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数据分析: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数据分析: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
  --中国的人均资源真的不足?
  
  作者: 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发表于光明日报网络周刊《光明观察》  
  
摘要
  
中国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宣传是中国人均资源不足,才需要计划生育,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其实,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中国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列全球第五位,森林蓄积列全球第六位,淡水资源全球第六。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以及74.8%的森林储积量和生物量。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国家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中国人均也居世界第10位。中国人均草原面积比8.8亿人少,但是与其他42.5亿差不多。中国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中国草原总面积是印度国土面积的1.35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中国资源使用效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水平,要是继续这种发展模式,全球资源都归中国使用,中国人口减少几倍也还不够。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计划生育将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本文还简单回答了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
  
  目录
  1、前言
  2、人口密度和农用地面积。
  3、森林资源。
  4、淡水资源。
  5、矿产资源。
  6、中国和印度自然资源的比较。
  7、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
  8、影响粮食安全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
  9、计划生育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10、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1、前言
  
  1979年之前中国的宣传一直是“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让人信心百倍,有一种自豪感。但是1980年之后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人口众多”,在“资源丰富”后面加上了“人均资源不足”,并且宣传的重点是后者: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1/3;中国人均草原4.5亩,不到世界平均9.5亩的1/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58%。根据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18%,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看到这些“人均不足”,让人非常沮丧,有生存危机感,有多位政协委员和学者甚至要求将“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删除。看来宋健、田雪原等专家的“7亿最适人口”的观点是科学的,甚至还有些保守;李小平、李伟雄教授的“三、五亿”人口目标才更为合理。因为中国人均资源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要提高人均资源,就必须减少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当然选择,可以说是“功高千秋”、“功德无量”,并且还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均资源”如此低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计划生育是功不可灭。
  
  那我们看看“世界平均水平”是个什么概念:
  
  2、人口密度和农用地面积。
  
  中国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宣传是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1]。但全球土地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全球陆地总面积13077.6万平方公里:其中原苏联约为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85亿;大洋洲约897万平方公里,人口0.29亿;美国为916万平方公里,人口2.98亿,加拿大为909万平方公里,人口0.33亿;蒙古国面积大约160万平方公里,人口0.0244亿。上面这五个地区陆地总面积为5123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只有6.47亿。就是说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
  
  地球上的耕地分布也很不均匀,大量耕地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等人口相对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共有8.6亿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
  中国在宣传计划生育的时候只强调人均耕地,说印度人均耕地比中国多,闭口不说草原面积。但是中国还有60亿亩草原,其中43亿亩可利用草原,仅草原面积就超过了印度国土面积。但一说到草原面积时候,又说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0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那么我们看看世界草原分布情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全世界有永久性草原面积约34.8亿公顷,人均占有草原0.54公顷。大洋洲草原面积4.13亿公顷,人口2700万;中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人口13亿;美国永久草原2.34亿公顷,人口2.98亿;蒙古国草原面积1.293亿公顷,人口244万;南美洲草原面积5.16亿公顷,人口2.64 亿;前苏联草原面积3.73亿公顷,人口不到2.85亿(1989年前苏联最后一次普查总人口是2.85亿,但现在比以前有所减少)。就是说这些地区草原面积20.7亿公顷,接近全球草原面积的60%。上面6个地区除去中国后人口共有8.8亿人口,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人均草原面积1.9公顷。中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人均0.304公顷。其他国家人口42.5亿,草原面积14.1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40%,人均0.33公顷。就是说中国人均草原面积比8.8亿人少,但是与其他42.5亿差不多。
  
  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是人口承载力的关键要素。笔者比较这些国家的人口、国土面积、人口密度、社会发展水平、各项农业用地。国土资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公布的2002年的资料[2],人口资料采纳美国CIA《世界手册》2006年的资料[3],社会发展水平采纳联合国2005年公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4]。



图片:全球人口上2千万的52个国家农用地资源(以人均农用地面积排序)(1)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3.083415.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3.083415.jpg[/IMG]
  



图片:全球人口上2千万的52个国家农用地资源(以人均农用地面积排序)(2)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4.083656.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4.083656.jpg[/IMG]
  
  从上表可见,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
  
  排在中国前面的32个国家和排在中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HDI平均都为0.714。
  
  从人均耕地来说,在全球人口上2千万的52个国家中,中国排名35位,人均耕地比中国多的34个国家的HDI平均为0.712,人均耕地比中国少的17个国家的HDI平均为0.719。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农业强国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57公顷,台湾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053公顷的警戒线,但这666个县大多分布在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36倍,但中国粮食在近年产量最低的2003年也还有4.31亿吨(1998年为5.12亿吨,2005年为4.84亿吨),而印度2003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49亿吨(而中国1980年粮食产量就已达3.21亿吨),中国2003年的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说明人均农用地和人均耕地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人口密度来说,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等国都比中国要高。除了上表中的这些大国外,下面这些人口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 比利时342,以色列309,荷兰483,卢森堡亚 181,瑞士 188。蒙古国(1.73)与内蒙古(20)、海南(216)与台湾(620)、朝鲜(192)与韩国(496)就是几个很好的比较,人口密度高的后者反而比人口密度低的前者更加发达。
  
  历史上中国、印度、欧洲人口多,中国东南比西北人口,是因为地养人。这是人口分布的综合要素决定的,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除了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外,没有必要忧心忡忡。
  
  有人说中国还有大片沙漠,中国东部江苏等省人口密度比日本还高。但哪个国家都是良田美地?人均农用地比中国多的前31个国家平均只有36.2%的国土面积可用于农业,后面20个国家平均只有33%可以用于农业。中国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合计只占20.5%。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换句话说,中国可利用的农业的土地资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高于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亚洲邻国。比如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6%,耕地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12%, 而中国耕地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15%。日本又是个火山众多的国家,全境有大小火山两百多座,其中活火山约占1/3。日本的陆地面积虽然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00,却集中了世界上活火山的1/10,故有"火山国"之称。由于地震频繁,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四次地震,被人们称为“地震国”,不宜修建高层建筑。除了东京等大都会高楼大厦林立,其他许多中小城市,街道很窄,大多是两、三层的房子,居民住房也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独立屋。
  
  3、森林资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05年世界森林状况》[5],2003年全球人口为63亿,2000年全球森林面积38.7亿公顷,森林储积量3863亿立方米,森林生物量4223亿吨。“森林蓄积量”是指:胸高处直径10厘米以上活树去皮后的总体积;“森林生物量”是指树(活树或死树)、灌木和矮树丛木质部分的地上生物量。
  


 
图片:世界主要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1.082814.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1.082814.jpg[/IMG]
  
  从上表可见,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以及74.8%的森林储积量和生物量。可见全球森林分布很不均匀。



图片:森林资源国际比较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2.083142.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2.083142.jpg[/IMG]
  
  上表资料是2000年的数据,200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增加到18.2%,也还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9.6%的61.52%。看起来中国森林覆盖率还是不够。但要知道世界农用地(耕地、草原、长期作物用地)只占所有陆地面积的38.5%,而中国却占59.4%。日本和韩国森林覆盖率分别高达64%和63.3%,是因为日本和韩国农用地面积比例分别只有14.2%和19.6%。难道中国需要将耕地和草原变成森林?合算吗?印度森林覆盖率比中国高几个百分点,是因为中国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合计占20.5%,即便如此,中国人均森林资源是印度的2倍以上。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俄罗斯、南北美洲的森林资源对于全球气候意义很大。
  
  可见单纯增加森林覆盖率没有太大意义。中国需要做的是利用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改良森林和草原品种。并且采纳新技术(如灌溉技术)将沙漠变成草原和森林。中国近年取得很大成就,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进行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双双缩小。根据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蓄积也持续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6.55%提高到18.21%。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其中扬子鳄、朱鹮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成倍增加,大熊猫数量增长了40%以上。我国湿地总面积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其中4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牧民进城,中国总体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4、淡水资源。
  
  水与粮食一样是生活必需品,近年来,“水资源危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翻开报章杂志,水资源危机时常出现。2005年9月《半月谈》说[7]:“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际权威水研究机构美国太平洋研究所(Pacific Institute)的资料[8],世界淡水资源的75%集中在11个地区(单位:万亿立方米):南美洲17.14 (人口3.62亿),俄罗斯4.5(人口1.43亿),加拿大2.9(人口0.33亿),印度尼西亚2.83(人口2.2亿),中国2.83(人口13亿),美国2.48(人口2.98亿),印度1.91(人口10.95亿),大洋洲1.67(人口0.32亿),孟加拉国1.21(人口1.47亿),缅甸1.05(人口0.49亿),刚果1.02(人口0.53亿)。可见全球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美是水资源最为丰富地区,该地区人口不到全球6%,但水资源却占全球的1/3,其中巴西一个国家水资源8.2万亿立方米,超过全球1/6,而人口只有1.82亿,占全球1/35。上述11个水资源丰富地区除去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这3个国家外,人口只有11.85亿,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
  
  剩下的国家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匀。人口共占世界总人口的40%的80个国家(其中9个国家在近东和中东)却严重缺水,另26个国家(共有2.3亿人口)的水资源也很少。我们称这些国家为缺水国家。国际上对缺水国家的标准是依据瑞典水文学家马林、法尔肯马克所下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应量在每人每年1700立方米以下,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定期或经常处于少水的状况,被定义为水资源紧迫;如果每人每年水供应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那就会感到水紧缺,被定义为水资源缺乏。马耳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况位居缺水国家之首。除马耳他外,最缺水的国家还有卡塔尔(年人均占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亚(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巴多斯(192立方米)、沙特阿拉伯(249立方米)、约旦(318立方米)、也门(346立方米)、阿尔及利亚( 527立方米)、布隆迪(594立方米)、佛得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联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9]。南亚和东亚的一些人口大国如韩国(1461立方米/每人)、印度(1791立方米/每人)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给人山清水秀印象的一些欧洲国家也是缺水国家,如英国为2000立方米/每人,德国2200立方米/每人,波兰1456立方米/每人,比利时-卢森堡1696立方米/每人;南非(1190立方米/每人)和西非(如尼日利亚1929立方米/每人)等一些国家也是缺水国家;美国总体而言不缺水,但中西部局部地区严重缺水。日本也面临季节性和局部缺水的问题。人均水资源低于平均水平,并不意味不够。要是连太平洋的海水也算上的话,中国人均水资源肯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除了几个岛国外大多数国家都要算“贫水国”了。
  
  5、矿产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的资源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根据《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值》的估算,中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总量为16.5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有些还占有绝对的优势。看到这则新闻,让人信心百倍。且慢,再看看新闻的下半部分: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又是一个资源贫国。目前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仅为1.51万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58%,排名世界第53位[10]。有些新闻干脆就不报道上半部分,只报道下半部分,让人感到中国人均资源实在太少[11]。
  
  中国人均1.51万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58%,那么世界平均水准应该是2.6万美元,而该数据的全球矿产资源储量值为137.72万亿美元,说明当时全球人口为53亿左右(137.72/2.6=53)。可见《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值》是1990年代初期的资料[12]。
  
  我们再看看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的矿产资源储量值和现在的人口数。由于矿产资源没有大的变化,而人口却有变化,下面的资料采纳当初的矿产资源资料(价格的绝对值有变化,但相对值没有变化),人口数据采纳2005年底的资料。
  


图片:世界10大矿业国矿产储量潜在价值总值占有情况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5.083823.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5.083823.jpg[/IMG]
  
  从上表可见,10大矿业国总人口32.484亿,刚好占全球65亿人口的一半,但却占全球矿产资源的77%。相对于“富矿八国”(十大矿业国除去中国和印度)来说,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丰富,但却是世界另外一半人口的1.31倍,是印度的3.55倍。巴西矿产储量16160亿美元,人口1.82亿,人均0.89万美元,只相对于中国的70%。
  
  换种算法,将全球65亿人口分为3个群体:中国人口13亿,人均矿产资源1.27万美元;“富矿八国” 人口8.46亿,矿产资源857598亿美元,人均矿产资源10.14万美元(近似美国的水平;中国是其12.5%);剩下的43.5亿人口,矿产资源354014亿美元,人均矿产资源0.81万美元(近似巴西的水平;中国是其1.56倍)。可见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比8.46亿人口要少,但却比43.5亿人口要多。中国人口增加到1.56倍,也就是从目前的13亿增加到20亿,中国人均矿产资源还与世界上43.5亿人口相当。而中国人口需要减少到1.6亿,人均资源才能达到“富矿八国”的水平。
  
  考虑到这些情况,那么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排名世界第53位意味着什么?排名中国前面的包括上面的“富矿八国”和一些小国。由于有一些人均资源丰富的小国,加拿大、美国、前苏联人均矿产资源也只分别排在14、19、25位。中国排名53位还不知足?
  
  每平方公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美元)全球平均为92.1,中国为172.5,前苏联为97.5,美国为318.3,澳大利亚为86.2,加拿大为52.7,印度为118.8(并且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3.2倍)。并且由于中国的探矿和开采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中国真实的矿藏储量还远不止这么多。比如,印度、南非的金矿开采深度已达5000米,中国仅达600~700米水平。
  
  并且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人均也居世界第10位[13]。要是中国不能说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那还有几个国家称得上?
  
  要是火星上也碰巧也有几千个人,然后将地球资源与火星资源在一起算的话,那么地球上的人均矿产资源远远低于平均资源,地球是否也要将人口减少到几千人?可见用“低于世界人均资源”来计算没有任何意义,要是日本也用“世界人均资源”来算的话,人口还要数倍减少才是。俄罗斯人口在减少,人均资源丰富了,但社会发展水平却并没有进步。
  
  所有有科学技术和工业用途的金属矿产品中国也都有。储量进入世界前5名的矿产有26种,根据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同世界比较,具有优势的矿产有钛、钒、钨、锡、锑、汞、稀土、钽、煤、磷、萤石、石墨、菱镁矿、膨润土、芒硝、重晶石等近20种;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有锌、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珍珠岩等5种;我国稀土矿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0%,素有“稀土王国”之称;钨和钛铁矿探明储量均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锡、锑、钼、磷、石墨、萤石、重晶石、菱镁矿等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其中很多都是在高新技术,尖端武器中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原材料。我们必须保护运用好我国的这些优势战略资源,必要时就可以做为我们的战略武器,以换取我们需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14]。
  
  能源矿藏方面,我国能源矿种齐全,根据对世界各国能源矿产资源总量的估算,我国能源矿产探明可比储量约占世界总值的11%,位居第三。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资源第十一位,天然气资源第十四位。若以单位国土面积的拥有量计算,我国每平方公里的能源矿产资源为世界陆地平均水平的约1.6倍,是世界上国土能源矿产资源丰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此外中国水力资源第一位,太阳能第二位,核燃料资源、生物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等也较丰富。
  
2000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四个国家拥有世界63%的储量,是世界所有其它地区石油储量总和的近两倍,而曾经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的日本,人均石油拥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30,几乎为零。美、英、日、德4国人均铝拥有储量几乎是零。日本、英国和德国拥有人均铁和铜的储量均很少。

  6、中国和印度自然资源的比较。
  
  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3.23倍,农用地面积是印度3.06倍,耕地面积是印度的88.2%,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48倍,矿产资源是印度的4.24倍。
  
  中国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
  
  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中国的1/2,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有中国的1/3,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比中国高。
  
  中国媒体宣称,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不能像中国这样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在精英的建议下,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历年的竞选中,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敢提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而现在国际社会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为没有执行计划生育而有年轻、合理的人口结构。普通人的感性常识比精英的理性思维更合理。
  
  7、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
  
  从上面分析可见,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中东阿拉伯国家拥有全球石油的60%,但是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比如沙特拥有全球1/4的石油资源,而以色列却一滴油也没有,其他资源就更缺乏,但是沙特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只有0.772(与中国相当),而以色列高达0.915,沙特的人均GDP只有以色列的1/2左右,失业率也远比以色列要高。日本自然资源缺乏,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但日本2003年的HDI高达0.943,俄罗斯只有0.795,日本2005年人均GDP为$36564,而俄罗斯只有$5174,并且俄罗斯失业率差不多是日本的两倍。
  
  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从十九世纪初占全球人口的40%下降到20世纪初的25%,再下降到现在的20%,不久将下降到15%。就是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在近两百年时间内下降一半。意味着中国人均资料相对世界平均水平是升高了一倍。就是说两百年前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世界平均是最少的,但那个时期中国确是乾隆盛世,不论从综合国力还是人均生活水平来看都算世界强国。现在中国人均相对资源提高了,但相对国力和相对生活水平反而降低了。我们现在说“中国用7%耕地养活世界上20%以上人口”,那么乾隆时期 “中国是以7%耕地养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那个时候中国的生活水平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并不低。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度高达50%,日本对国际资源的依赖度就更不用说了。资源消费大国实施资源全球化战略是其必然选择。但是重要的是如何使我们手中的优势资源能够换到更多的需要进口的资源。
  
  邓小平曾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来看待我们自己拥有的宝贵矿产资源。但是,我国有色优势矿产大都以低价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不仅造成大量有色矿产资源低效使用,而且使我国在对外出口上屡遭反倾销。一方面我们用“黄金价钱”高价买回国内短缺的石油、铜、铝、铅、锌等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却在用“土价钱”低价出售别国短缺的钨、镁、稀土等优势矿产[15]。以这种“贵买贱卖”的方式对待资源,中国能不缺资源?
  
  其实,中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口资源,诚如仲大军先生所指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中国与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么?(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资源),实际上是人口,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就是仗着如此大量的劳动大军,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成了世界经济的生产基地。一旦中国人口这一宝贵资源减少,影响的将不仅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而是整个全球经济”。
  
  中国在以“土价钱”贱卖我们的稀土资源,以更低的价格在贱卖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国际社会并不领情,一再要求中国增加工人工资、将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廉价地挥霍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却又限制劳动力资源的更新,中国今后凭什么发展?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计划生育是舍本求末。只要做到“以人为本”,人类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将逐一得到解决,才能“可持续发展”。人口增加对现有资源的消耗增加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非资源”变为新资源,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将“非自愿”变为“资源”的过程。比如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柴草,煤炭,石油三个能源时期。在柴草时代,主要是借用兽力、风力(风车)、水力(水车);1765年英国人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使得昔日的几乎是“非资源” 的煤炭一跃而成为人类主要能源,成为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开发的原动力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的产生,“非资源”石油成为工业的血液。总体来说,人类花费在能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断减少的。在柴草时代,90%的家庭几乎每天都需要花费时间在能源上面;而在煤炭、石油时代,人们只需要花费很少一部分收入就可以购买所需能源。今后能源占收入的比例将更加下降。能源的每一次突破,都导致人类生活水平的质的提高。
  
  目前看起来,好像能源问题很大,但只是暂时的问题,并且中国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还足以使用上百年)和水电资源,能够熬过去,并且不可能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中国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即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也要到2046年才能降低到7亿,但那个时候妇女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中华民族也将灭绝了,而那个时候能源已经不是问题了。几十年后,随着核聚变[16]、太阳能 [17]、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和盐度差能、冰能、反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18],人类将进入一个廉价而无限能源时代。能源问题一旦解决,其他问题如水资源问题(水的回收、净化、循环,水的转移等)、粮食问题(能源低廉后,人工光源可以使得今后耕地完全在高层大厦室内,大大减少耕地需要的土地面积和水的使用量;能源低廉后,肥料也不是问题,生物质肥料可以提供有机肥)、环境问题(目前因为煤炭和石油释放的污染占很大比例)等也就能得以解决或缓解。
  
  8、影响粮食安全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 ~10期)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引起很大轰动。布朗比较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工业化过程,认为中国工业化过程会因为耕地减少而导致粮食短缺。很多人将布朗的预测看成是对中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认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限制人口,继续计划生育。布朗的预测时间跨度40年:1900~2030 。过去的15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布朗的预测是错误的。李振声院士已经用事实反驳了布朗观点[19]。
  
  布朗先生对中国人口的预测是非常站不住脚的,他说,看看中国前40年的人口增长的数量,就可让其后40年的人口增长数量之巨大变得非常清楚了。1950~1990年,中国人口增加了5.71亿;考虑到一定时期后人口增长会减缓的因素,预计1990~2030年将增加4.9亿或更多。中国人口1990年11.43亿,依照布朗先生的预测,中国人口2000年13.07亿,10年增加1.63亿,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只有12.43亿,10年只增加1亿,比布朗的预测少40%。布朗说到2017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2045达到16.6亿。其实既是中国1980年就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并彻底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数量才能勉强达到布朗的预测数字(而要达到这个数字,中国粮食就更没有问题了)。
  
  布朗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年均耕地减少1.2%的事实为依据,预测中国的人均耕地将从1990年的0.08公顷(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03公顷(0.45亩),前景让人十分担忧。中国耕地会减少一半。布朗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传统耕地面积,这些数据比后来用卫星遥感测量的耕地面积严重偏小。根据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中国耕地面积1.43亿公顷,以1990年人口计算是人均0.125公顷,而不是布朗所认为的0.08公顷。
  
  近几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政府要求生态退耕,例如,2002、2003和2004年生态退耕面积分别占净减少面积的84.5%、88.2%和91.6%。减少耕地面积中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工业和交通等用地。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工业和交通用地占用耕地,影响粮食安全,是因为这些地区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太低。比如日本和韩国农业用地分别只占国土面积的14.2%和19.6%,而中国农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9.4%。中国工业化后占用农业用地比例将远远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并且日本等地区耕地减少也并不全是因为工业化占用耕地,而是因为国际粮食价格,没有足够的人力从事农业,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就是明证,以前很好的良田都转为森林。
  
  就是说,布朗所说的工业和交通占用耕地将造成中国耕地减少而导致中国粮食不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1979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国家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0年到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形势下,1985年开始采取了抑制粮食生产的政策,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粮食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加上不少地区取消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农业投资降低(农用工业投资比重由1952—1980年占4.2%下降到“六五”期间的1.3%;很多行之有效的增产粮食技术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问题,未能及时推广),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1990年以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的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摆脱停滞下滑趋势,1998年达到5.12亿吨(主要是单产增加所致,因为1980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还略有下降)。粮食供过于求,买不出去,国家仓库爆满。国家领导人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朱镕基总理宣称“中国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粮食生产又出现了连续的滑坡,而且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全面下降。到2003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1亿吨。中国近年来粮食生产下降的本质原因的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急剧减少。农民出售粮食的平均价格从1995年以来连续多年的下滑,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全国粮食的平均出售价格,1995年为1.50元公斤,但到2000年已下降到不足1元/公斤,下降了36%。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又持续上涨。1995年粮食生产的净产值达到5700元/公顷,但随后几年一直快速减少,到2000年只为2900元/公顷[20]。2004年政府重新将中央“一号文件”恢复到农业问题,增加农产品价格,取消农业税,粮食产量又恢复性增加,2005年粮食产量增加到4.84亿吨,粮食种植面积也所有增加。可见影响粮食产量的是农业政策而不是人均耕地。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今后,绿色、白色、蓝色三色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21]。
  
  绿色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植物借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生产食品的农业。目前中国耕地利用并不充分,我国尚有2/3左右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吨粮田的创始人之一的北农大王树安教授认为,农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尚有很大提高潜力。抓好优质高产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模式化栽培、中低产田改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农产品深加工、蔬菜等反季节栽培等推广项目,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还大有潜力。中国60亿亩草原对目前粮食贡献度还很低,潜力巨大。
  
  白色工程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由于它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内进行生产,人人都将穿戴白色工作服从事劳动,所以形象化地称之为“白色工程农业”。微生物生产的蛋白质比一般植物蛋白质质量高,有些营养价值甚至超过动物蛋白。我国可用于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生产的资源十分丰富。比如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5亿吨,如用1亿吨通过微生物发酵变成饲料,则可得相当于400亿公斤的饲料粮,是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50%。一座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质的微生物工厂,能生产出相当于180万亩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或3亿亩草原养牛所生产的动物的蛋白质。近年来,我国还已生产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兽药抗生素、疫苗、生长调节剂等。
  
  蓝色农业向大海要粮。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海洋农牧化的潜力也很大。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200米内的近海可开发利用的至少就有22亿亩。据目前研究测算,两亩近海面积可与陆地一亩良田相当,这11亿亩蓝色良田正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适当保护耕地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祖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开垦耕地,在农业新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贸然浪费是不应该的,因此退耕还林要慎重,并且除了耕地外,今后很多生态农业都需要土地的(比如生态能源)。但是也没有必要反应过度,适当的工业用地是必要的,不要影响工业化进程。
  
  可见从资源角度讲,粮食根本不是问题。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农业人口的不足可能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因为工业化,城市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农村劳动人口,但是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将造成今后农村种地的人口过度减少,并且农村种地的人口结构畸形(青壮年比例太少),造成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今后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不是农用地的减少,而是种地的青壮年农民过度减少,无人种地。
  
  2005年日本、韩国、台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别只占总人口的2.4%、3.2%、2.8%。由于日本等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只有40%,意味着日本100个人口的粮食中,40个人的粮食是由2.4个日本农民提供的(每个农民养活16.7个人;美国农民效率就更高;由于人均农用地资源的因素,中国今后效率将介入日本和美国之间),还有60个人的粮食是进口的。日本进口粮食并不是耕地不够,而是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
  
  日本国家小,不足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中国就必须保证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保证粮食自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袤的农业用地,否则将是巨大的损失。并且今后国际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能会调整,生态农业的比例将会增加(比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都需要劳动力)。城市化在吸取劳动力的时候,也要注意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要是都是老弱病残的人在种地,今后就会面临粮食问题。
  
  要是1980年中国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的话,到2035年的时候劳动人口将比实际增加2亿多,这2亿多人口只要有1/5从事农业生产,足以养活全国所有人口一大半。
  
  9、计划生育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2005年的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9%(总人口的29.7%)、22%、29%,相当于日本1950年、韩国1970年的情况。日本1980年第一产业人口降低到10.4%, 韩国1995年第一产业人口降低到12.5% [22]。22005年日本、韩国、台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6%、6.4%、6%,分别占总人口的2.4%、3.2%、2.8%。这三个地区目前工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30%(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64%(占全国总人口的32%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没有日本、韩国、台湾那样顺利,因为中国的老年化将拖后腿,中国没有当年这些地区那么好的人口结构。以韩国为例,据韩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公布的数字,该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为7.3%(中国同样的水平),2019年将达到14%,到2026年时将超过20%。我们以韩国人口结构为“理想状态”。
  
  要是期望30年后中国到达韩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中国今后人口情况如何?
  
  根据国家计生委2003年预测,2035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将达到2.92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的话,中国2035年总人口可达到14.49亿,老年化比例为20.1%,而依照“理想状态”,老年人只应该在1.058亿,就是说到时候中国老年人比“理想状态”多1.862亿。而要使继续计划生育的话,中国2035年人口只有12.54亿,老年化比例高达23.3%,而依照“理想状态”,老年人只应该在0.916亿,就是说到时候中国老年人比“理想状态”多2亿。
  
  换句话说,中国要背负着2.92亿老年人口进入城市化。一方面是要养活这么多老人,客观上需要增加农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这是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老年人需要照顾,阻碍了他们的子女进城。此外,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一样大量进口粮食,需要留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乏力,第三产业人口比例太低,城市化进程延迟。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是粮食荒,国家领导将面临艰难的决策。
  
  10、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1980年以来的计划生育其实代表着舍本求末的发展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必然忽视人的因素,而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资料: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 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占世界总量的7.4%,钢铁占27%,煤炭占31%,氧化铝为25%,水泥占40%。目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即便以购买力计算,中国单位GDP所消耗资源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另外,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建筑物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要高50%以上[23]。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24]。由于资源利用水平低,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中国的最优势的草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中国人均年消费乳制品的量只有6公斤,欧洲180公斤,美国240公斤,日本120公斤,印度还80公斤。中国对草原的使用还非常粗放,饲养方式也不规范。由于市场的不合理,导致牧产品结构性的过剩,一方面是中国人均奶制品非常少,另一方面牧民却不得不倒掉大量鲜奶或者拿来喂猪喂牲口。中国草原利用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产业链的不合理,比如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利润比为1∶3.5∶5.5,可见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由于牧民在整个产业链收益太低,为了提高收入,就只好超载过牧。正常的养殖业赚不到钱,一些地方就养殖黑山羊出口创汇,山羊喜扒食草根,对草场极大破坏作用,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水土流失加剧,陷入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而发达国家几乎不养山羊。中国牧民很多还是传统的放养,对环境破坏大,而改成圈养后受益增加几倍,对环境也没有破坏。比如,养220多头绒山羊,如果用原始的放养方式,需要有5500亩草场来保证。但改用圈养后,100多亩草场就够了,并且每只羊的年产绒量还增加4倍多[25]。可见只要合理利用和管理,中国的草原资源还有巨大的潜力。近年内蒙古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畜牧产品和牧民收入不断增加,草场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植被覆盖面积从1999年的13亿亩增加到了2004年的17.5亿亩。
  
  中国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却相当于以色列的9倍。中国目前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但是也比以色列要高。国际经验表明,只要有正确的用水观念、科学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状况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以色列2/3的国土是沙漠和荒山,人均水资源只有260立方米,由于沙漠等的原因,可利用水资源更少。但他们为了克服缺水瓶颈,上世纪60年代发明了世界上最省水的滴灌技术,并修建145公里的输水管道从北方引水进沙漠。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每立方米水的生产能力达到2公斤以上,而我国只有0.87公斤。以色列居家过日子也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26]。
  
  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节水和对雨水的利用,很多国家并通过法律和税赋手段来提高国民的节水意识,鼓励实施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雨水利用等[27]。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有些州立法,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丹麦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立方米的雨水,占居民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实际用水量的68%,占居民用水总量的22%。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国家,雨水多,水资源比中国丰富。然而,资源匮乏的日本深知水资源的宝贵,生活中节水可谓用心良苦。深入到生活的每个方面。针对有人在公共场所忘关水龙头的现象,日本采取了安装感应装置的办法。很多蹲式抽水马桶冲水时有大小便之分,两者出水量差别有好多倍。各大公司在开发家电产品时都注意节水。有些商店甚至规定像马桶这样的设备必须是节水的才能卖。例如,日本家家户户使用的节水马桶就比传统马桶节约用水30%以上。日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洗衣机用水量只是第二代洗衣机的40%[29]。日本还建立了中水系统,就是将洗澡水、洗衣机排水以及其他生活排水集中到一块,通过处理、净化之后,再用来冲洗厕所、洗车、路面洒水、浇灌花草树木等[]。
  
  然而中国普遍没有节水意识。对水的浪费非常严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30]。中国城市和华北人均水资源确实不算丰富,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0.7—0.8。
  
  宁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但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不但对庄稼没有好处,反而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河北省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
  
  在河南,街头洗车、维护草坪等用的都是自来水,一些高档洗浴、美容店,不但耗水多,而且缺乏废水回收处理设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高耗水行业以粗放的方式无情地消耗着日益匮乏的水资源。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政府实行亏损补贴。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发达国家1吨水的价格相当于10~20度电的价格,而中国大部分地区1吨水的价格仅相当于2~3度电的价格。目前中国城区家庭电费几倍于水费,水消费仅占个人收入约为1.2%。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我国城市普遍没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国家科技部节水灌溉首席专家邱为铎高级工程师指出:因灌溉技术落后浪费的水资源高达国民总用水量的50%以上,是造成水资源匮乏、加重土地荒漠化的罪魁祸首。我国辽阔的荒漠化、沙化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光热资源。这一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有雪山星罗棋布,还有黄河蜿蜒流过。雪山和黄河不停地向荒漠化沙化地区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水。这些水资源若用于地面灌溉实属杯水车薪,但若用于最省水的滴灌则绰绰有余。能以很小的经济投入和很小的水资源投入,激活荒漠化沙化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植物资源,可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逐步建成特色农牧区、高效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
  
  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人口减少几倍也不够。处心积虑地说中国人均资源不足,但又如此粗放式地利用资源,减少数亿人口,实在不值得。
  
参考文献
1.陈冬. 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的升华.人民日报 2004年03月25日 第九版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409233.html
2.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更新的资料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agriculturalland.htm
3.人口资料:《世界手册》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fields/2119.html
4.联合国2005人类发展报告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
5.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05年世界森林状况》ftp://ftp.fao.org/docrep/fao/008/A0400E/A0400E14.pdf
6.国家林业局发言人曹清尧向社会各界致以新春祝福. 人民网2005年02月0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4132/44175/3166201.html
7.中国水资源现况.半月谈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9/content_3512629.htm
8.Total Renewable Freshwater Supply by Country 2002 Update, Pacific Institute. http://www.worldwater.org/data20022003/Table1.mht
9.郭钟义. 地球上还有多少水.光明日报1999年03月22日 http://www.gmw.cn/01gmrb/1999-03/22/GB/18003%5EGM5-2214.htm
10.孙林 中国经济成长遭遇矿产资源约束http://www.changshang.com/news/2006-7/2006771049160.shtml?id=4076
11.姜雪城.张彦. 我国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 新华网2004-08-14 http://www.nx.xinhuanet.com/2004-08/14/content_2683828.htm
12.矿产资源统计http://edu.stats.gov.cn/CoursewareRoot/System/News/upload/15TextBook/04/5.ppt
13.中国自然资源“地大物博” 但人均比例严重不足http://www.chinaexplore.com.cn/news/20050817-2.htm
14.蔡金水.我国优势矿产资源按元素种类算占多一半--必须保护运用好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做为我国强有力的战略武器. 2005年9月14日 香港传真46期
15.戴志雄.中国稀土怎能只卖“土价钱”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22/content_3527290.htm
16.开发新能源,国际热核计划开始启动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05/25/content_4598165.htm
17.何祚庥院士:可再生能源时代,中国准备好了吗?《科学新闻》 2006年7月14日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607/1_20060714_141222.html
18.能源工程http://book.tasx.cn/index/2/gjfd/ts002021.pdf
19.李振声.近15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证明:中国人能养活自己http://www.casad.ac.cn/2005-5/200552785808.htm
20.朱希刚.自给与进口: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经济参考报2005-03-30 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200503300587.htm
21.三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农业网2006年6月25日 http://www.chinacrops.org/kjyw/kjxw458.htm
22.洪英芳.战后东北亚国家人口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136
23.我国能源结构与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中国信息报网络版2006-4-19 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686
24.中国能耗甚至远超印度 温总理和印媒一起担忧. 中国发展门户网2006年07月21日 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yw/51826.htm
25.中国经验内蒙古篇:草原经济找到了更新的含义.经济半小时.http://finance.news.tom.com/1001/1002/200517-139085.html
26.张文婷. 灌溉技术创新解决水土资源危机. 科学网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3/col51/article.htm1?id=75185
27.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城市雨水.人民日报2005年09月15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1163/3698229.html
28.日本节水省到家了.新华每日电讯2005-03-22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5-03/22/content_2729929.htm
29.大力推广节水设备-日本家家用节水马桶. 环球时报 2004年03月24日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5/2416144.html
30.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http://theglobe.ep.net.cn/library/huanbao022.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