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是一部悲剧性的三幕歌剧,剧本由捷克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杰罗斯拉夫•克伐比尔所作。这部歌剧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包含四个基本的音乐主题,其中水仙女的音乐主题是悲剧性的爱情主题,贯穿于歌剧的始终。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第一幕水仙女所唱的咏叹调《月亮颂》,表现了水仙女对爱情的渴望,是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歌曲,已经成为音乐会上必不可少的曲目之一。 第一幕中,水仙女在人间与心爱的王子失之交臂,无限眷恋地返回水中。在静静的月夜,水仙女独自唱起这首《月亮颂》。德沃夏克在这首咏叹调中,并没有刻意表达悲哀的情绪,而是描写了一种深切绵远的感怀。正是这样一种值得回味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 【《水仙女》故事梗概】 水仙女鲁沙卡(Rusalka)爱上了常到湖边散步的王子,她想过常人的生活,于是请求法力无边的女巫杰齐巴巴的帮助。女巫答应帮她,但同时告诉她,她为此要付出残酷的代价:她要失去说话的能力;如果王子对她不忠,她得重新变成水仙女,并永远受到女伴们的诅咒和抛弃,除非有尘世的人为她付出生命。鲁沙卡同意了这些苛刻的条件。 鲁沙卡和王子相爱后,由于语言的障碍,王子移情别恋,爱上了邻国的公主,这令鲁沙卡痛苦万分。 不久王子又被那位公主抛弃。王子由此幡然悔悟,决意赎罪。他四处寻找鲁沙卡。最后,王子与鲁沙卡见面后因与她亲吻,以永恒的死亡与鲁沙卡一起沉没到了湖底。 歌词: 星夜的天空上银色月光,你的光芒照耀远方, 你尽情地漫游全世界,注视这人们地窗户!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吧! 告诉我,我爱人在哪里?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 告诉我,我爱人在哪里? 银色的月亮请你告诉他, 我要用双臂拥抱他, 告诉他,在梦中想念我, 哪管它只有一刹那, 在远方的月亮啊,请你照耀他, 告诉他我在这里等待他。 假如我爱人梦见我, 愿把他从梦中唤醒, 月亮啊!留下吧,留下吧, 月亮啊,留下吧! 《晴朗的一天》by Renée Fleming 《晴朗的一天》是歌剧《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唱段,世界名曲之一,常被女高音独唱家选为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该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成剧本。1904年在米兰首演,据说此后曾被世界各大剧团上演过几千场,单在中国大陆就先后演过几百场,是经典歌剧的保留剧目。 《蝴蝶夫人》描写日本艺妓巧巧桑姑娘的爱情悲剧故事。巧巧桑纯洁真诚而又天真活泼,姑娘时被称为“小蝴蝶”,婚后便有了“蝴蝶夫人”的美称。她在日本人五郎的介绍下结识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不久便互相产生爱情。巧巧桑为了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与他结了婚。婚后平克尔顿便要回国,此时巧巧桑已有了身孕,平克尔顿安慰她说,当玫瑰花开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到她身边的。可是,平克尔顿一去就是三年,音讯杳然。巧巧桑的女仆铃木劝主人丢掉他回来的幻想,说,从来未曾听说过有外国丈夫回来的。但忠诚于爱情的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苦苦等待着。平克尔顿却背弃了临走的诺言,回国后又另娶新爱。后又携新爱到日本来,表示与巧巧桑断绝夫妻关系,并要回他与巧巧桑生的儿子。巧巧桑想不到长期的忠诚等待换来却是这么残酷的结果,悲痛至极,遂将儿子交给平克尔顿后,吻剑自杀身亡。 《晴朗的一天》是该剧第二幕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描写在她幻想中平克尔顿回来时的那种情景。她站在海滨的山坡上,遥望着丈夫的军舰飘着轻烟,驶进了港湾。丈夫下舰后急忙地向她奔来,呼喊着地的小名,要她快些投入他的怀抱。这时的她,心在跳跃,情在燃烧,几年来所受的痛苦都全部忘掉了。歌曲开头节奏舒缓,旋律甜美,抒写了蝴蝶夫人幸福的心情。中段之后,节奏逐渐趋向紧凑,结尾出现了旋律的高潮,生动地描绘了她此时情绪的热烈兴奋。 当那晴朗的一天, 在那遥远的海面, 我们看见了一缕黑烟, 有一只军舰出现。 那白色的军舰稳稳地驶进港湾。 轰隆一声礼炮, 看吧,他已来到! 我不愿跑去相见, 一个人站在山坡这边, 长久地向海港张望, 期待着和他幸福地会面。 他急急忙忙奔跑, 越走越近,奔向这边。 “我亲爱的小蝴蝶,你在哪里?” 我一句话也不讲,悄悄躲在一旁。 我的心儿狂跳, 满腔的热情向火焰在燃烧。 他快活地不停地喊叫: “我最亲爱的小蝴蝶,快快来到我的怀抱!” 这声音还像以前一样美好, 一切的痛苦都会忘掉。 相信我吧,铃木,他一定会来到! 饮酒歌 (威尔第-茶花女) by Pavarotti 中文歌词: 男: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 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 这样欢乐的时刻虽然美好, 但诚挚的爱情更宝贵。 当前的幸福莫错过,大家为爱情干杯。 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 请看那香槟酒在酒杯中翻腾,像人们心中的爱情。 合:啊,让我们为爱情干一杯再干一杯。 女:在他的歌声里充满了真情,它使我深深地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我为快乐生活。 好花若凋谢不再开,青春逝去不再来。 libiamo,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在歌剧《茶花女》中,作曲家以一首前奏曲来代替序曲。这段音乐不长,第一个主题是近于静态的旋律,仿佛是在叙述薇奥列塔的悲惨生活一般,同时又刻画出了她那温柔妩媚的形象;而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在高音区奏出的悦耳的音响,又使这段音乐显得特别温暖而诚挚感人。乐曲的第二个主题的调性与和声都很清晰,旋律的进行也显得十分宽广,它是女主角薇奥列塔纯真爱情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