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瑞士观众疯狂的中国歌手
5月25日在苏黎世充满优雅歌剧气息的“Kaufleuten”演出厅内,她带领瑞士歌迷进入了萨顶顶的音乐世界。当晚楼上与楼下互动热烈,舞者尽兴、听者痴迷,在“站无虚席”的舞厅内,人人都陶醉在萨顶顶所带来的神秘却亲切的中国音乐气氛中。
25日晚萨顶顶演唱的歌曲多以中文为主,虽然她用英文简要介绍了歌曲诞生的经过,还多次为自己的英文道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听众对其音乐的理解,正像她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记者采访时所强调的:音乐语汇是没有国界的。
萨顶顶:我在大学(军艺)时做流行音乐,做了3年,然后做职业歌手。上大学时,我的想法就挺另类,其实我一直是个挺叛逆的小孩。后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大奖赛,我越发觉得保持个性很重要。
我做第一张《万物生》的时候就知道,我肯定要做自己的音乐。
萨顶顶:这是我第三次来瑞士。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这里,坐火车去雪山,风景真是太漂亮了,是人间很难得见到的。有的风景似乎只有乘火车到了某个特定的地点才能看到。
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对老夫妇,他们正在吹长长的木角号(阿尔卑斯长号),然后我和着他们的号角唱了一只蒙古长调,竟然很配。
萨顶顶::很惭愧。尽管我外婆是蒙古族,但她知道我最终要回到城市,所以她总是尽量和我说汉语。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拉祜族、景颇族,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没能好好学习自己的语言。
萨顶顶:公司要接受演出公司的邀请,才能派我演出,不然不是赔死了,(笑) 。
我不认为创作要在某个地方、某种状态下才能做,这是我比较看不上的。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边体验边演出边创作。其实我的第二张唱片就是在第一张唱片巡演的过程中创作的。音乐家应在(演出)实践中成长。
音乐就应该像写日记那么简单,随时要写出来,走着、发表着。
萨顶顶:至少我们俩的音乐都有国籍性,能让人知道是中国音乐。
在中国甚至亚洲如何把歌词拿掉,从音乐语汇上很难分辨国籍。大多数只能用语言去区分国籍,但如果把歌词去掉,音乐、音乐性又在哪里呢?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在慢慢丧失,尤其在亚洲。
如今世界乐坛已趋近饱和,有特点、可以提供新的可能性的音乐会受到注意。我尽量避免工业化的影响,保留了自己的原创性。
萨顶顶:我觉得不是幸运。这在于刚才我所说的个人的、音乐语汇的价值。我不想评论任何同行,但如果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比如说是摇滚民谣风格,让人觉得有参照物,就很难得到世界的认可。周杰伦不也是一个例子嘛。
萨顶顶:无所谓。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他对音乐的接受程度、敏感度和亲近感。每个人对某种音乐的亲近度都是不一样的。
萨顶顶:那并不是刻意的,《锦衣卫》的出品人主动找到环球(萨顶顶的签约公司),也是一次随缘吧。但它也给了我商业的感觉。在音乐领域,你可能出了100部作品,觉得很有建树,但(知名度)还不如一首广告歌。中国的音乐宣传和推广还是比较薄弱的。
萨顶顶:绝对没有,那是因为他们无知,我穿的都是传统服装。我认为现代人都在被同化,这是很可悲的,尤其在我们国家。但韩国和日本都保留得比较好,在中国如果你穿唐朝的衣服上街,绝对遭打,会鄙视你。需要有几个醒着的人,告诉大家我们有我们的音乐背景、我们的着装背景。现在到我的第二张专辑的时候,很多人都明白了,我在做什么。
萨顶顶:(沉吟片刻):回归音乐的本性,瞬间改变你的心理状态、甚至改变你所处的环境,用音乐把你带到不同的世界。对我来说,越能改变人心理状态的音乐,越是好音乐。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