜的作战中第一次被提高,炮兵部队则创造了发射速率的记录。
例如,在5月17日,第2步兵师的第38野战炮兵营在12小时内用105mm榴弹炮发射了11,600发炮弹。当战斗在5月16日打响时,第10军可动用的炮兵力量如下:
4个中型炮兵营(美军)
7个轻型炮兵营(美军)(其中有一个自行火炮营)
1个155mm自行火炮连(美军)
1个8英寸(203mm)榴弹炮暂编连(美军)
2个轻型炮兵营(南朝鲜军)
在战斗进行过程中,第10军接收到额外的炮兵,包括另一个8英寸榴弹炮连,使炮兵营的总数达到约20个。第10军将其炮兵沿40英里的正面展开在纵深30英里处,在至关紧要的六天内中共军队的攻势遭到顿挫并最终被粉碎,在这六天内第10军所属炮兵发射的弹药量如下:
日期 发射次数 吨数
5月16日,17,113发,504.71吨
5月17日,38,885发,1088.46吨
5月18日,41,357发,1187.45吨
5月19日,47,184发,1357.42吨
5月20日,50,102发,1377.53吨
5月21日,47,188发,1287.55吨
总计 241,829发,6803.124吨
在这6天内,B—26和B—29轰炸机也通过执行夜间轰炸任务支援了第10军。它们在雷达指挥下作战,每晚向中共军队的预备队和可能的集结地域投下约200吨炸弹。中共军队因联合国军的炮击和轰炸而遭受的损失极为惨重,他们的部队经常陷入剧烈的混乱状态。尤其在夜间更为严重,尽管中共军队有夜战的传统,他们要收拢和重整部队仍然非常困难。
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中共军队当时遭遇到了什么情况。5月19日,中国人俘虏了两名美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一个准备参与进攻的营的营部。5月20日晚,该营正在编队准备向南进攻时,遭受了猛烈的轰炸。可怕的爆炸使该营伤亡惨重,它的残余部队无秩序地向北溃逃。在混乱中,其中一名美军士兵趁机逃脱,一路潜行返回了美军的队伍。第9步兵团派出了一支巡逻队,试图查找另一名美军士兵。巡逻队发现他已经死了,而同一区域内还有大约300具全副武装的中共士兵的尸体。中共军队通常会竭尽全力从战场上抢救武器装备,这些武器的出现是反映联合国军火力打击下中共部队组织瓦解程度的另一迹象。
当中共军队的指挥部认识到联合国军火力的破坏效果时,它立即采取措施去应对联合国军司令部所贯彻的“消耗战”。其中一个主要步骤是缩减联合国军火炮射程内的部队数量。通过对弹片的分析和对声光的研究,中共军队迅速确定了联合国军前线配置的火炮种类,从而判断出它们的位置。中共军队遵循“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原则,将较少的士兵部署在第一线,将主力部署在第二线和翼侧,准备发起反击。中共军队的指挥部随后指示:大批部队不应猬集于一点,不应再进行与阵地共存亡的防御。中共军队的目标是“在杀伤更多敌人的同时减少伤亡,赢得必需的时间。
在1951年上半年,中共军队应用兵力配置“前轻后重”原则时,美第8集团军称之为“一前二后”的防御阵形。在部署兵力时,前沿的一个军将一个师配置在前线,以另两个师作为预备队。一个集团军将一个军配置在前线,以另两个军作为预备队。在前线的团依然担负修筑工事及顽强抵抗推进中的联合国军的任务,但此时占据地形已是次要的。中共军队的目的是制造联合国军攻势中的弱点,然后通过以纵深预备队发动反击的方式利用这些弱点。
1951年6月之后
1951年6月后,战线大致沿38线展开,中共军队开始在主抵抗线上采用一种阵地防御。为了抵挡联合国军密集的空中和炮火轰击,中共军队以窄正面大纵深的方式部署部队,并开始建立精心设计的野战筑城体系,该体系包含伸出的前哨和对组织环形防御起关键作用的地形特征。第一防御阵地通常设置在正斜面上,人员掩蔽部则构筑在反斜面上。在前沿的堑壕中,每隔数英尺就在壕底挖一个可容纳单兵的藏兵洞。在壕壁则挖有供贮存手榴弹用的隐窝。地道和交错壕连接着正斜面防御阵地和人员掩蔽部。贮藏弹药的地方也通过堑壕与防御阵地相连。所有的阵地都是这样构筑的:在保持良好射界的同时,提供对敌方的高射角火力的防护。山顶上的防御阵地的顶部由可达15英尺厚的层层交叠的原木和泥土封盖。中共军队曾用过3到12层原木,层数的多少取决于获取原木的难易。
除了靠工事掩护以外,中共军队也利用地形、天然植被、黑暗、恶劣天气及烟雾掩护它的活动。在前沿,行军在夜间进行,士兵相互间隔3至5步,以一路纵队行进。中共军队使用了备用公路和拖挂式筑路机械,而且其行军纪律非常严格。中国人只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发动进攻,除非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明显超过昼间行动中要付出的伤亡代价。一旦中共军队确定要占领的目标,它就会得在足够早的时候发动夜间攻击,以便战斗在午夜前结束。当夜的其余时间将被用来挖工事及组织防御阵地。中共军队迟滞或阻止联合国军前进的攻击开始得相当早,使得交战在黎明前就可能结束。中共军队在夜幕的掩护下进行预定的撤退,而且很少使用迫击炮或火炮实施火力支援。据中国战俘交待,这么做是因为中共士兵一旦开炮,他们就会立即成为联合国军炮兵的首选目标。
伪装是中共军队对付联合国军炮兵的另一项防御措施。中共军队的指挥官极为注意对阵地的初步伪装,并且教导他们的部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伪装和隐蔽。中共部队挖散兵坑时非常小心,他们不仅利用天然植被掩盖洞口,而且为避免引起注意,分散洞口四周的泥土。中共部队在散兵坑外休息时分散在树木或其他天然遮蔽下,彼此间至少保持10英尺的间隔。一旦一架飞机飞近,为避免因活动暴露阵地位置,这些士兵会就地纹丝不动。这种伪装措施经常使中共部队在行军中或穿越开阔地时免于被发现。中共士兵头戴的军帽上有线圈,可在上面捆系天然植物,这也有助于他们与周围环境混为一体。中共军队也小心地伪装迫击炮、火炮和接近前线的所有车辆。尽管迫击炮发射阵地通常设置在空旷的地方,中共军队的迫击炮组发射5至10发炮弹后,仍会把迫击炮转移至距发射阵地数十码的伪装过的洞中,然后将其隐蔽在散兵坑内。为了提高伪装的效果,中国人用手头上的材料制造了许多圈套。他们把稻草塞进破衣服里做成逼真的假步兵,并且用原木做成假炮筒,用铁板做成假防盾,用木板做成假牵引车,用稻草做成假车轮,这样就建造了假炮兵阵地。尽管这些材料相当简陋,他们的圈套却真地吸引了联合国军的大量炮击。中共军队的伪装措施是如此的有效,据美第9军情报处长1951年9月的报告,它们是中共军队面对联合国军持续的航空侦察和猛烈炮击仍能成功生存的主要原因。
总结
中共军队通过三条途径减少了联合国军火力造成的伤亡:
●中共军队缩减了进攻行动的规模。最初,中共军队计划并在最初的作战中致力于歼灭联合国军师级规模的部队。防御强大的联合国军炮兵的需求迫使中共军队将目标改为歼灭连、营级别的部队。对于中共军队,事情变得很明显,开展大规模行动所必需的人员、物资的集结会给联合国军的空军和炮兵提供很多不错的靶子。
●中共军队分散了部队和补给,并尽可能地将他们保护在地面以下。
●中共军队通过对掩护和隐蔽的有效利用,使尽浑身解数去抵消联合国军搜索目标的努力。通过采用这些防御措施,火力显然比联合国军差很多的中共军队在战场上保持了充足的战斗力,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在朝鲜实现某些战略目标。如果用实现政治——军事目标来定义成功的话,那么中国共产主义者对联合国军炮兵的防御措施是成功的。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