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才女巨著

(2010-04-06 15:13:42) 下一个
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文革吗?  by 昭君

最近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反思文革的文章,两派观点分明,互不相让。“拥护文革”派认为文革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洗礼”;文革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最民主”的时期;他们还指出,文革时期,社会没有目前的贫富分化和腐败问题,而且国力并不像人们一般认定的那样薄弱,尤其是军事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等等; 反对派针锋相对,指出文革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次空前大倒退;毛泽东并非要通过文革来跳出历史轮回 (山哥), 而是利用人们的革命热情来清除异己,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反对派并指出,文革对中国社会秩序和道德的长期破坏性难以估量,因此,“文革不能翻案” (解滨); 也有作者退后一步,试图寻找“毛泽东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落基山人),并且提出包括“中国,还需要革命吗?”这样的的历史思考(枫苑梦客 )。
看了一些两方面的文章,深感文革这段历史的复杂,远非我辈“60后70前”所能真正完全了解的。不过,理解历史并不是非要亲身经历它,如果这样的话,那历史这门学科就注定只能研究“当代历史”了,呵呵。所以,尽管愚生也晚矣,对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缺乏亲身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是想就这个话题发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但希望不要用“无知”“自以为是”这样的字眼,因为本人写此文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通过一些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来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绝对没有把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的意思。
目前的讨论,大多围绕“文革是对是错”,以及“毛泽东为何发动文革”的主题上。这当然很正常,因为文革的确是由毛泽东首先发动的;尽管后来的发展也许超过了毛本人的意愿和运动的范围,但他对这场运动负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异议。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如果当时在位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另外一个“大救星”,文革是否还会发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就要搞清楚文革发生的个人原因和体制上的原因(没办法,职业病,总是希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问题的成因)。如果体制的因素也是主要诱因之一,那么把责任完全推到毛一个人身上,恐怕就多少有点“替罪羊”的意思了。
如许多作者已经阐述的那样,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始目的,的确是反对官僚主义,打倒当时的“当权派”。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治国理念的不同以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毛感觉自己的生前生后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曾经的“亲密战友“,“接班人”刘少奇和林彪,之所以后来在毛眼里成了万劫不复的“敌人”,都是因为他们威胁了老毛的绝对权威。加上毛对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的作为一直心惊胆战,生怕自己生后也受到如此“待遇”,因此不择手段,打击异己,扶持自己真正能够信得过的接班人。当然后来运动的扩大化,早已超过了老毛的预期,不过他似乎也乐得顺水推舟,乘机打击一切牛鬼蛇神,走资派,党内异己,以及知识分子。顺便说一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其实并非老毛文革打击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受难其实是反右的继续,究其原因,盖因为知识分子的特点,使得他们对老毛的动机和阴谋看得比其他阶层清楚,不像其他阶层那么容易被掌权者愚弄。他们因此成为老毛眼中无法容忍的“异己分子”,不惜“斩草除根”, “一网打尽
说到这里,疑问就来了:如果当时中国有正常的“接班人制度”,以及制衡当权派的机制,老毛即便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恐惧,也能像这样为所欲为么?答案应该是,不会! 因为那样的话,即便他有这个目的,恐怕也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借口和操作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文革发生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体制上的,虽然个人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中共历史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接班人制度和制衡机制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党天下”的理念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决定了中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制度和官僚制衡机制。而这一点,正说明了文革发生,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
“党天下”这个观点,最早是反右开始时,担任“光明日报”主编,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右派”的储安平提出来的(不过这个说法本身,最早却是由另一位大右派罗隆基在国民党时期提出来的 --只不过那时他针对的是国民党的“党天下”)。这位目前唯一仍然没有平反,而且“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大右派, 早在国民党时期,就是“观察”杂志的主编。这个杂志,用当时的民盟主席,引荐他到“光明”担任主编的章伯均的话来说:“是纯民营的,保持了超党派的立场,有一种在野论政的特色。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条件下,储安平能以批评政府为业,为言论界开辟出一条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说他是中国自由思想的代表,毫不过份”(注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知识分子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用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鲁迅还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没有这样的真正的知识阶级”。而储安平,正是这样一位超然于党派之外,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可惜,在反右和文革的急风暴雨之后,中国的“真正的知识阶级”的确是不复存在了。
而正是这位以“自由思想代表”为己任的报人,在1957年张开“天罗地网”的统战部整风座谈会上,发表了这样一席讲话:“解放后,知识分子都热烈地拥护党,接受党的领导。但是这几年来党群关系不好,而且成为政治生活中急需调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何在?据我看来,关键在‘党天下’这个思想问题上。我认为党领导国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有忘记了自己也还是国家的主人;政党取得政权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它的理想,推行它的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巩固已有的政权,党需要使自己经常保持强大,需要掌握国家籍贯中的某些枢纽,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份了点?。。。 这几年来,很多 党员的才能和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不相称。既没有做好工作,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排在各种岗位上。党这样做,是不是“莫非王土”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家天下的局面。我认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注2)
这席话,即便五十年后再看,也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因为它如此深刻地揭露出了中国共产党统治的问题所在。当然,如上所述,共产党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高于国”的政党。事实上,国民党才是第一个提出“党国”概念的政党(以往中国的统治者都是“家天下”,而非“党天下”,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共产党一方面标榜自己是“工农群众,无产阶级”的化身和代言人,一方面又把自己等同于“国家”,“人民”。这种极迷惑性和说服力的做法,却是国民党无法望其项背的。所以,尽管两党都将党的利益凌驾于“国”之上,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如果问题只是共产党的“党天下”理念,那倒也罢了, 因为在共产党统治的其他国家,也出现过“党天下”的问题。但是,相比其他共产党曾经或者正在执政的国家,中国极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绝对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共产党统治。这个历史文化背景,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该制度下“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 以及人民长期服从于统治阶级,缺乏独立精神的特有文化“传承”。党天下的治国理念,加上在长期愚民统治下形成的“顺民”文化,以及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家天下体系盘根错节地搅在一起,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有别于其他任何共产党统治之处。
不错,毛泽东是一个极其喜欢个人崇拜的人,但这并不是他独有的特点。而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统治者的“通病”。因为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注定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结构。远有明朝的朱元章,李自成,近有民国的大小军阀头子,无一不是怀着“君临天下”的终极理想进行各自的“革命”的(也许孙中山是一个例外,他是第一个提出“三民主义”的领袖,但可惜死得太早)。毛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他领导中共解放人民于水火,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成就;但他的君王情结,注定了他不可能超越以往所有的统治者。而他的共产主义的外壳,又给他的君王情结增加了这些过去的统治者没有的迷惑性和“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赶走国民党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其他什么人,只要共产党的“党天下”理念不变,只要共产党的领袖不能超越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熏陶”和“定式”,文革这样的浩劫,在中国恐怕注定是在所难逃的。
我认为,从体制的角度反思文革,可能比从个人的角度探讨文革的成因,意义更大一些。因为,只有意识到制度和文化上的成因,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当然,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在最近三十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正在向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但在一个没有经历过民主政治启蒙和文化启蒙运动,因而没有“人人生而平等”这个民主社会的基本理念的国家,如何真正实现这样的改变,是一个非常的难题。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人写了许多文章,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也许是因为这阵在看“人间正道是沧桑”, 总忍不住想:如果当初是国民党胜利了,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有大跃进,反右,和文革这样的“ 群众运动”;但恐怕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的一些成就,更大的可能性是成为印度,拉丁美洲国家那样的依附强国的第三世界国家; 因为很难想象美国会像苏联扶持新中国那样,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国提供包括核武技术在内的资助和支持(虽然苏联人中途撤了,但基础已经打在那里了,剩下的就是由钱学森张爱萍邓家先etc 领导的专家团队完成)。当然这里不是贬低印度的发展模式,事实上,我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比较中印两国在国力和发展潜力上的不同(见下面链接),但长期殖民的印度,其国民性和制度上对大国的依附应该是一个和中国不同的地方。老毛虽然在中国造成了不少灾难和破坏,但他对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地位的确立还是贡献巨大的。而老邓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二十年里,只顾埋头搞经济,在军事建设上几乎断层,也造成了今天中国区域外交上的许多被动局面。从这个角度讲,毛和邓的功和过,其实也都应该辨证地看待吧。全面肯定当然不对,但全面否定,似乎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注1, 注2 : 均摘自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 “两片落叶,偶然吹到一起 --父亲和储安平的交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