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68年民主党败选的历史教训:弃希拉里取奥巴马相当可惜! zt

(2008-09-30 18:21:23) 下一个
转帖:弃希拉里取奥巴马相当可惜!


奥巴马和希拉里的这场民主党提名争夺战俨如一场拳击赛。四个多月以来,奥巴马
一共有五次机会把希拉里踢出局:一月在新罕布什州,二月的“超级星期二”,三月的德州及俄亥俄州,四月的宾州和几天前的北卡罗莱纳州及印度安纳州。但可惜奥巴马并未在任何一个回合中取得过压倒性的胜利,这使已无胜算的希拉里得以继续“纠缠”下
去。

希拉里现时落后奥巴马156张代表票,这比宾州初选前的139张还要多,意味着这一
轮选战中奥巴马不但挽回了上月宾州初选的失地,还进一步拉开了与希拉里的距离。在余下的地方选战和还未表态的“超级代表”中还有约500张代表票可供争夺。换而言之,奥巴马只要再拿到185张代表票就大功告成,这应该不成问题,但他不可能在6月3日地方初选结束前做到;至于希拉里,除非出现奇迹(例如出现大量“超级代表”突然表态支持她),否则她肯定败选。

.......................................................................

1968年民主党败选的历史教训

  1963年民主党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遇刺身亡后,副总统约翰逊(
Lyndon Johnson)继任总统一职,当时民主党拥有压倒性的声势。约翰逊后来因发动越
战在党内遭到了一大批反战左翼自由派的杯葛,1968年虽意图角逐连任但却无望取得党内提名,加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遂出人意料地宣布放弃角逐。但他仍暗地里支持与党内元老有默契的副总统汉弗莱争取民主党的提名资格。


  民主党当时分裂成四派势力:
(1)汉弗莱,
(2)得到天主教徒和少数族裔支持的罗伯特·肯尼迪.
(3)得到学生和知识分子支持、坚决反战的麦卡锡(Eugene McCarthy),
(4)得到劳工阶层的白人支持、主张种族隔离的华莱士(George Wallace)。

  四人代表的政治势力间存在极大分歧,除了肯尼迪和麦卡锡外,其它派别间几乎没有可以妥协让步的余地。因此,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6月5日的遇刺身亡使胶着的局势一度出现转机。以政见论肯尼迪与麦卡锡的分歧较少,如果肯尼迪的支持者全数投入麦卡锡的阵营,被视为约翰逊代理人的汉弗莱将会被踢出局。

但由于肯麦两人在初选中曾像今天奥希两人般互相攻讦,大部分肯尼迪的支持者们宁愿推出新人麦高文(George McGovern),也不肯转投麦卡锡的阵营。民主党最后在芝加哥的全国大会上决定提名汉弗莱,数以千计的反战示威者在场外与防暴警察推撞冲突的场面被直播到全世界,成为了经典的新闻片段。

  由于汉弗莱未能与反战派及种族隔离派达成妥协,造成麦卡锡和华莱士先后另立门户参选总统。本来赢面更高的民主党“三家分晋”,使白宫之争成为四角混战,得益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三个原民主党候选人一共获得超过56%的选票,但“三家分晋”的结果是汉弗莱只拿到了42.7%,败于尼克松的43.4%。

  1968年汉弗莱败于尼克松一役一直是民主党之痛,但民主党内这种根深蒂固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

首先,反战派只有原则立场,没有“顾全大局”。到了今天仍然如是,民主党内的反
战派与其说立场坚定不如说教条得有点僵化,他们一直诟病曾支持过伊战的希拉里不能代表民主党,但却从不考虑在现实条件下,不顾后果的撤军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也不考虑这种立场是否能在选举中赢得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

现时,希拉里在伊战问题上仅仅是没有为之前的挺战立场道歉,事实上已经作出了很多迎合这批选民的不切实际的让步,但反战派的政治洁癖仍然令他们无法完全接纳希拉里。

1968年,正是这批选民要么投票给麦卡锡,要么坐在家中不投票,使民主党丢掉了白宫。如果民主党再次在大好形势下丢掉白宫,所有人都会同意这又是反战派的错,没有人会觉得希拉里需要负任何责任。

  其次,在相当多美国白人(尤其是劳工阶层)的心底里,由一个黑人当总统始终难以接受。纵观这么多年来当选的美国总统,几乎全都符合“WASPM”这些特点。W是指白人(White),AS是指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P是指新教徒(Protestant),M是指男人(Male)。

作为天主教徒的约翰·肯尼迪,他的宗教信仰当年便曾令不少选民却步,以致必须承诺他的政府决不听令于梵蒂冈。作为一个女性,希拉里的参选本身已对美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留意她在竞选活动中的衣着应该能发现,她从不穿裙子,这里隐含的政治含义相当明确:她不像普通女性般柔弱,会比男人更男人。这种潜藏于美国选民心底的政治文化,无论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德国的默克尔,甚至去年法国社会党候选人罗雅尔都不曾遇到过。

  作为一个黑人,加上在外交国防上屡屡失言,奥巴马形象上的“顽疾”不是任何小修小补的承诺可以改变,他能否打破美国总统必为“WASPM”的宿命是个很大的疑问。

1968年,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当年居然提倡种族隔离的华莱士还可以在总统选举中取得13.5%的选票,拿下五个南部州份。四十年过去了,俄州、宾州甚至印州初选的结果都毫不含糊地显示,劳工阶层的白人大多倾向于选希拉里,而不是奥巴马——尽管母亲是白人的奥巴马最多只能算半个黑人。

在希拉里和她的支持者的角度看来,支持一个女人去选总统已经是相当冒险的事,在种族问题仍然困扰美国的情况下推出一个黑人来选总统,更恐怕是过犹不及,很容易产生反效果。

  “里根民主党人”不会投票给黑人

  近三十年来,民主共和两党的白宫攻防战的主战场都是在所谓的边缘州份,而边缘州份的最主要群体便是这群被称为“里根民主党人”的劳工阶层的白人。对于麦凯恩,希拉里较奥巴马更有胜算,能说出来的“政治正确”的原因,是希拉里在国防外交上的经验远比奥巴马丰富;因为“政治不正确”而不能说出来的原因,则是奥巴马的肤色始终不为这批选民接受。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正是这群在边缘州份中立场最摇摆不定的选民的投票取向最终决定白宫谁属。
..........................................................................


  很多评论谈及民主党还未表态的二百多个“超级代表”进退维谷,原因正是他们不希望违背民意把提名送给希拉里,从而疏远了黑人选民(甚至背上种族歧视之名),但两次与白宫失之交臂的惨痛经历又使他们不想再输,背上缺乏主见、再三断送民主党重返白宫良机的骂名。

以现时奥巴马领先的优势看,有理由相信,这些“超级代表”无论多么不情愿,最终也会支持得票占优的奥巴马,毕竟他赢得的直选票、代表票和州都较希拉里多,符合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

这事实上也早已是民主党支持者之间的共识: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主党选民认为奥巴马必将取得民主党提名,认为希拉里还有机会的只有三成。


  只是奥希拉锯战导致的党内分裂,连月来的互相攻讦,已经过早耗尽了民主党本已不宽裕的竞选经费,更使两人的性格缺陷被无限放大,令两方阵营变得势不两立。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分裂必将对民主党今年问鼎白宫的机会造成巨大伤害。

奥巴马取得党内提名后,必定有相当数量的希拉里支持者宁肯投票给麦凯恩也不支持这位黑人候选人。

例如上月宾州初选时做的票站调查(Exit Poll)便显示,希拉里的支持者中便有四分之
一属此类型。一项对支持民主党的天主教徒的调查显示,只有六成人表示会在总统选举中投票给奥巴马,21%则明确表示除非希拉里代表民主党出战,否则他们将投票给麦凯
恩。
.....................................................................


  奥巴马立场不清晰

  奥巴马强调要给美国政治带来新气象,结束共和民主两党在一系列问题上为反对而反对的对立局面,实现跨党派共识(Bipartisan Consensus),这也是他对质疑他不能争夺边缘州份的回应。

事实上,他在参议院中的表现与此不符。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不久前曾指出,奥巴马没有参与68个两党议员在《对外情报监听议案(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上的跨党派协议。反而,奥巴马曾为取悦工会而批评过两党有共识的移民决议。

初选至今,奥巴马的表现倒是很接近民主党自由派的传统立场,使人怀疑他不过打着“包容”的牌子卖自由派的货。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认为奥巴马代表了自由派立场的民主党选民,他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的取态是否符合民主党的一贯立场也很令人担心。例如在医疗改革上,希拉里坚持要推动强制性的全民医保,但奥巴马却认为这不必要,其立场与麦凯恩更接近。在教育问题上,奥巴马表示倘若研究表明学券制是可行的话,他将不会反对。

最冲击民主党人信心的还有他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上的立场,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该协议要作出修改,但当加拿大大使向他的竞选团队查询时,却被告知这不过是为稳定左翼工会势力的权宜之计,当选后不会真的修改NAFTA。到了这一阶段,奥巴马仍在众多问题上如此飘忽,只能说明他对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

  弃希取奥相当可惜

  希拉里一再被攻击其经验不过是第一夫人任上的经验,不是真正的行政经验,但纵观克林顿时代大部分幕僚的回忆录,希拉里绝非一位一般意义上的第一夫人。

所有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近三十年间的四位美国总统中,即使是没有了南希的里根,没有了巴巴拉的老布什和没有了劳拉的小布什,都基本上不会影响他们在总统任上的表现,但没有了希拉里的克林顿的政府,将会是相当的不一样。


从外交国防到经济和社会议题,克林顿的政策几乎都有着希拉里的身影。

  的确,希拉里在1990年代中试图推出的医疗改革以失败告终,但这恰恰是她最重要的政治资产。正是一场深刻的失败使一个她这样的自由派政治人物成熟起来,从而认识到华府政治幕后的一套:要达致政策目标,有什么力量可以利用,各方势力又该如何摆平。

对这部影响着全世界的政治机器如何运作,希拉里的理解理所当然地比只当过一任
参议员除了大谈“改变”外具体政策全部欠奉的奥巴马要深刻得多。

奥巴马说要给华府政治带来新气象,但倘若取得提名,对阵的却是当了几十年参议员的老兵麦凯恩,今年的总统选举仍无可避免地将是一场“旧式政治”的对决。

此外,希拉里的名字本身就是个“国际品牌”。试问有多少政治人物可以以其名而不是其姓传世?希拉里这个“品牌”,对于改善被布什弄得一塌糊涂的美国形象,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产。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