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太仓路155号

(2008-04-06 19:33:21) 下一个

太仓路155号

“新天地壹号”项目改造前原地址为太仓路155号。该楼原属居仁里,建于二十世纪初期,设计师为L.S.ZIA,是一幢共有四层主楼的混合结构建筑物。在二十世纪中期,太仓路是文房四宝店铺的集中地。

这座规模较大的建筑易主频繁,它最早的主人已无从稽考。二零零一年,新天地壹号经过修复,已恢复了往日的光辉,现为新天地发展商香港瑞安集团之会所。

在整个新天地广场中,“新天地一号会所”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幢建筑。这幢四层的建筑并不属于石库门房子,它的外形上属于“弄堂公馆”式建筑,目前在上海的老式住宅中已经相当罕见。抗日时期,它一度成为因被轰炸而失去原校的新新小学校址;解放前,这幢大宅成为经营宣纸毛笔生意的商人毛伯庸的私宅,毛将大宅的北面改成铺面,南面的主楼则保留为住宅,成为前铺后居的格式。解放后,大宅归入政府机关作办公室之用,逐渐演变为员工的集体住所。居住人口慢慢密集起来,当初动迁时搬出去有四十多户人家。



跟新天地其它的老房子一样,新天地一号在改造过程中,整个外墙没有拆,但房屋由于使用年代很长,防潮层已经破坏,以致楼面的木隔栅全部腐烂。要解决渗水和防潮层的问题,需要每隔一段距离,先把两楼抬起来,底下全部做空,做回钢筋混凝土的防水层。这样就能达到不拆墙,但防水性能提高,并满足五十年性能使用要求的效果。同样,由于时间长久的原因,屋瓦的保湿、隔热性能已经很差,根本无法满足现在的功能需求。所以在翻建过程中,屋顶的外层仍采用经过防水处理的传统瓦片材料,而把现代的保温材料重新铺设在瓦片之下。

改建后的会所在外貌上尽量保持并恢复原有的痕迹。例如地面铺着的罕见圆形纸皮石,通往各层的木楼梯及栏杆,以及中间让光线和空气流动的天井部分,都是未作改变的保留下来。原本有独立的花园、独立的车库和独立的里弄进出,但如果把它们完全恢复,会对目前的商业价值产生影响,所以进行了功能组合和环境的布置。
表面是二、三十年代石库门的建筑,内里却需要最现代的机能系统。石库门旧房是没有地下排污管、煤气管等基础设施的,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要加入各种设施,还必须加固原有的地基。因此,在会所底层挖地数米,最深处达到九米,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新天地一号”会所在原有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天井是露天的,考虑到空调系统的设置,加筑了玻璃顶棚,既增添了美观性,更好地使房屋融合为一体;又保留了原有的天然采光效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