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里有个角落 在等着你的出现
正文

: :[古典与唯美] 绘画精品展: :

(2008-11-07 12:29:47) 下一个
                  by 表里如意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 
by 表里如意

Il Divo - Isabel

2008年3月7日至6月8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和墨西哥西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将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这次来华首展的100幅绘画精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等众多充分代表那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作品。展览将按历史时期与作品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四个板块:1.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2.浪漫风情与怀古 3.光与色的交响 4.劳动的赞歌。

这是100幅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中的藏品等量级的绘画精品,它们的创作者是欧洲19世纪一系列声望与作品同样响亮的艺术家:莱顿、罗塞蒂、透纳、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提索特、蒙克、佐恩……。这也是100幅很少为人所知的绘画精品,因为它们在其艺术价值还不为大众所赏识的年代就被各位独具慧眼的私人收藏家收藏,并在90年代辗转成为墨西哥/西班牙出色企业家安东尼奥·佩雷斯·西蒙先生 (Juan Antonio Pérez Simón)的所有,包括这100幅在内的所有藏品也成就了西蒙先生作为全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的地位。

西蒙先生创立的西蒙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墨西哥一家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它设立的初衷是为墨西哥社区提供服务,帮助一些没有资格的家庭或个人申请银行贷款。另外,基金会也支持一些有助于墨西哥发展的项目。同时,由于西蒙先生对欧洲文化的仰慕、对艺术品收藏的浓厚兴趣及其雄厚的经济后盾,使西蒙基金会成为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这些藏品表现了西方式的艺术和审美,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成果。对美的不断追求是西蒙先生在全世界范围搜寻艺术品的原动力,而将他伟大的发现与收藏与众人分享则是基金会最高哪勘辍?br>
西蒙基金会的艺术收藏种类丰富,上至欧洲中世纪的圣像画,近到20世纪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包括欧洲艺术史上众多令人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名家名作,其中尤以欧洲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塑收藏最为丰富和精彩。辗转数载,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精品终于从西蒙家族的墙壁上走出,在包括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的国立美术馆、德国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法国巴黎的裘德·波姆国立美术馆、美国费城艺术馆以及威尼斯的葛拉西宫等世界各地享誉盛名的艺术馆及博物馆展出,但对于中国乃至亚洲观众来说,西蒙基金会以及它的珍贵藏品都还相对陌生。

此次展览首站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展期3个月,这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继“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和“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重量级的世界艺术精品展。此外,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批难得一见的绘画精品,展览采用了四地联展的形式,这也符合展览主办方及西蒙先生本人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更多的公众提供欣赏西方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的初衷。相信随着这些珍贵的艺术精品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人们将与它们的收藏者一道在古典与唯美的氛围中共同分享其隽永的艺术魅力。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理论家):“这是一个很有文化品位、很有艺术水平、有独特文化视野的展览,展品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将会受到画界和观众的欢迎,值得举办。”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于收藏家西蒙先生唯美的收藏倾向,此次精选的这批作品有俗的精致的特点,将丰富中国学院派主流意识以外的视觉,给广大民众以赏心悦目的呈现。”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展览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女性肖像,它从一个角度展示出西方人对于审美的理解,即不仅是对于当时存在的美的记录,而且也是对当时没有的美的向往。因此可以说这次展览是一个关于19世纪的欧洲人如何营造美的理想的展示。展览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对中国学院派艺术发展状况的反思。因为19世纪是欧洲学院艺术集大成的时期,但中国的学院派究竟要向西方学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切实了解西方学院派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国的、当下的需要来重看西方学院艺术,这是这次展览在除了能提供大量供人欣赏的作品之外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意义。
李建群(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19世纪古典艺术的繁荣可以比喻为西方传统艺术最壮丽的夕阳,也可以说是一场古典艺术最后的盛宴。说它是盛宴,因为这一时期的大量艺术杰作将古典艺术理想以接近于考古一般真实的模仿古希腊的、最壮丽和华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说它是最后的,因为在它的绚烂和壮丽下面却蕴藏着古典艺术盛极而衰的无奈。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留给后人的是一场及其奢华的视觉享受。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展览介绍了学院派在西方艺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19世纪艺术的全面回顾。”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

朱利安·杜普荷《第二次收获》

弗雷德里克·莱顿《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弗雷德里克·莱顿《安提戈涅》

雅克·约瑟夫·提索特《春》

弗雷德里克·莱顿《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农妇》

约翰·威廉·格威德《古典美》

亨利·吕西安·杜塞《后宫之美》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

霍金·索罗拉·巴斯蒂达《牛群·午后斜阳》

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神学院的围墙》

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无言的歌》

朱尔·布雷东《拾麦穗的女人》

爱德华·蒙克《仲夏之夜》

埃德温·朗《瓦实提》

安德烈·佐恩《在沃纳划的船上》

克劳德·莫奈《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