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十位独臂开国将军的断臂传奇经历(图)

(2009-06-17 21:25:00) 下一个



十位独臂开国将军的断臂传奇经历(图)



zt

彭绍辉上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有10位独具风采的独臂将军,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主席谈及这些开国将军,曾经感慨万千:“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历史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上将彭绍辉:3次手术断左臂

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人,毛泽东曾称他是自己的真老乡。1933年春,工农红军实施第四次反“围剿”,27岁的彭绍辉担任红三军团5军1师师长,隶属彭德怀指挥。3月21日,彭绍辉奉命率部向草台岗开进,准备攻取制高点霹雳山。霹雳山地势险峻,两军对垒相持不下,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向前。彭绍辉身先士卒,左臂连续两次被敌人枪弹击中,血如泉涌,但他仍顽强地指挥作战。战斗结束后,医生告诉他必须实施手术。为了保住手臂继续革命,他要求实施局部手术,但由于条件所限,伤口反复感染,努力3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截肢。彭绍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位独臂将军。解放后,彭绍辉曾任副总参谋长,是第一届人大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贺炳炎:木锯锯掉右臂

贺炳炎(1913—1960)湖北松滋人,原名向从炎。16岁与父亲一道参加红军,首次参加战斗时,手握菜刀独身冲入敌阵,左砍右杀,令敌胆寒,人称“贺小龙”,后来果然成为贺龙之爱将。1935年12月,年仅22岁的贺炳炎已出任红5师师长,他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在云南的一次激战中,贺炳炎的右臂被炸成肉泥,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迫不得已要实行截肢。当时不仅没有麻药,甚至连手术器械都没有,救护医生好不容易才从老乡那里找到一把锯木头的锯子,决定用它来锯掉贺炳炎受了重伤的右臂。贺炳炎让卫生员将自己反绑在门板上,嘴里塞上毛巾……手术前后用了两个多小时,他几次昏死过去,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贺炳炎的事迹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感人至深,其中独臂团长的原型就是贺炳炎;香港著名演员梁家辉为其英雄事迹所感动,分文不取饰演这一角色,取得巨大成功。全国解放后,贺炳炎曾任青海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将余秋里:左臂溃烂生蛆

余秋里(1914—1999)江西吉安人,长征中他和独臂将军贺炳炎同属一个部队,就在贺炳炎断臂3个月之后,时任红6师第18团政委的余秋里左臂受伤。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进入黔西北的乌蒙山,余秋里率部在贵州威宁组织伏击战。他和团长成钧率众冲锋,登上一座山头,余秋里发现不远处躲藏的敌人正朝他们射击,情急之下他用身体挡住团长成钧,一梭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臂。由于连续行军作战,伤臂一直得不到治疗,部队抵达甘孜,医务人员打开绷带,伤口上已爬满了白蛆,用止血钳轻轻一击,一层白蛆落地。但因为当时仍然无医无药,只能重新换上绷带继续行军。半年多之后,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徽县,余秋里左手五指已肿胀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手术是在缺医少药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的,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只能用临时找来的锯条代替。医生用缴获的镇痛剂给余秋里注射,由于不知该药的使用标准,一针下去,余秋里当即昏迷。醒后,他对守候在身边的贺龙说:“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颇为巧合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余秋里与贺炳炎这两位大难不死的独臂将军,在八路军独立第3支队分别任政委和司令员,成为威震敌胆的“一把手”将军。余秋里虽然是政工干部,但毛泽东称赞说:“余秋里是帅才!”共和国成立后,余秋里曾任总后勤部政委、总政治部主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是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将晏福生:断臂跳崖死而复生

晏福生(1904—1984)湖南醴陵人,原名晏国金。1936年秋,国民党胡宗南部直逼红二方面军贺龙率领的部队,9月7日,红军第6军团16师从甘肃两当县出发为大部队开辟通道,政委晏福生、师长张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部队行至罗家堡附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晏福生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向北突击。突然,敌机向我阵地俯冲轰炸,一枚炸弹落地,晏福生来不及躲闪,右臂被炸断,当时血如泉涌,晏福生抓把泥土堵住伤口继续战斗。部队边打边冲,敌人越聚越多,晏福生怕连累大部队,将密电交给警卫员后,自己引开敌人掩护战友突围,最后纵身跃下山谷。战斗结束后,红六军团政委王震以为晏福生牺牲了,在干部大会上沉痛建议为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钟,不料晏福生拖着受伤的身躯奇迹般地回来了。原来他为当地群众救起,犹如死而复生。由于伤势严重,1936年10月,晏福生的整条右臂被截去。抗日战争时期,他是著名的359旅政治委员。共和国成立后,晏福生曾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少将彭清云:白求恩为其主刀

彭清云(1918—1995)江西永新人。1938年10月,日军常冈宽治中将经过广灵到前线督战,八路军组织部队在此伏击。彭清云被任命为突击队长,他率领719团1营及717团9连官兵向敌人猛扑,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彭清云是有名的神枪手,一枪击中了一个日本指挥官,事后得知,那名日本军官正是常冈宽治。主将阵亡,日军阵脚大乱。但是随后增援的日军部队火力非常凶猛,彭清云为抢救战友,右肘关节被子弹击穿,动脉血管破裂,流血不止。战斗结束后,彭清云被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因伤势严重,不得不截肢,白求恩大夫亲自主刀为其截去右臂,并天天帮他清洗伤口、换药,精心呵护才使他大难不死。解放后彭清云曾任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将左齐:独臂将军是秀才

左齐(1911—1997)江西永新人。1937年11月17日,日军运输队大摇大摆地进入我717团伏击圈,时任团参谋长的左齐率部向敌人猛冲。日军在八路军猛烈的火力压制下,收缩兵力,龟缩到汽车底下抵抗。但是不久,我军的重机枪突然卡壳,日军开始向八路军疯狂反扑。左齐焦急万分,纵身跃进机枪阵地排除故障。敌人发现这一情况后,集中火力向我机枪阵地扫射,一排子弹打中了左齐的右臂上部,顷刻间鲜血直流。机枪故障排除,我军火力重新发威,左齐不顾自身安危带领战友全歼日军200多人,烧毁汽车35辆,缴获大炮3门、步枪60多支。但他自己因失血过多,晕倒在阵地,后经白求恩大夫实行截肢手术保全了性命。左齐被称为一代儒将,是红军中有名的秀才。右臂伤好后,他用左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地穿上云的衣衫/洁白美丽的母亲啊/请不要伤心/你又添了一个断臂的儿男……”解放后,左齐曾任南疆军区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将陈波:滚雷实验失右臂

陈波(1908—)河南新县人,他是现今唯一健在的开国独臂将军。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区反“扫荡”战斗激烈而频繁,物质生活非常艰苦,武器弹药也得不到补充。八路军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创建了黄崖洞兵工厂,条件好时可以生产一些手榴弹,差时只能勉强生产滚雷。由于生产设备差、原料稀缺,滚雷质量并不高,若要形成战斗力,需要在试爆训练中积累经验。时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的陈波负责这一工作,1941年3月,他在讲解完滚雷的使用方法后,独自抱起一只西瓜大的滚雷为大家做示范,下蹲、隐蔽、按雷、擦火,“嘣”的一声,不合格的滚雷一触即发,顷刻间硝烟弥漫,陈波倒在血泊之中。经过奋力抢救,陈波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仅剩一条胳臂和两条无法弯曲的残腿。共和国成立后,陈波曾任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政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将童炎生:榴弹试投五指炸飞

童炎生(1911—1985)江西安福人,1944年10月,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敌人大批手榴弹,当时大家都不会使用。时任团政委的童炎生为了掌握使用方法,率先进行实弹试投,不料手榴弹在手中爆炸,右手五指被炸飞,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童炎生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感染病情加重,只好做了第二次手术,截去右臂。共和国成立后,童炎生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将苏鲁:连环雷响断左臂

苏鲁(1902—1976)湖南浏阳人,原名苏达余。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入党,1949年任华北军区62军184师副师长,4月20日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奉命攻打太原东门外的红房子据点,受到敌人的顽固阻击。危急时刻,苏鲁冲出战壕指挥突击排重新发起攻击,身边战友踩响了敌人的连环雷,苏鲁手臂被炸,伤势严重,手臂从大臂三分之一处截去。新中国成立后,苏鲁曾任山西省军区长治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将廖政国:手榴弹在手中爆炸

廖政国(1913—1972)河南息县人,原名廖光清,曾用名廖广庆。1930年参加革命。新四军在黄桥整训时,部队官兵反映缴获来的手榴弹效果不好,三个才能炸响一个,而且引爆速度快慢不一。为了查明原因,找到改进办法,时任团长的廖政国亲自试投,终于找出了手榴弹的毛病所在。回到宿舍后,廖政国拆开一个手榴弹进行验证,没想到意外发生了,螺丝刚刚拆下,手榴弹就冒出白烟。廖政国完全有时间把手榴弹扔出去,但如果向外扔,很可能炸伤正在集合的官兵,而若往里屋扔,团政委又在里屋办公。万般无奈之下,廖政国选择了把手榴弹高高举过头顶,让手榴弹在手中爆炸。当时战地医院的设备和医疗条件很差,在治疗过程中,伤口严重恶化,只好截肢。解放后,廖政国曾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来源:《文史精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