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二炮专家攻关8年 为中国导弹装上“黑匣子”

(2008-07-08 08:56:48) 下一个



二炮专家攻关8年 为中国导弹装上“黑匣子”



二炮某发射阵地[资料图片]



二炮各型导弹[资料图片]



从研究生毕业,到连获科技大奖,再到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炮兵某研究所邓云跃只花了不到8年时间,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超人”。

“闲人”不再郁闷

2000年初,邓云跃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回忆起刚到所里的那段日子,他的描述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闲人。”

办公室里除了他这个新人外,其他人全有项目在身,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只有他,因为无事可做,整天枯燥且无聊地坐在办公室里,很是郁闷。

一次,一位同事正在某课题研究中需要完成一个数字模型。邓云跃实在是闲得发慌,就自告奋勇地提出帮助建模。模型倒是很快做成了,但因为对课题的背景需求了解不深,结果上机一验证,完全不合要求。同事虽然没说什么,可邓云跃却无地自容了。

在二炮工程学院读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都是最好的。可现在就连这么件小事自己都没做好,领导和同事会怎么看自己?以后,自己还能有机会独当一面地搞研究吗?

这么一想,他更加郁闷了,而这种情绪也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

一天,室里一位老同志放下手中的研究,专门与他谈了一次话:“学校里学的专业课与实际的科研之间,毕竟还存在着一段距离。要想尽快进入角色,不仅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更得抛掉那种自视甚高的书生气,到科研一线去重新做一回学生。”

从那以后,手头没有任何科研项目的“闲人”邓云跃俨然成了室里的大忙人,每天都尽己所能地参与其他同事的课题研究,即使有时根本帮不上忙,他也呆在一边仔细看,认真听。只要有机会,他都争着去往一线部队和生产部门做调研,从中捕捉武器装备在部队贮存、训练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切合部队需要的研究课题。

而忙起来的邓云跃,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落寞和郁闷了。

为导弹装上“黑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云跃终于承担了首个科研课题,为某型导弹做质量评估。

这一课题涉及面广,必须对评估对象和工程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必须有充分的专业准备,而最大的难点就在可靠性数学建模上。但此时的邓云跃早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课题正式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收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和原始数据。

一年后,该课题成果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并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次获奖当然令人激动,不过,他并没有时间细细体味成功的滋味,因为几乎就在该课题接近尾声时,他又接到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为某新型导弹装上一个可以保存和回收各种飞行数据的装置,这相当于飞机上的“黑匣子”。

这是一个此前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项目,加上时间紧迫,邓云跃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他晚上做梦都被“黑匣子”纠缠着,常常因突然冒出某个念头,赶紧爬起来写在纸上。白天,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生产车间、测试厂房,了解装备性能,参与各种状态试验,并精确地编写出了测试项目和使用流程。

飞行测量记录系统的技术方案和设计方案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审定。随后,系统样机又相继通过了地面弹射、环境和电磁兼容等一系列考核。

在令人兴奋而又忐忑的气氛中,他终于迎来了实弹发射。

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后,导弹直冲云霄。隐蔽部里,邓云跃屏住呼吸,目送导弹划出一条长长的曲线,消失在天际。

数分钟后,末区传来消息:导弹发射成功!导弹上的“黑匣子”也顺利回收!各种飞行数据和性能参数,无一遗漏。

邓云跃大叫一声,与同伴们击掌欢庆。2003年底,该项目由于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而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超人”的诞生

车灯打出两道刺眼的光柱,划破北国隆冬深长的夜幕。

颠簸的车厢里,邓云跃抓紧时间打盹,为即将进行的试验养精蓄锐。

这是一辆外表极为普通的吉普车,只有当进入车厢,见识了那些复杂、先进的仪器后,你才能感觉出它的不同凡响。这是邓云跃与同伴们刚研制出来的新一代化学检测车。其作用就是迅速分析出被化武攻击后的污染种类、强度等级,并将分析结果和防护清理要点传递到指挥部门和基层部队。

不过,为了保证检测车能在任何严酷的环境下正常稳定地发挥作用,可靠性试验显得至关重要。

寒区试验的首要条件必须至少是零下50度。只要天气预报说第二天凌晨的某个时段气温达到零下50度,他们就得在那个时段赶到试验场。每完成一个试验单元,通常需要2个多小时,他坚持了下来。

寒区试罢是热带。那年盛夏,在南方的一所高温试验室里,邓云跃体验了连续8个小时蒸桑拿的滋味:在平均47度的高温环境里不间断地完成各种复杂的试验操作,他也坚持了下来。

然而,“苦难”历程并没有结束。因为,挑战人的生理极限的7500公里机动性能可靠性试验,还在等着他去完成,而其中有1/3为“搓板路”。按照要求,车在进入这种地段时,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速和颠簸的强度,以考核各种仪器能否满足剧烈震动的环境要求。

一个月下来,邓云跃愣是独自坚持把7500公里跑完,还精确地记录下了所有试验数据。一个同伴说:小邓你行啊,都成超人了。但他不知道,“超人”事后在床上躺了3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检测车在经历了所有的考验后,以全票获得了当年的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虽不能亲手送导弹上天,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护卫长剑,确保无失,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是充满乐趣的!”邓云跃如是说。

来源:科技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