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电磁战大本营:某新型雷达潜在弱点被曝
(2008-10-26 18:41:13)
下一个
中国海军电磁战大本营:某新型雷达潜在弱点被曝
北方某地,高粱火红,玉米金黄,在深秋茂密的“青纱帐”中,隐藏着更加神秘的“电磁青纱帐”。
记者在位于这里的海军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了解到:高墙内,构设出神秘的电磁空间,可以模拟数百种雷达信号;大屏幕上,随机显示复杂电磁环境下机群突袭、导弹攻击、战舰编队等多种战场态势;各型电子设备平台如同军舰战位,雷达操作手不出海就能感知复杂电磁环境……
搏杀无形空间,决胜未来战场。近年来,该中心在国内仿真界创造了10多项第一,获得1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开创了新型电子装备试验、训练、演练一体化新模式,突破了部队难以构设复杂电磁环境的训练难题,成为我人民海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未来海战实验室”。
贴近未来战场追寻奇思妙想
仿真系统,是海军新一代电子对抗装备研制的摇篮,要能够承担雷达侦察、干扰等多种功能的试验。
按照国内外“一个实验室满足一种功能”的通用做法,满足多种功能的实验,要建多个实验室。这样,不但经费不足,也不利于全武器系统试验。举个例子:试验导弹在超视距攻击时捕捉目标的精度,首先需要探测预警装备提供目标信息,这又离不开数据传输设备。但是,数据传输又往往要经过舰艇平台、陆岸基站,哪个环节出现“梗阻”,导弹都打不准。
未来战场是怎样的环境,装备试验就要构设出怎样的环境。海军某仿真试验中心突破传统思维,提出一个新想法:将几个实验室合并成一个。
想法一经提出,业界一片哗然:这太离奇了!众所周知,雷达不同功能的仿真试验对实验室的形状要求各异:有的需要方形,有的需要圆形,这样的房子怎么盖?
现任仿真试验中心主任董印权,当时是总体室主任。为满足不同型号武器试验一体化要求,他带领课题组将多个项目同步论证、同步建设。最终,对结构设计进行大胆改造,采用了一种非圆非方的奇异结构,并选用特制材料,解决了多功能试验对电磁屏蔽的不同需求。
这座外形奇特、内部玄奥的实验室,被称做国际上第一个“异类复合型微波暗室”。斗室之中,却是电磁波自由飞翔的无垠空间。它能模拟出舰船、飞机、导弹、海浪、杂波等几百种无踪无形、真假难辨的信号,使各型电子装备试验越来越接近未来战场的真实电磁环境。
目光前瞻打造电磁“变形金刚”
某仿真系统建设,需要将多个分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条“信息高速路”。当时,国内主流技术是采用集中式控制和高速并行接口方式,传输距离不超过7米。然而,中心分系统之间最远达数百米。况且,这一技术专业管理要求苛刻,通用性差,软件升级难。
要建就建最先进的。课题组瞄上了刚刚出现的“分布式网络技术”。当时,网络技术远没有今天这样先进和普及。课题组的想法一提出,怀疑、担心、否定等各种意见就炸开了锅。
争议,没有挡住探索的脚步。课题组决心剥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核”,将计算机网络涉及的知识分成条块,责任到人,同步学习。仅仅3个月,就掌握了关键技术。仿真系统各个分系统集成联网成功,军内第一个具有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仿真试验指挥控制系统诞生了。
依靠新技术,中心科研人员不断为现代化仿真试验打造“十八般兵器”。
这是一次“红”“蓝”双方拉锯式电磁对抗试验。“红”方雷达屏幕上目标交替闪烁。“‘敌’实施干扰,干扰样式为多批假目标!”雷达操作手采取一连串动作抗干扰,假目标消失。此时,屏幕轻轻一抖,又是一片“雪花”。雷达操作手再次采取抗干扰措施。多个回合下来,雷达操作手已能应对10余种干扰方式……
在雷达对抗试验中,仿真试验中心研发成功的新型模拟器大显身手。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一个平台模拟多种实装雷达。它会“七十二变”,“摇身一变”就成为另外一种雷达。它既可以充当“蓝”方检验“红”方的抗干扰能力;也可以扮演“红”方对“敌”实施干扰。这种电磁“变形金刚”,满足了多种体制雷达的干扰试验与训练急需。
严格试验让新装备接受“大考”
某新型雷达装备再有一个月就要在对抗试验中接受“大考”。节骨眼上,仿真试验中心提出用“变应力试验方法”组织试验:即加入更多变化的电磁信号,考核装备对复杂电磁信号的适应能力。
“有些信号样式在未来战场可能真实遇到,应该提前熟悉。宁可让新装备输在试验场,但决不能输在战场!”他们的这种态度,不是和研制单位过不去,而是对未来战场负责。
如同人的承受能力存在极限一样,任何一型雷达,对信号种类、信号密度都有一定适应范围,超过极限,雷达就可能“休克”。因此,仿真试验中心的提议,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反对。一位装备研制人员说:“你们简直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中心课题组反复与各方沟通:“我们不能光看装备具有哪些战技性能,还要看它在什么条件下不具备这些性能,遭遇战场复杂环境才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有决心,还要有办法。以前受条件限制,雷达对抗装备试验考核,设置的电磁信号体制单一、密度小、频段变化不大,装备远没有受到极限条件的考核。仿真试验系统的强大功能,大大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可以模拟出许多“边界条件”,考核装备在极限状态下的战术技术性能。
试验如期进行。信号组合升级为原来的数倍,强弱交替、纵横交错、疏密交织的电磁信号,使该型装备性能受到全面考核,潜在弱点一一显露。
令人吃惊的试验数据,让大家对装备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性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为装备优化、试验方法改进和部队训练提供了宝贵经验。
“电磁蓝军大本营”扬名万里海疆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曾是我军克敌制胜的经验结晶;如今,在实验室里“预习”未来战争,正在成为一种训练新理念。
海军某仿真试验中心在承担电子装备试验主要职能的同时,综合利用试验资源,建设复杂电磁环境模拟训练中心,大大拓展了训练职能。如今,仿真试验中心既是新型电子装备试验场,又是操作新装备的训练场、探讨信息战新战法的演练场。迄今,已有驱逐舰部队、潜艇部队、岸舰导弹部队的多批雷达操作手来到这里训练,使这里成为扬名万里海疆的“电磁蓝军大本营”。
扮演“电磁蓝军”,远不像演戏那样简单。仿真试验中心科技干部虽是精于装备试验的技术专家,对战术和训练却是门外汉。于是,他们四处拜师求教,出海学习。五室代理主任石伟峰领衔攻关,历时4个月,终于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将舰艇反导作战、训练流程全部“引入”虚拟空间。
那次,第一批部队官兵走入仿真试验中心,无不大吃一惊:大量复杂信号突然生成,数据如瀑布流泻,噪声似暴风骤雨。一时间,雷达死机,装备报警,操作手误操作……官兵顿时手忙脚乱。
这次体验,官兵真正见识了什么才是“复杂电磁环境”。逼真的实战环境,也让官兵在训练中有了许多“新发现”:单舰反导,决定胜负的反应时间只有短短几十秒。官兵在逼真复杂电磁环境中反复摸索,缩短指挥程序,精简作战口令,使战位长破天荒有了“临机处置权”。以往,雷达操作手习惯根据背熟的参数判别“威胁信号”,一番磨砺,他们幡然醒悟:单靠背记参数不行,要练就看透电磁迷雾的“火眼金睛”。
一位指挥员率舰与“电磁蓝军”过招,几次受挫。离开前,他一定要来仿真试验中心看看,见识一下“挫败”他们的究竟是何等人物。
参观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在这样的战场实验室预习之后,上了战场我们会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