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英雄杨子荣牺牲的一瞬间:扳机意外失灵(组图)
zt
侦察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那一瞬间的战斗情景怎样?杨子荣纪念馆的同志向笔者披露了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
1947年2月23日夜,杨子荣奉命带领孙大德、魏成友等5名侦察员到当时的海林县北部梨树沟一带侦察匪情。在深山,他们发现有火星闪烁,走近发现了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架子”的窝棚。通过侦察、分析,杨子荣意识到,这是一股残匪的据点。他果断地命令孙大德等人把皮大衣上的毛皮撕下来裹在脚上以减轻踏雪的声响。
当他们以扇形队列包围“马架子”时,“马架子”的门突然开了,借着雪地里微弱的亮光,杨子荣发现有个人背着枪出来解手,行动十分警觉。就在那人转身走回“马架子”的时候,杨子荣用手势指挥几名侦察员各守“马架子”一侧,自己突然起身,顺坡而下,冲到“马架子”跟前,一脚把门踹开同时大喝一声: “上”。便巧妙地以“马架子”旁的一棵大树为“掩体”,把枪口对准了睡梦中的群匪。
一切都发生在瞬间。“马架子”里的敌匪刘维章等人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杨子荣便扣动了扳机。但是,枪却迟迟没响。这时,一发子弹从杨子荣侧前方打来,正中杨子荣的左胸。缓过神来的群匪从“马架子”里疯狂向外射击,门被火舌封住了。杨子荣明白,决战的时刻到了,他后退几步,使出最大的力气向侦察员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连窝端!快点结束战斗!”话刚说完便倒在血泊中。
侦察员魏成友几步跃上了“马架子”顶部,从腰间拔出了两枚手榴弹,顺着 “马架子”的烟筒掷了下去。尔后顺势从顶上滚落到雪地上。随着“轰”地一声巨响,“马架子”顿时成了墓穴,6名敌匪血肉横飞。
一场小小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令人扼腕叹惜的是,侦察英雄杨子荣却因枪的扳机意外失灵,而被敌匪罪恶的子弹击中,这一瞬间成为英雄永远的一个遗憾!
杨子荣的传奇人生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
1929年,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迁往安东谋生。12岁的杨子荣,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后来,他被日军抓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
他回家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
杨子荣之墓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成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进入有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镇解放。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查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其后杨子荣带领四名战士,化妆成敌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敌情。1947年2月6日晚,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
同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查排,命名为“杨子荣排”。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1981年4月,海林县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
杨子荣为了投身革命,毅然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这一走竟是他和家人的诀别。他的女儿不久夭折,妻子也积郁成疾,几年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杨子荣虽然只走过了短暂的31年的人生历程,但是他和他为了全国解放而浴血疆场的战友们却永远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没有走出林海雪原。无论时空怎样转换,雄奇苍茫的林海雪原,都会因为拥有了他们而熠熠生辉。昔日的青春热血换来了今日的丰饶安详,巍巍群山,连绵林海,因此也就永远融入了他们的呼吸,他们不朽的生命……
历史上的杨子荣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利用东北地区的土匪组成各种各样的“地下军”、“先遣军”,计25万人。这些土匪武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军事进攻遥相呼应,在解放区后方大肆进行暗杀、暴动和破坏活动,先后制造了多起惨案。
东北人民解放军抽调了相当一部分正规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大力发动群众,全面展开了剿灭土匪、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斗争。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及同名影视作品,就是以这次剿匪斗争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中的众多正、反面人物,在历史上多有其原型,传奇式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即其中的一个。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岬河村人。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安东(今丹东)一带。杨子荣在父亲病死他乡之后,只身一人到东北谋生,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这些生活经历,对他在后来的剿匪斗争中的侦察行动提供了很大帮助。1943年春天,杨子荣因与日本工头发生冲撞,被迫跑回山东老家,后与一位名叫徐万亮的姑娘结了婚。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八路军解放了杨子荣的家乡,28岁的他便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45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在部队,杨子荣最初是一名炊事班的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任班长。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杨子荣立过特等功,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并被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在长期的剿匪斗争中,杨子荣留下了极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46年5月,杨子荣带领侦察员两次进入亚布力山,摸清了敌情。部队根据他提供的情报,一举歼灭股匪“许家三兄弟”和国民党接收大员———赵专员。6月间,他一人去绥芬河侦察匪情,回来路过一个森林小屋,发现有土匪在里面说话。他本可以不管,因为当时附近溃散匪军很多,搞不好就脱不了身。但又一想,敌人不多,也没有防备,能抓几个俘虏回去,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况。于是,他悄悄摸近小屋,在门旁突然喊道:“不许动!我们是民主联军,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接着又机智地喊:“1班堵房后,2班准备好手榴弹,不出来就往里扔!3班跟我来准备抓活的!”屋里的敌人吓坏了,忙喊:“别扔手榴弹!我们投降!”
杨子荣厉声问:“里面有几个人?”“我们3个。”土匪答道。杨子荣心想,3个人就好办了。他喝令:“先把枪扔出来,再一个一个地爬出来,脸朝地,不许抬头,谁抬头就打死谁!”土匪们先甩出了3支步枪,又一个接一个地爬了出来。杨子荣命其中一个土匪解下绑腿,把另两个家伙倒背手绑上。然后他又把这个土匪的双手捆好,把3支步枪的枪栓卸下装到自己兜里,再把卸了栓的步枪挂到3个俘虏的脖子上,一起带回团部。团里从抓回的俘虏口中得到了有关土匪“姜左撇子”的重要情报。部队马上分兵两路奇袭了该匪,俘敌百余人,我方无一伤亡,并活捉了自吹“左手打枪百发百中”的惯匪“姜左撇子”。
孤胆探敌穴是杨子荣侦察行动的一大特点。一次,他利用匪兵换岗的机会,钻进匪兵宿舍,推醒一个匪兵,说:“起来,换岗了!”匪兵一出来,就被抓了“舌头”。又一次,在一个屯子侦察马喜山逃匪的情况,杨子荣顺手抄起一家门口的扁担和水桶,大模大样地在村里各院串了一遍,把匪情摸得一清二楚。杨子荣还很懂反侦察,剿匪部队每到一个村子,只要是雪天,杨子荣就沿着村子转一圈,发现有外出或进山的脚印,就知道村内有土匪的坐探,循着足迹追击大都有收获。由于杨子荣完成任务出色,被选为出席团第一届英模大会的模范。
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正在执行剿匪任务的牡丹江军区第2团从当地群众中得到匪首张乐山(即《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经几番与“座山雕”坐探的巧妙接触,用黑话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座山雕”的隐居地。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为此,团里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2月19日的《东北日报》也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
不幸的是,2月23日杨子荣在同部队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杨子荣冲在最前面,由于他的枪栓被严寒冻住而未能打响,土匪的子弹却击中了他的胸部,杨子荣倒下了。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杨子荣所在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