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李牧] 对华遏制时代结束

(2009-04-08 07:23:28) 下一个



[李牧] 对华遏制时代结束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正式访华,高调宣布“不谈人权话题”,震动几十年来习惯于向中国讲人权的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媒体。这等于宣布美国及其盟友,公开承认对华遏制时代结束。欧美发达国家的对华政策,经神秘探索、疯狂殖民、短暂结盟、冷战对抗、百般遏制五个历史阶段,目前进入多赢合作时代。

2月 23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登出长文评析希拉里访华,文中谈到“德国之声发表专家采访说: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是明确承认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地位。中国已如此强大,消灭它也不可能,对抗也不合算,颠覆也不行,遏制也遏制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美国的一部分。”这段话简直是中西现代关系的绝妙概述:消灭不可能就对抗,对抗不合算就颠覆,颠覆也不行就遏制。现在,遏制也失败了。

东西方关系的历史演变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整体。在历史长河中,完全是因为单向的原因,东西方处于两个被人为划分的阵营,并逐演变为一方为中国,另一方为美国及其盟友的公开对撼。这种阵营划分,历史上是源于欧洲中心论,当代是因为冷战及后冷战思维。

但这种阵营对立在东西方交流史上,并不占很大的时间比重。概括说,欧美国家对华的交往,大致经历了神秘探索、疯狂殖民、短暂结盟、冷战对抗、百般遏制五个历史阶段,目前进入多赢合作状态。

在工业革命及地理大发现以前,中国与欧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欧洲文明体系眼里的中国神秘、先进、遥远、富饶,找到直航中国的通路是欧洲的千年梦想。一直到开发美洲殖民地,欧洲人依然在寻找抵达中国的道路。法国探险家查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在加拿大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加拿大早期开发是新法兰西时代,这块称为新法兰西的殖民地就是查普兰建立的。1615年,查普兰自今天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出发向西探险,试图开拓一条穿越北美大陆通向中国的航线,结果他没有走太远就停了下来长期驻扎,这次安营开始了今天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的历史。此之谓神秘探索阶段。

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资产阶段革命-地理大发现这一伟大历史阶段的欧洲,最终完成了“直达中国”的任务,并且发现自己在思想文化、政治军事及科技工业诸方面,远远走在了中国前面。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冒险家,急于向中国倾销商品,攫取财富,在不择手段的狂热状态下开始鸦片贸易,是为大英帝国历史上最丑陋的一幕。鸦片战争让以英法为代表的欧美诸国认识到自己对华的绝对优势,由此开始近百年的欧美日俄对华殖民史,中华大地落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英为代表的盟国,出于战争的需要与中国结盟。这种结盟把中国抬高到相当的地位,中国与英美苏并列为盟国四巨头之一,并直接导致创建联合国时,中国成为五常之一。二战盟国的战斗友谊是真诚的,这种结盟也产生了直接效益,比如英国对西藏的染指就相对缓和很多。

不必否认,二战的结盟有着欧洲文化一向的功利色彩。统一战线并不是中共的发明,早在一战时期,英国人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广泛交结各种民族力量,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左右逢源,间接导致了今天的巴以冲突。就算在二战中,中国的利益也被大国外交出卖,瓜分战后世界版图的雅尔塔会议对中国伤害甚大。

二战结束后冷战迅速开始,虽然一直有传说美国曾经试图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蜜月并没有出现。连续开打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有明显的针对性,台海问题也因美国的介入日益复杂。外部世界在变,中国在冷战对抗中也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锻炼国际政治能力。中国在冷战中的定位,大致经过了“单边倒背靠北极熊大沙发”、“横扫一切同时对抗苏美”、“中美苏大三角巧打中国牌” 几个历史阶段。但无论外交结构如何变化,东西方对抗是这一阶段主调,美国及其盟友确实试图消灭中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计划曾处于实施边缘。

对华遏制的种种手段

东西方冷战被涂上了意识形态色彩,事实上中国只在最初的冷战中扮演了苏联盟友的角色,冷战的阵营并不清晰。

1989年“苏东波”达到高峰,随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冷战失去借口而结束。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伴随后冷战思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华遏制时期。对华遏制首先是理论上的。西方有一大批以智囊面目出现的所谓学者,把对文化、历史的粗浅认识七零八落地塞进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再以这种半生不熟的荒唐学问影响政要,引导媒体,愚弄大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出版了《大失败》和《大棋局》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以《文明的冲突》闻名的亨廷顿。

无论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均是包杂了生态史学观念的传统欧洲文化观。简单说,这种文化概念,把人类划分为若干此消彼长的体系,为各自的利益交相攻伐。以这样一种理论培养出来的人文观念为指导,只能出现你争我夺的对抗观念。殖民时期的帝国战争,以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理论催生出来的人类痛史。这些“新理论”反复包装后指导了冷战,又指导了后冷战时期的对华遏制政策。对华遏制更是实践上的。这方面的具体情况触目皆是,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艰难,一次次的对华军售争吵,到中国加入WTO的艰难过程,西方国家刁难随处可见,不放过任何一次提高中国发展成本的机会。

台独势力的疯狂成长,疆独势力的日趋活跃,一直到京奥前后达赖小集团的无耻表演,都是对华遏制的一部分。这些跳梁小丑没有西方国家的公开支持,可以说一天也混不下去。西方诸国对中国叛国者的支持是没有道德标准的,为反华收容了一些残渣败类,是时代的笑话。

对华遏制还体现在言论上。冷战结束后,“人权”成为西方国家与中国交往的必有内容。这里有三个时间悖论:一是西方与中国交往历史极长,在前述所有的历史阶段中,“人权”都不是盘菜,偏偏最近二十年对华遏制阶段,中国的人权问题成了全球焦点。二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天然人权卫士自居,美国其实是最近三十年才相对理顺自己的人权保护政策和实践,著名的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于1968年。三是东西方最交恶的冷战时期,“人权”反而很少提起,自由世界更乐于动用武力而不是宣传理念。

有上述三重背景,足以见出“人权大法”不过是西方国家找中国麻烦的实用性武器,除了显示西方国家莫明其妙的道德优势,实在见不出太高明的东西。人权理念属于整个人类的进步,没有什么国家在人权上享有专利。相比中国近年的巨大进步,欧美国家建立完善人权概念的历史过程缓慢而曲折,并不具备特出的道德优势。长期庇护赖昌星高山这样的中国外逃刑事嫌犯,支持达赖这样的叛国者,西方国家在当代中国人眼中形像并不完美。

放弃对华遏制是一种无奈

对华遏制并不是一夜间放弃的。无论选择还是放弃对华遏制政策,都是美国及其盟友一步步硬推出来的,并不是主动选择。在长期对抗,特别是主动导演的苏东波中,欧美除了付出代价,收获极其有限,不得不逐渐接受合作为主导的国际关系。

欧美是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的。由生猛的殖民到漫长的冷战,从赤裸的对抗到婉转的遏制,一直到现在公开放弃对华遏制,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西方诸国在直接的军事行动中碰壁,在自以为是的金融战中败北,在衰落中认识到共赢是惟一的出路。

希拉里公开表态到中国不谈“人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此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已经不得不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当然这些转变不是生硬发生的。有西方媒体评析:“希拉里在竞选总统时扬言“要抵抗中国”,“要对中国不客气”,原来这些话都是用来拉选票的。现在当上了国务卿,理想主义立即就被务实主义所取代。”由这段叙述可见,长期精心打造的西方思维不会急转弯,对中国遏制是“理想主义”这种傻瓜式观点至少目前仍然是主流,虽然整个西方世界现在没想帮助中国什么,反倒是指望中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的对抗、遏制基调,转为承认、合作,不会一帆风顺。本文开头引用的德国专家的话,“中国已如此强大,消灭它也不可能,对抗也不合算,颠覆也不行,遏制也遏制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美国的一部分。”与19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狂言:“用管弦乐吹跨共产主义的第三代。”如出一辙,其狂妄心理、使命意识和高高在上,丝毫未变。

遏制中国还是合作中国,对中国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这个国家自己。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的大国,不可能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美国每个成年人有一台汽车,每个家庭有一所独立房,中国如果往这个方向发展,地球也要崩溃。中国必需也只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与人类的道路。

对华遏制的最后余音,是加拿大总理哈珀僵硬的脖子,他领导的国家授予达赖荣誉公民称号。当地时间2月22日,加外交部长坎农接受加拿大电视台(CTV)访谈,被问到哈珀何时访华时,坎农回答:“等中国政府发出正式邀请时哈珀将访华。”when we get an official offer from the government of China。最近几个月,中国除了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方式,明确要求加拿大交回赖昌星等刑事嫌犯,没有对加拿大正式提出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