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里有个角落 在等着你的出现
正文

: :郑板桥国画竹子: :

(2008-07-16 16:00:04) 下一个





郑板桥国画竹子
 
 
 
   
郑板桥(1693--1765)
    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3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
少时读书于江苏仪征,20岁学填词,26岁设塾教学,业余时间研究诗文书画。他生活十分清苦。
开始以卖画为生。他中秀才后,到1732年(雍正1O年)40岁才中举人,到1736年(乾隆元年)44岁考取进土。
先后当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12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目睹当时社会许多黑暗,
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绅的排斥,终在1753年(乾隆18年)去职。
    郑板桥一生艺术成就很高,他的诗多关心民间疾苦。书法“板桥体”
(他自称6分半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他的绘画,
常以兰竹石松菊梅为题材,尤工兰竹,擅长水墨,极少设色。
他的治印艺术虽不及书画艺术影响大,却是他书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特定形式,
他在一幅画卷中常用印5-6方,最多则11-12方。
    郑板桥的诗书画印,一般赞之为四绝。他的书画一向为人民所喜爱。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
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
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
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
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
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
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
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
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
“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
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
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
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
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
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
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
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
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
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
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
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
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 By 海吉它07-16-2008I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