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国孩子压岁钱
BBC驻美特约记者 朱爱琳
拿到压岁钱的孩子。
中国春节期间,美国各地的唐人街少不了一些雷同的固定节目:舞狮子,店面前放些鞭炮,几条街搞个节日,用作家韩寒的话说,只是一些“ 土特产”。
无知的英国爸爸和世故的中国妈妈
上星期,情人节还没到,学校就寄来全班孩子的名单,特地嘱咐:准备送情人礼物和卡片的孩子,必须给班上所有的同学每人一份,因为不要伤人感情。
我不知道小孩子在这儿也庆祝情人节,我先生是英国人,他的父母在这一天从没兴师动众过,所以我们什么也没准备。
情人节前的周末,女儿放学回来,书包里面装满了巧克力,糖果,和18张(全班只有19人)由各个孩子亲手做的卡片,上面无一例外地写着:海伦娜,我爱你。
惭愧啊!!
幸好今年春节和情人节赶到一块儿,我想出一“锦囊妙计”:给这帮小孩用红包装上钱,给他们讲讲压岁钱的来历,再翻译翻译他们的名字用中文写在红信封上。
我好事的丈夫又插嘴了:不行不行,西方没有给钱,也没有收钱的风俗,孩子拿回去,家长会不高兴的。你给糖吧!
我这回真就不信了。我给所有的家长发了伊妹儿:不要钱的速告之,我可给糖。
美国父母
校长:珍惜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我其实是使了个非常世故的手段,就是韩寒说的:“弄点中国土特产”来掩饰自己的失职。
可这边e-mail刚发出,那边电脑就叮叮地来回信了。家长一致深表感谢,并赞同压岁钱的主意。
柏伦的妈妈特地说:你能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真是太好意了。我是快到30岁才知道压岁钱的风俗的,但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就能见识这些中国传统,实在是太有幸了。
夫林的妈妈说:“这个主意妙极了!我非常希望夫林能更多了解中国的新年风俗,他能参与真让我们高兴。”
乔吉雅的妈妈:“让孩子们学学其他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异常重要的经历。任何地方你需要帮忙,叫我!
霍伯斯的妈妈说:你太慷慨了,我儿子能拿到压岁钱,会高兴死的。
校长也对我说:我们珍惜学生们能在我们学校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我知道,我们的学生会能从中认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美国学校登记时,要求父母批准/或拒绝让媒体刊登自家孩子的照片。女儿班上拒绝的名单一长串。
这次我索性又一篇e-mail发出,直接向家长询问,不知道是BBC的金字招牌还是家长们对中国读者另眼相看,几乎所有不让拍照的家长这回都说好,有的甚至要求我写稿时最好能引语他们的孩子。
一块钱带来的欣喜
女儿班上的孩子,半数有零用钱,但全是自己在家里挣来的:
麦迪森:我叠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间
浩博斯:我家所有脏盘子都由我放进洗碗机
丽丽亚:我扫地,我哥倒垃圾
海伦娜:我练琴得的奖励(她是我的女儿,挣钱的手段是中国式的。)
大多数孩子都把钱攒着,买个玩具什么的;有的存银行; 有的攒齐了,拿去交学费,上个花样滑冰课,滑雪课,游泳课什么的;有两位还高瞻远瞩地制定了长远规划:男孩“本”要买辆真正的汽车,杰考博要买辆真正的赛车。
排排坐听小妖祟的故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乔治娅,她说:我把我的钱给我的朋友买礼物,或者捐出去。
我给他们讲了压岁钱的来历,讲了2200年前,黑身白手的小妖祟来吓唬孩子,父母整夜不睡,守护孩子…… 后来压祟演变成压岁, 给压岁钱代表着长辈和父母的关爱,和对孩子健康长寿的祝福。
孩子们太喜欢这个神秘的中国鬼故事了,而意外地得到画着中国花卉的一块钱红包,他们高兴地跳起来。
白白得到一块钱在孩子眼里是一笔小小的财富,大多孩子说,超多!超好……有小孩说,老天,100美分哪;要买车的两位说,这让他们的理想又前进了一步啦。
美国孩子的节日
美国孩子虽然没六一儿童节,可是对他们来说,一年的长短却是用节日来计算的。
第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爸妈在家准备礼物一大堆,蛋糕蜡烛比萨饼,请同学来家/或去游乐场所玩儿,程序一样不少。
一月有元旦,不上学,爸妈给糖。
二月有情人节,爸妈和朋友互送卡片和巧克力。
四月有复活节,爸妈在花园里藏复活蛋,里面准备了小礼物和糖果,让孩子们提着小竹篮找。
五月母亲节,爸爸带领孩子和宠物在妈妈起床前做好(必须丰盛)的早餐和咖啡,让妈妈在床上享用。妈妈还得到感谢卡,礼物,(要珠宝的最好这天提),一天不用做家务,或带孩子,晚上由妈妈挑餐馆吃饭。
六月父亲节,妈妈带领孩子送礼物和卡片。对不起,爸爸没有在床上吃早餐和提珠宝的特权。
七月美国独立日,花园烧烤,晚上看焰火。
十月有孩子们的最爱(也是成年人最美好的儿时记忆):鬼节,孩子们黑灯瞎火地化了妆挨家要糖,那些大人也有化妆穿袍儿,守着大罐大罐的糖果等待孩子们来敲门。甚至有点鬼火,装鬼叫,挂骷髅的。
十一月感恩节,全家老少颠颠簸簸地赶到父母家,当妈的要花一整天烘烤火鸡大餐。
十二月有圣诞,买圣诞树,锯根去须,装点饰物,房上挂灯,树下包着大堆礼物。到了圣诞那天,大袜子里有小物件,树下有大礼物,功劳还都归给圣诞老人。爸妈在一边看着,每撕开一个礼包还得夸张地惊呼圣诞老人的慷慨。孩子们可以一整天地吃糖,家人又颠颠簸簸地聚在一起吃圣诞大餐。
就这样,一个节日接着一个节日,一年就过去了。
培养孩子的温情和爱心
月月年年,父母为孩子这个那个的节日忙碌着,为的,是要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回忆。孩子们一年年守望着这些节日长大了,为人父母了,记起父母为他们营造的快乐时光了,他们也开始为下一辈甘心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装”了。
传统不是为传承而硬性灌输的。这里,风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温情和爱心。
记得在我成长的年代,有的孩子被父母称为“讨债鬼”,“挨枪子儿的”,成绩不好,会被老师骂“死不要脸的”,“盖了棺材顶儿的”。生日没人记得,更谈不上庆祝,偶尔碰上这一天,讪讪地提个要求,会遭到父亲的教训:这是你妈妈的受难日!你该感恩于她,而不是庆贺自己!!好孩子要把压岁钱交给父母,作为将来的学费。
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肠硬了,处世势利了,别人的好意我们当陷阱了,万事学会精心算计了。
现在的中国人有钱,红包和压岁钱已经成为充满铜臭气的商业交易。就连我80后的侄女在中学过生日时,就学会了对邀请不邀请谁挑三拣四,而且理所当然地说:不请这个同学,他穷,红包肯定给得少。
听说如今的压岁钱,没有一千块是拿不出手的。
谁会想到在美国,这些孩子会珍惜一块钱?会知道压岁钱有着这样好玩的历史,会记得它曾经代表了父母的关爱和长者的祝愿呢?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