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2049所称中国将“近空间”视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领域
(2010-06-05 14:12:31)
下一个
美智库2049所称中国将“近空间”视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领域
美智库2049研究所日前发表了一份题为《亚太地区空天战力发展趋势》的报告,称中国当前已将位于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部分的“近空间”,视为了未来全球战略竞争的新领域。为加强对该领域的侦察及感知能力,北京政府决定下大力量研发可持续执行近空间侦察任务的近空间飞行器,其初期项目包括JK-5、JK-12及JKZ-20飞船。
报告称,解放军执行战略和作战攻击任务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持续侦察范围的限制。为增强战场感知力,解放军正在投资打造至少四种能力,以便监视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上活动,这四种能力是:1)近空间飞行器;2)天基卫星;3)机载平台;4)陆基超视距雷达系统。
持续近太空侦察:中国分析家将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部分称为“近空间”,是未来战略竞争的一个领域。过去十年中,近空间飞行器可能是危急情况下进行持续侦察的主要平台。近空间一般指地球表面以上20-100公里的空间,这个范围对喷气战斗机来说太高,而对轨道卫星来说又太低。不过,类似于近地轨道卫星的平台可能会改善这一情况。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时间已经超过了无人机,而且较小雷达及热截面使它们很难被对手发现或瞄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通过强效太阳能提供动力,因此近空间飞行器是一个相对廉价且能够持续进行大范围侦察的平台。
除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外,第二炮兵及中国国防研发机构还计划将近空间飞行器用于通信中继、电子对抗和精确打击作战等领域。在执行侦察任务方面,列为首选的是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和电子情报装置。
报告指出,为克服这之中所存在的技术难题,中国航空工业部门,特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都专门设立了新的研究所,致力于设计、研发并制造近太空飞行器。其中,2005年,位于湖南的068基地设立了近太空飞行器研发中心,其初期项目包括JK-5、JK-12和JKZ-20飞船。
天基侦察:日渐精密的天基侦察系统会增加解放军的战区意识,支持远离中国海岸的作战行动。部署在太空的资源设备能够监视周围水域的海军行动,并且跟踪部署在该区的海军。此外,天基侦察系统还能为解放军提供进行任务规划所需的像,如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导航及末端制导装置的像。而且,卫星通信也可是一种可靠的通信手段,它在解放军远离本土作战时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通信手段。
除此之外,中国也在发展大型军民两用太空项目,希望以此在国际社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多数太空项目中都存在军事方面的考虑。许多权威杂志都呼吁中国加速并扩大其天基侦察系统,包括建造一个能覆盖3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天基战区电子信息系统”。另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透露称,解放军正依靠两用卫星架构,为空对地弹道导弹(ASBM)部队构建一种战略提示网络,而且建造日程已经提前。
而且,地区攻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分辨率、两用天基合成孔径雷达、光电装置以及电子情报卫星,用于执行侦察及定位任务。据称,中国航天工业部门第二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生产工作已接受尾声,其光电能力也在稳步发展。此外,还有消息称,北京政府已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天基电子情报能力。危急情况下,中国或许会选择扩张现有天基资产,利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发射微卫星。
超视距雷达:除天基、近空与机载传感器外,超视距后向散射(OTH-B)雷达也可能会成为空中及海上侦察扩展范围架构的中心部分。在解放军空军的管理下,超视距雷达系统能够定义中国海上精确打击能力的射程。在使用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情况下,空军侦察范围可扩展至1000-4000公里内。不过,除分辨率问题下,中国媒体还透露称海面回波形成的干扰也对空军区分海洋目标形成了挑战。然而,工程人员相信,超视距雷达系统能够探测航母、机载武器以及雷达系统覆盖范围内运行的其他目标。
综合性的空天防御:解放军日益扩大的传感器架构是中国不断发展的综合空天防御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带领下,北京正通过升级现有系统、部署新一代地对空导弹、采购国外系统,积极对其地对空导弹能力进行现代化。
报告称,过去15年中,解放军投入大量资源,通过采购俄罗斯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如SA-10B、SA-20PMUl、SA-20PMU2以及SA-15导弹,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而且,解放军也在发展HQ-9等国产地对空导弹。随着这些导弹的采购以及导弹射程达到2000公里,解放军防空网络的有效影响范围已扩展至西太平洋。此外,中国电子工业部门也在从事双基地、多基地以及超宽带(UWB)雷达系统的研发,该系统能够降低F-117及B-2等旧式战机的隐身特性。
此外,综合性空天防御还包括应对国外天基侦察、弹道及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能力。1996年,中国制订了一项三阶段导弹防御发展计划,在贯彻实施该计划15年后,2007年1月及2010年1月,中国太空及导弹工业部门成功地进行了导弹试射,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在近地轨道拦截卫星以及拦截飞行中初级中程弹道导弹(MRBM)的能力。
一旦具备了有效能力,那么即使在有效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也能判断哪支部队可能会配备反卫星/中程导弹防御系统。不过,第二炮兵部队及解放军空军似乎一直都在竞争执行太空控制及拦截任务的权利。例如,二炮内部的一份文件提及了担负行动支援任务的“二炮太空作战部队”。对此,一项分析报告解释称,太空防御领域可能会沿着卡尔曼线(KarmanLine)进行划分——解放军空军负责就对100公里以内的威胁,二炮则负责应对100公里以外的威胁。
此外,解放军逐渐增强的航空航天能力,得到了日益精密的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的支持。解放军的重点一直都是大容量的光导纤维;交换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综合及数据融合系统。1986年,中国通讯部门开启了一项长期的军民两用项目,该项目造价2000亿美元。截止到1995年底,中国已经建造了十个全球最大的通讯网络。而且,观察家还指出,中国可能会建造全球最先进的通讯基础设施之一。
报告最后指出,总的来说,解放军的航空航天行动意在迫使对手着重发展先发制人、突袭并且集中多数先进装备以完成突击行动。为有效指挥一场行动,联合战区司令部必须集中规划并实施指挥及控制计划。而且,这些行动还会得到其他联合指挥系统的支持,其中包括联合火力指挥中心以及负责监控解放军空军及第二炮兵行动的指挥中心。尽管在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空军,但解放军空军正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控制周边空域的部队,而且还能得到第二炮兵及其他信息战设施的支持。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