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里有个角落 在等着你的出现
正文

: :流失的国宝: :

(2008-06-20 20:18:00) 下一个

                                             By蒙娜娜丽莎




1998年2月,笔者因筹办"耀州窑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工作了一个星期,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及与日本同行的交流,对该馆的收藏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于本州的关西地区,是日本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与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邻,东边则紧靠日本另一个著名都市--奈良市,这两个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大阪古称"浪速"、"难波"。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至九州向东航行巡视,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滚,遂将此地称为"浪速"。大阪之名是因为附近多山,上町台一带坡地面积广大且坡面平缓,始称为"大坂",明治初改称大阪。这座城市濒临濑户内海,市内河道纵横,自古以来凭借河海交汇之优势,与国内及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进行频繁的交往,位于大阪的港口"难波津"就是与海外进行交流的重点地区。

被称为"水之都"的大阪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弥生时代的遗迹多处。历史上曾有几代天皇在此建都,位于市内的难波宫遗址即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的古皇宫。市内的名胜古迹还有平安时代的大会佛寺,江户时代的丹珠庵,明治时代造币局的泉布观等。位于东区的大阪城是16世纪末的的霸主丰臣秀吉所建,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包括13处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其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内部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像、使用过的武器及绘画等。此建筑后遭遇火灾被毁,现在的大阪城为1931年民间集资重建,唯有城内的樱花门因全用巨石砌成而免遭火焚,成为目前仅存的遗迹。大阪的名胜古迹还有日本最早的官寺-四天王寺,于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所建,也是几经烧毁后重建。住吉大社则是全日本住吉神社的总本宫,是为祭祀航海安全的保护神于公元三世纪时创建,该大社的四栋本殿已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夹在堂岛川和土佐堀川之间两条河流之间的中之岛位于大阪市北区,从江户时代就是经济、金融中心,聚集在这里的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和中央公会堂等西洋建筑都是著名的观光名胜。以专门收藏东洋陶瓷而闻名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位于以玫瑰园著称的中之岛公园附近。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收藏主要来自于旧安宅产业(株)的收集品。安宅产业的原会长安宅英一是一位极具艺术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导下,安宅产业从战后的50年代就开始收集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陶瓷,至1976年时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从1969年开始,就陆续举办陶瓷展,供公众参观研究。1975年旧安宅产业(株)出现经营危机,其珍贵收藏面临失散的危险,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后由住友集团收购全部捐赠于大阪市,并捐赠巨额资金建馆收藏、展示这些珍贵藏品。1982年11月,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正式建成开放,并从1992年起开始收集日本陶瓷。同时又接受了在日韩国人李秉昌捐赠的351件朝鲜陶瓷和中国陶瓷。通过不断的捐赠与收购,馆藏品得到不断地充实,目前约有2000多件藏品。上世纪90年代末该馆又进行了扩建。新馆是世界上首次尝试以自然采光展示的美术馆,在空间设计上富有新意,部分区域适时让自然光进入,将陶瓷原本的色彩与光泽展露无遗。目前,该馆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东洋陶瓷宝库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在数量上仅次于朝鲜陶瓷,不仅量大、质精,而且品种多,时代跨度长,从东汉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史上各个著名窑口的著名品种,既有充满宫廷趣味的官窑器,也有在传统鉴赏领域被忽视的民窑作品。但清代的中国陶瓷不在安宅的收藏范围之内,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他们认为唐宋元明是中国陶瓷最为华美,并充分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因此宋代瓷器是这批瓷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二是由其在收藏中奉行的"彻底的完美主义"即日本学者所说的"安宅品味"所决定的,要求藏品的品质要具有"静谧"和"峻烈"感,认为陶瓷器不应该简单地给人以美学价值,更多的应该是具备使人精神高扬奋发的力量。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中有13件分别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重要文化财,其中有2件被指定为国宝,11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此外还有一件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日语中的"文化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明治初期的1871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护法》。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古建筑、书画作品、手工艺品、自然景观、地下文物等,还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也列入保护范围。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很多被列为国宝、重要文化财和重要美术品,其中就包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陶瓷精品。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些流失在海外的国宝--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被列为重要文化遗产的中国陶瓷精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径12.2厘米,南宋建窑产品。碗内外壁釉面上散布着均匀密集的闪着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浅褐黄色的碗沿釉色均匀整齐,貌似扣金工艺的装饰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见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无论从造型还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称是宋代建窑烧制的最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产品,因此它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以建窑产品质量最佳。它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5.34%,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铁的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在烧制过程中铁氧化物聚集,冷却时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晶体,形成闪着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的形成对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为油滴。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由此可见,烧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不仅中国的达官贵人喜用它来斗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睐,并由当时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故此类黑釉瓷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认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它对日本的茶道及陶瓷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15世纪的濑户窑所生产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关白秀次,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经三井家、若狭酒井家传来。

 

木叶天目茶碗,口径14.7厘米,南宋时吉州窑产品。碗呈斗笠形,斜直壁,小底,圈足,是宋代流行的典型的茶碗样式。碗内壁黑色的釉面上贴一褐黄色的树叶,叶脉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极富天趣。其装饰工艺是将天然树叶经腐蚀处理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这种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窑独特的创造,经常装饰于黑油茶盏的内壁上。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或残叶稀疏,或满叶铺地,在黑色釉面的映衬下,好似水面上漂浮的片片落叶,颇合文人情趣,使之在品茶之余 ,也收获了一份诗情雅韵。此件茶碗也是一件流传有序的收藏品,经加贺前田家传来,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

 

青釉点彩铁斑纹玉壶春,高27.4厘米,元代龙泉窑产品。是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中的另一件国宝。它有微微敞开的喇叭口,修长的瓶颈,柔顺的溜肩,稍有下垂的圆腹,大小适中的圈足,优美的轮廓线既流畅又有跌宕起伏,整体造型既中规中矩,又婉约动人,可为完美至极。而更为诱人的还是那如同美玉一般的釉色,光泽柔和透亮,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因此,这种釉色又被称为"梅子青"。此种釉色是龙泉窑于南宋时创烧,它对瓷胎的白度要求较高,釉料采用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在1250℃~1280℃之间的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釉面上的褐斑是元代龙泉窑继承唐代越窑青瓷而来的装饰方法,它给造型及纯净的釉色增添了一种动感。此件器物原由鸿池家族收藏,后传入该馆。

 

青釉凤耳瓶,高28.8厘米,南宋龙泉窑鼎盛时期的制品。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瓶盘口,长颈呈直筒状,斜折肩,桶形腹至底部微收,凹足。与形体曲折婉转的玉壶春瓶迥然不同的是,这件青瓷瓶的形体轮廓线几乎全以直线组成,就连颈部的凤形双耳也是挺直了脖颈,使整体造型具有了挺拔、庄重的艺术效果。此瓶的釉色为南宋时龙泉窑创烧的粉青釉,色调青绿、粉润,优雅,犹如半透明的青玉雕就。粉青釉也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粉青釉的成因首先是因石灰碱釉高温粘度较大,高温下不易流釉,这样釉层就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通过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其次是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白瓷刻花莲纹洗,日本重要文化财,宋代定窑产品。此器口径24.5厘米,直口,深腹,平底,凹足。胎土洁白,质致密,器壁薄。器身内外壁均刻有莲花纹样,线条流利。口沿无釉为芒口,以金属扣边,为定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曲阳一带,创烧于唐代早期,终于元代。其大宗产品为白釉,胎白质坚,薄胎,釉色白中泛牙黄,并因覆烧形成无釉的芒口。在定窑窑址和墓葬及传世定窑器上的题款均发现有刻"尚食局"、"尚药局"及"奉华"、"德寿"、"慈福"等皇家机构和宫殿建筑的名称,说明定窑在北宋时曾为宫廷和官府烧制瓷器,由此可见其产品的优良品质。

 

白地褐花牡丹纹瓶,高17.3厘米。日本重要文化财,北宋定窑产品。瓶小口微敞,颈部极短,圆肩圆腹,大平底。此种造型俗称"吐噜瓶",与后代的太白尊极为相似,应是后者的滥觞。宋代定窑除生产白釉器外,还生产有黑釉、酱釉、绿釉及白地褐花(即铁锈花)等品种。此器的装饰手法应为剔花,即在器表施上褐色釉料,待釉料半干时,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剔去,露出胎体,施釉烧成后釉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剔花装饰技法始于磁州窑,后陆续被其他窑场采用。

 

青瓷刻花牡丹纹瓶,高16.7厘米,北宋耀州窑产品,日本重要文化财。此瓶也被称为"吐噜瓶",但与上一件瓶不同的是此件口沿翻转,肩与腹部的转折线比较明确,腹部轮廓线几为直线,加强了造型的形式感。当然,此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刻花装饰与釉色的完美结合。瓶的颈肩交接处用刀平剔出三层似线似面的台阶式弦纹,肩部刻覆莲瓣纹,瓶的下部则刻两条凹弦纹和仰莲瓣纹,形成上下呼应的效果。腹部以一仰一侧的两朵盛开的缠枝牡丹作为主体纹样,枝条上缀满飘动的花叶,形成繁花似锦的富丽景象。橄榄黄色釉面晶莹透亮,可将瓶体上的花纹一览无余。耀州窑素以线条犀利洒脱的刻花装饰享誉中外,这与该窑陶工独特的刻花技艺分不开的。根据现代复仿制工艺证明,宋代耀州窑刻花工艺使用的刀具至少有四种以上,即直角刀、三角刀、梳齿刀、尖针刀等。一般花纹的刻划用直角刀和梳齿刀即可完成,先用直角刀刻出花瓣、枝叶和轮廓线,以刀法的深浅、平直表现出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花叶的透视效果,再用梳齿刀刻出植物的花筋、叶脉及水波等。而宋代耀州窑的瓷釉加工精细,配方科学,青釉熔融成玻璃相的效果相当成功,使其青釉色泽清幽晶莹,透明度强,釉料在高温下的粘度和流动度也恰当适中,这样的釉料罩在富有立体感的花纹上,自然形成色彩由深变淡或由浅变深的渐变色阶关系,将枝干、叶片、花瓣霍然托出,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绿釉黑花牡丹纹瓶,高35厘米,宋代磁州窑系产品。日本重要文化财。此瓶造型优美,口沿向外翻卷,形似一朵盛开的大喇叭花,修长的颈部至肩部微微内收,圆润的斜肩,肩以下向内急收至底部又向外撇,形成一个喇叭形底足,瓶的最大径位于肩腹交界处。整个形体似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富有节奏与韵律美。纹样的布局也别出心裁,将一片花叶布置在颈部,颇具新意。瓶的胎土虽不甚细白,但使用了化妆土装饰工艺,这也是磁州窑系常常运用的方法,以遮盖胎土的缺陷,使釉面显得亮丽匀净,色彩对比分明。绿釉黑花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在烧成的白底黑花器上罩一层绿釉,再经低温烧成。此器显然是在用黑彩绘画后,又用尖状工具勾划出纹样的轮廓线及花筋叶脉,再罩上绿釉。

 

青花牡丹纹盘,元代景德镇窑产品。这是一件私人捐赠的藏品,也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此盘折沿,器形硕大,口径达44.5厘米。装饰有图案式纹样,分为三层,盘内底中央饰四朵不同样式的卷枝牡丹花,盘壁是二方连续缠枝番莲,口沿饰细线卷云纹,各层花纹之间以两组细双线弦纹相间。盘外壁与内壁的花纹相同。青花料显然使用了进口的波斯钴料,这种钴料含锰量少,含铁量高,且含钾,青花色泽浓艳幽靓。这件青花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此种钴料有深色结晶斑块的特点,形成了花朵浓淡有别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底足内无釉,可看出胎质细白坚致,圈足非常规整,这似乎与元青花修坯不够精细的特点相悖,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青花是高温釉下彩之一,它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用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经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青花出现于唐代河南的巩县窑,但成熟青花瓷的烧制则出现于元代的景德镇,这是由当地的制瓷原料的特性和工艺水平决定的。景德镇元青花瓷胎在当地宋青白瓷的基础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了氧化铝的含量;景德镇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这些优良的制瓷原料和优秀的制瓷工艺为成熟元青花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青花莲池鱼藻纹罐,元代景德镇窑产品,高28.2厘米。这件藏品系在1973年东京的一次拍卖会中所得,后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据说,它在拍卖会上的出现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罐直口,广肩,圆腹,底足微向外撇,凹足,造型敦厚沉稳。此类元青花器罐通常有一个荷叶形盖,很可能在流传过程中丢失。罐上的青花装饰以图案式和绘画式相结合,口颈部位绘连续的波涛海水纹 ,肩部饰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花,腹部的画面上则是一幅莲花盛开的夏日景象,几条鱼儿在荷花盛开的莲塘里或觅食,或嬉戏,或小憩,或两两相伴,窃窃私语。若将整个画面展开,定是一幅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情趣的中国画。罐的下部则饰有元青花瓷器中常见的莲瓣形开光,内绘海螺、火焰等纹饰。此件罐所用的青花料也应是进口钴料。

 

青花花鸟纹盘,口径50.5厘米,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所烧制。日本重要文化财,是最早进入安宅收藏视野的一件明代青花瓷器。盘口呈菱花形,折沿上绘有二方连续卷枝番莲纹,内壁散点式布置16组折枝花果纹,有石榴、荔枝、桃实、枇杷等果实,外壁口沿绘海水江牙纹,腹部也是绘16组折枝花卉纹,内外互相呼应。盘的内底中央则绘有一绶带鸟栖于枇杷枝上啄食果实,形态活泼生动,宛如中国画的折枝花鸟图。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花料多为波斯进口的所谓"苏麻离青",且原料加工精致,白釉很纯净。画瓷艺术也更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画面布局疏朗,文人情趣益加浓厚。

 

蓝地白花牡丹纹盘,明宣德景德镇窑制品,口径38.7厘米。重要文化财。盘敞口外撇,腹较深,坦底,通体施蓝釉,并在器内底及内外腹壁上均加绘白色花纹。在外壁一侧的白色长方框内书蓝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掺入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低温蓝釉在唐代已经普遍应用在唐三彩陶器上,而高温蓝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明永宣时期蓝釉的烧造工艺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宣德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因此被称作"宝石蓝",是蓝釉中的上品。蓝底白花是一种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釉下彩品种,在通体蓝釉地色上,衬以白色花纹,再罩以透明釉高温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始创于元代,明代宣德、成化、万历和清代雍正时都有烧造,以明代宣德时的制品最为珍贵。此件宣德大盘以蓝釉为地,器内外均绘以白色花纹,蓝地深厚匀净,将白色的牡丹花衬托得更加鲜艳,更富有立体感。有学者认为其采用了类似剪纸贴花的方法留出白地,然后通体施蓝釉后,揭去贴纸,漏出白地,并应用线刻的方法在白地上刻出花筋叶脉,再罩以透明釉高温烧成。

 

法华花鸟纹大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高44.5厘米,重要文化财。法华也称"珐华",是一种特殊的陶瓷艺术,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在陶胎表面勾勒出凸线或堆贴纹饰轮廓,然后分别施黄、白、绿、紫等各种低温釉料填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法华器的烧制技术源于琉璃,但法华釉用牙硝作熔剂,而琉璃则用铝为熔剂。据《饮流斋说瓷》载:"法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法华有陶胎与瓷胎之别。陶胎法华多为山西所烧,常见制品有香炉、花瓶及动物等。瓷胎法华由景德镇于明宣德时期开始烧制,兴盛于明代中期。瓷胎法华烧成温度高,器型有较大件的瓶、缸、钵等,彩料及装饰也更为丰富和考究,艺术效果高雅。此件法华器为瓷胎,器形高大,形体轮廓线婉转秀丽。装饰以绘画式与纹样式相结合,颈肩部依次饰适合纹样灵芝云、莲瓣纹、云肩纹,严谨整齐;腹部饰两组花鸟纹,诗意盎然;下部饰海浪纹,浪花翻滚。釉料色调丰富,以珐蓝釉为地,并在纹样轮廓线内分别填上白色的花朵和浪花,黄色的花蕊,孔雀绿的羽毛和海浪。纹样层次丰富,但繁简得当,色调搭配鲜明而又雅致,是法华器中的一件杰作。

 

三彩贴花宝相花纹壶,唐代器物,高30.9厘米,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撇口,短颈内束,广肩鼓腹,凹足,形体高大端庄。器身以白釉涂成白色斑点 ,再以绿釉、褐釉间施以其间,颇具蜡染的效果。壶腹贴有三组宝相花与海石榴纹相结合组成的圆形图案,图案周以连珠纹相围。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进入中国本土后,常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或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绽开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籽。海石榴纹最早出现于唐三彩陶器上。此件三彩器上颇似蜡染的釉面及海石榴和连珠纹的装饰题材都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陕西 雨岚)



记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精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unshine1008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for sharing. I love the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