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宋鲁郑] 西方视野下的中印对比说明了什么?

(2009-04-26 15:38:33) 下一个



[宋鲁郑] 西方视野下的中印对比说明了什么?




  自近代以来,印度就长期无法进入西方的视野。一是由于印度一百多年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如果从英国势力进入印度算起,则长达三百余年),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二是印度独立以后尽管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与苏联结成同盟,与西方对抗。而中国七十年代就由于反苏的需要,与西方结成了盟友。并率先与七十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走向了经济腾飞。而此时的印度在苏联的影响下,继续采用计划经济,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的中国,是西方用来向东欧和苏联示范的模样大加吹捧,更别说苏联的盟友印度了。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和东欧都一边倒的投向西方(不过西方在接纳东欧的同时却把俄罗斯推向一边。毕竟以俄罗斯的块头,不管实行什么制度西方都认为是威胁。所以尽管俄罗斯要投向西方,西方却以“不”来回应,并继续以对待前苏联的方式对待俄罗斯,试图再分裂俄罗斯,同时还继续压迫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转瞬间从西方的吹捧的榜样变为遏制的对象。由于苏联崩溃而不得不外交转向的印度也渐渐进入西方的视野。西方对印度的这种转变也随着中国崛起的加快而加快,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模式越来越对西方模式的唯一性构成威胁之时。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人权外交,价值观外交的需要。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卸任之前,访问了印度,结束了两国五十年的“误会”。这个时候,西方再对比中印两国,已完全和八十年代不同。西方已经一边倒的站到了印度一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典型反映西方视角和立场、由法国作家GUYSORMAN撰写的《印度制造》面世了。
  
  SORMAN来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历史的法国,因此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印度是其一大特色。他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级婆罗门制度是否与西方的贵族制度相似。婆罗门制度虽然保守,却成功地保护了印度文化。印度农村长老会议系统竟然使他想起雅典的城邦制度。他甚至认为,印度教的思维里面,也许存在着一个与古代希腊思想旗鼓相当的哲学体系。总之,SORMAN先生对印度文化是持总体肯定态度的。当然,他的立场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毕竟这是一个被英国殖民一百到三百年的国家。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中国的知识精英是如何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待自己文化的。军事上吃了败仗,先是认为是技不如人,于是搞洋务运动。结果还是失败,于是又反思认为是制度不行,开始搞制度变革,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仍然还任人欺凌,于是又开始向更深层反思,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不行。于是又搞新文化运动。但不管怎么说,中国还没有积弱到印度被全盘殖民一百年的地步,何以到今天印度的文化仍然被西方推崇,我们却先得出自己文化不行的结论?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积弱真的是因为制度吗?1840年的历史中,欧洲许多强国都是君主制,如德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而中国则任人宰割。到了中华民国时代,世界强国法国和美国都是共和制。然而,中国却继续积弱。显然,中国并不是制度好与坏的问题,而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SORMAN先生对印度文化的推崇仅仅是铺垫,重点在于比较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在序言中,他这样认为:印度虽然因为它的民主而发展缓慢,但长期而言,它似乎比起专制的另更能够预测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方向只反映出共产党里支配集团的偏好。应该说,SORMAN先生这段话还是有突破的。比如,他公开承认印度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民主。我想这应该是由于中印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他无法无视事实。但是他又以模糊的方式为印度辩护。他的条件是“长期而言”,只不过印度民主化了六十多年算不算长期?如果不算,一百年可否算?只是有哪种制度可以让人耐心等上一百年才把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模式不过三十年就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从1840年算起,中国放弃清朝模式用了70年,放弃中华民国模式不过37年,放弃苏联模式更不过29年。何以实行民主就要等一百年?为什么SORMAN先生不对仅仅五十年就崩溃的苏东集团辩护说“长期而言”?而且SORANM先生还忽视了印度越来越恶化的现实:穷困人口越来越多,腐败越来越严重。这种发展前景恐怕再长远也无济于事。除了笼统的定性,SORMAN先生也有具体的经济比较。他认为印度的经济体是建立在本地的市场,比起中国较不依赖于全球需求。如果美国消费者减少他们的消费,中国的成长就会受到威胁,印度则不会。这一段话,显然和学者应该拥有的理性和客观相差甚远。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好好的利用全球市场就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印度一向出口无力,因为缺乏资金、技术、高素质的工人和最起码的基础设施。这却成为印度不依赖国际市场的优点。而且除了中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等许多国家都依靠国际贸易。就拿法国的邻国德国来说,仅八千万人的国家,却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依靠国际贸易。其受到的影响比中国严重多的多。何以德国就成不了反面教材?
  
  不过,做为学者,SORMAN先生的一个观点还是令我十分的赞同。他这样解释印度何以落后中国:不论政治体制的性质为何,自由市场才是经济成长的关键,印度的领导者花了四十上年才领悟到这一点。比中国人晚了一点。我一向认为,苏东集团失败在没有高市场经济,就在西方全力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来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的时候,苏东集团却走向封闭。只有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而且如果和东欧、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模式远超过资本主义(或民主)加市场经济,印度也是一例。只不过发人深思的是,何人中国领导人可以比印度早十几年看到这一点?不是越民主越开放,越有益于科学决策吗?显然现实又嘲笑了理论一次。当然,为和印度相比,SORMAN仍然老调常谈拿中国三年灾荒说事。并说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是他可能忘了欧洲文明另一个重要国家英国,在把爱尔兰占为已有后,尽管英国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但当爱尔兰发生饥荒时,不仅自己不救助,反而用武力强烈反对其他国家的救助。不仅如此,还继续在饥荒严重的时期强迫爱尔兰出口粮食。至于西方阵营的老大哥美国,实行黑奴制超过一百年,随后又实行种族隔离超过一百年。我们是不是要问:何以民主制度不能避免长达百年的黑奴制和种族隔离?SORMAN先生这种双重标准的对比能说明什么呢?
  
  其实,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教训证明了,一种制度适合一个国家,未必适合另一个国家。任何制度都有其长处和不足。而检验一切的仍然是三十年前中共启动改革开放时所倡导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历史行进到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知识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很有必要再次高扬这面理性的大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