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
-从全国易氏繁衍历史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发表于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从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国这五年总增加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感触很深。近来研究全国(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全国易氏主要分布在这六省市)易氏家谱,从我们易氏家族的情况研究中国人口繁衍情况和民族结构的改变,为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中山国位于古易水(后裔以地为氏,姓易),地处燕赵之间,中山国前身为鲜虞国,公元前774年以前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与周王室同为姬姓,为公国(一等侯国),而周围的魏、赵等大国只是候国。中山王称公,魏、赵等大国国王只能称候。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式微,周王室的姬姓公国虢国、虞国等遭到晋国等诸侯国灭国。鲜虞国也备受歧视,被称为白狄(可能是因为鲜虞在易水,而古代狄、易二字通假通用),但得以幸存,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1997年到2002年先后在涞源、唐县、顺平、曲阳、正定、行唐、灵寿、平山发现中山长城)。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公元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尚公继任为中山国王,因错用了魏义、椻长二臣,导致赵王于公元前296年遣军再攻中山国,中山国就此一命而终。它死得极其惨烈,做了拚死而无谓的抵抗, “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所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山人,让人嘲笑至今:赵简子(赵盾的后人)追狼,而狼向一个中山人求救,中山人顿生恻隐之心,将狼匿于袋中。不料获救后的恶狼,居然回头就扑向恩人……这就是著名的中山狼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寓意深远,隐含着中山国灭亡的原因。晋献公娶中山国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因晋献公后面的夫人骊姬陷害,重耳和大臣赵衰被迫流亡,流亡过程中备受各国歧视。舅族鲜虞国却给与隆重接待,重耳流亡到鲜虞国达12年之久,国君还送给他们两名女子,妹妹嫁给了重耳,姐姐嫁给了赵衰(生儿子赵盾)。赵盾在鲜虞国生活到18岁才离开,为赵国的先祖。中山人对晋文公重耳及赵盾父子可算是恩重如山。但正是这个晋文公本人及其后人灭了中山国的属国肥国、鼓国和仇犹国,并多次攻打鲜虞/中山国;也正是这个赵盾的后人灭了中山国。

太行山下的中山国,在今人的眼里曾经非常神秘。汗牛充栋的中国史书,仿佛早有预谋一般,集体把这个战国时一度辉煌过的“千乘之国”遗忘了。1974年,考古学家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了中山王陵,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建筑设计蓝图一《兆域图》,还包括有两壶古酒,启封时,酒香扑鼻。中山国的光芒从地下升腾而起,惊动了全世界的考古人士。中山灵寿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君尚公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记载,中山王尚公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

秦汉时易氏从太原纷纷南迁,其中仁福公居吴郡太仓州。公元222年仁福公之孙万年公从江苏太仓州迁湖南浏阳,万年公传三世而生易雄(257—322)。《晋书》和《资治通鉴》等记载:易雄少为县吏,自念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刻苦学习军政法律,为人正直,当上长沙郡主簿。逢张昌作乱,雄公“与贼争论曲直”,镇静自若,表现出色。因此被推举为孝廉,为湘州主簿,升迁为湘州别驾。大将军王敦背叛晋王朝,谯王司马承(皇叔)作湘州刺史,易雄支持承举兵抗击,易雄草檄历数王敦罪状,全州响应,易雄并带兵坚守长沙。322年6月,王敦部将魏义攻破长沙,雄被擒,押至武昌,英勇就义。潘夫人闻讯,率领全族五十余口投浏阳樟树潭殉节。两个儿子在外地为官得以幸免。易雄虽然就义,但在“王马争天下”过程中挽救晋王朝,易雄在湖南浏阳的墓地受到历代朝廷封赐,《国家文物志》和《湖南通志》均有记载,属国家保护文物,是长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两千万左右。《史记》记载:“中山地薄人众”,中山国是千乘之国,每乘二十五人、四匹马、一辆车,就是说中山国军队至少有两万五千人,能养如此规模的军队说明其总人口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并且曾经打败过燕赵这两个万乘之国,可见中山国人口占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二、三十分之一。但当时的战争很残酷,两国交战动辄上千乘、数万人、数十万人,场面动人心魄。比如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一夜之间杀死赵国兵卒四十五万。后面项羽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赵奢说:“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也说明中山国人口至少数十万,才能经得起赵国二十万之众的五年攻伐。中山国经过赵国的如此大规模征伐,人口肯定减少不少,尤其是公元前296年亡国前所进行的抵抗战非常残酷,人口更是大减少,但亡国时至少还有数万、或者上十万人。两位中山王都先后来到齐国,所跟随的易姓族人应该不少,此时叫济阳堂易氏。后面经过一系列战乱,到晋朝时应该易氏总人口还不少,但只剩下从太原南迁的雄公这一支繁衍到现在了,可以说是“子姓几尽,不绝若线”。

隋朝大业年间,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湖南浏阳迁江西泰和,但是这一群人中只有一人有后人相传到现在。唐朝易氏人丁兴旺,在江西泰和、宜春一带算是望族,出了一个状元易重(大理评事谏议大夫)和九个进士。但是在唐朝众多易氏中似乎只有易重、易常亮(易重、易常亮为易雄第19世孙)、易开(也为易雄后裔)等三人有后人相传到现今。易重居宜春一带,后裔部分迁往广东等地;易常亮居泰和,后裔部分仍然居泰和,但大多数返迁湖南,易常亮在湖南的第10世孙出了一个状元易祓(礼部尚书);易开后裔迁往赣北瑞昌和鄂东黄冈以及安徽等地。

从战国到清朝初年,中国人口一直波动在1000万到6000万。宋朝的百家姓中易氏位列其上;历史上经查实共613个状元,易氏就出了2个,进士也不少,还有好几位刺史等高级官员。说明易氏当时占全国人口比例远比现在的0.19%要高。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清朝初年响应康熙的“湖广填四川”,数千湖南易氏(还有部分湖北、江西易氏)迁往四川。这数千易氏目前在四川、重庆有后裔104万,占全国易氏42%。

目前全国易氏250万,其中宋朝的易子彬(易雄第30世孙、易常亮第12世孙,为我们支系的祖先)的后裔占了至少30万(分布在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易子彬是南宋从江西泰和迁到湖南黔阳,5个儿子中4个外迁,在黔阳本地留下长子易祖英。易祖英后裔分为九甲。清朝初年易祖英后裔有上千人响应康熙的“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但是大部分仍然留在黔阳。现在黔阳本地易氏五万人口,但易子彬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的后代却有至少30万。

从我们小支系来说,我们三甲在康熙时期有两百个左右子彬公14世“加”字辈,其中迁往四川的有几十个。留在黔阳的14世加字辈中,我们加枯公支系算是繁衍最快的,但现在也只有两千人左右,而加枯公的堂兄文上公迁四川金堂县,现在却繁衍了两万多人!

同样, 湖南新化县的易良详也是康熙时期迁重庆合川,现在也有后裔一万多人,比目前湖南新化县所有易氏可能还要多。

全国人口从战国时期到清朝初年一直波动在1000-6000万,这个过程中90%的姓氏和无数民族相继灭绝。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陆续引入欧亚大陆,经过两百年左右的试种,18世纪在欧亚大陆推广,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中国人口像欧亚其他国家人口一样才快速增长的(根据中国和英国的文献,当时人口是以每25年左右增加一倍的速度在增加),中国人口从康熙的数千万人口经过一百多年增加到19世纪初的4亿(乾隆皇帝看了1792年的人口统计册,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说明康熙初年人口最多三千万),然后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长达一百多年。在20世纪之前,氮肥的有限限制粮食产量,人口难以增长,当时农业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人和畜的粪便等。而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约为7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913年氨的合成开创了人类科学史的重要篇章。当前,世界上90%以上的氮肥是由空气中氮气合成的,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再加上其他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口再从20世纪初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

几百万年来,限制人类发展的主要是粮食问题。从全球来说,限制人口增长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限制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预计在最近50年左右将得到根本解决(水中氢的同位素用来核聚变可足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能源问题一旦解决,其他问题如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也就能轻易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本身而不是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将成为第一资源。人口资源需要教育才能转变为人才资源,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解除权贵阶层对教育的垄断),今后人才资源的又取决人口资源本身。随着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的下降,各国生育率都在下降,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今后哪个国家能成功建立起鼓励生育的制度,就将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现在易姓人口占全国0.19%,而过去的比例更高,那么历代都有数万、上十万易氏。但是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晋朝的时候众多易氏中只有易雄有后裔繁衍到现在,其他的人在这一千多年间相继灭绝;易雄有后裔在隋朝时候又只有一人繁衍下来;唐朝时期似乎只有易重、易常亮、易开等三人有后裔相传到现在。要是没有宋朝的易子彬,就不会有现在湖南、四川、重庆的30万以上易氏。要是易子彬后裔在清初不迁往四川的话,那么易子彬到现在只有5万后裔了。清朝初年全国数万易氏现在的后裔只比迁四川的数千易氏后裔稍微多一点。我查阅家谱发现,很多支系由明末或清初的一个祖先繁衍到清朝中期数百人,但到现在竟然没有一个后人;现在幸存的家族,家族史上也曾多次出现“不绝若线”的风险。可见人口繁衍实在不容易。

要是将易氏人口看成全国各民族、将个人看成一个民族的话,那么晋朝的时候数万民族中只有易雄这一个民族繁衍下来;唐朝数万民族中只有易重、易常亮、易开等三个民族繁衍下来;宋朝易子彬民族只占十万分之一人口,但现在却占至少1/8人口。可见人口繁衍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平均繁衍。清朝初年占全国易氏10%左右的人迁往四川,现在他们的后裔占了全国易氏的42%。

现在30万以上易氏来自于700年前南宋的易子彬,现在全国所有250万易氏来都自一千多年前晋朝的易雄、两千多年前战国中山国的易尚。中国历代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责任。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后裔相传。要是没有易尚、易雄,战国第八强国中山国(占全国人口二、三十分之一)就像其他一些国家一样灭绝了。天不绝中山,天不绝易,中山国的后裔,至今已繁衍成人才辈出、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大族(占全国人口0.19%)。

我们中山国繁衍情况如此,全国也一样。我们来自五千年前的炎黄部落的传说有可信的成分。人口繁衍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各民族都成功建立起各自的生育文化(没有成功建立生育文化的民族都已灭绝)。五千年前的炎黄时期有很多民族,但是绝大多数都灭绝了,要是炎黄子孙没有顽强的生育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祖宗祭祀”、“无子富不久、有子穷不长”、 “传香火”),中华民族也早就灭绝了。这些生育文化其实是中华“家文化”的根基,而“家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这些生育文化意义非常深刻:对民族和家族来说,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不管儿女是否孝顺,繁衍下去是第一位的);养儿防老(现在的社会养老不过是养老的社会化而已,但也衍生出吃养老金这个大锅饭的思想,导致生育率降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客观上对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只有儿子承担家族的责任、承担养老的责任,“后”通常指儿子;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后”当然包括男女。“男人决定家族,女人决定民族”,从民族繁衍角度看,女性的意义更为重要,尤其是现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情况下。从遗传学来说,作母亲的比作父亲的更合算,因为父亲只留给了23条染色体这个遗传物质,而母亲除了同样传下23条染色体外,还传下了私货:线粒体DNA。

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和民族意义的传香火吗?家族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和民族的香火传得下去?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文明能是一直延续下来,原因就在于中华人种的延续。因为中国的巨大人口所以中国没有像古罗马那样蛮族化,没有像拜占延那样突厥化,也没有像印度那样杂化。由于汉民族一直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入侵民族,所以中国虽屡受征服但仍然能速迅同化他们,延续中华文明。

犹太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一个辉煌的大民族,但是现在占全球人口比例很少,面临灭绝的危险。一个不注重民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最多只能算是小聪明。

近200年间,英国裔人口(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增加14-20倍(从一千多万增加到两亿多人口),而法国却由于采纳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限制人口增长,人口却只增加2-3倍(从近三千万增加到六千万;并且还是因为寿命从过去的三十来岁延长到现在的七十多岁)。英国当年要是不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话,现在英裔总人口也只有六七千万,不会有现在的两亿多。

英国《金融时报》马克•特纳2006年4月5日联合国报道,联合国一份报告预测,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人口增长不久均将来自国际移民。“鉴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移民净人数已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占1990至1995年间人口增量的一半,1995至2000年间的三分之二,2000年至2005年间的四分之三。”联合国表示。

5000年历史的炎黄子孙,摸索出一整套生育文化,经历了多少苦难奋斗,使得我们民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中华民族在1800年的时候人口接近全球的40%。但到1900年的时候下降到只有25%左右,现在只有20%。要是继续现在人口政策,100年后将不到5亿,200年后将只有1亿左右、300年后将只有2800万,并且这些人口中汉族比例将很低,而全球到时候仍然会有90亿左右人口。即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我们今后也难以将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保持在15%。

随着计划生育的展开,由于对少数民族的在生育方面的优惠政策,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从1964年的5.77%上升到1982年的6.6%,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9.44%。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从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国共增加4045万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就是说这五年总增加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从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共死亡4150万人口,以8.925%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70万。也就是说这五年全国共出生819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2060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25.14%。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增加23870万,其中汉族增加20063万,少数民族增加3807万,就是说1982年占全国人口6.6%的少数民族在这18年间增加人口却相当于全国增加人口的16%。这18年共死亡13812万人口,以8.04%(1990年的民族结构)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111万。换句话说,这18年全国共出生37682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4918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13.05%。

就算现在立即停止计划生育,由于汉族的生育文化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并且计划生育对汉族的生育观念惯性影响更大,就等今后人口平稳下来后,少数民族将从过去的低于6%上升到超过20%、甚至30%以上……。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所奠定的汉族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历史,竟然因为我们的不对称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对生育文化的惯性破怀)而短时就逆转。一个国家要是主流民族人口不能占有绝对优势,就很容易出现民族矛盾,而现在中国的人口政策和民族政策却是鼓励民族意识而不是民族融合。

可见人口政策和生育文化(中华生育文化被打击最为严重,中华文化圈的生育率都低)稍有不慎,可以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前途。我们独生子女政策(政策生育率1.38;现实政策生育率只有1.175)使得我们下一代相对于我们这一代减半,而其他民族却在增加。不要几代人就完全可以使得数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变为三流民族的。

《战国策.中山》:赵武灵王想要攻打中山国,派李疵去仔细察看,李疵说:“中山可以攻打,如果君王不去攻打,恐怕就要落在诸侯后面了。”赵武灵王说:“为什么?”李疵回答说:“中山君礼贤下士,到穷街小巷之中,车子难以通行,就取下车盖,甚至下车去拜访士人,象这样,总共去了七十家。”赵武灵王说:“这是贤能的君王啊,怎么可以去攻打他呢?”李疵说:“不对,如果任用士人,那末,老百姓就会致力于扬名,而不存心于农耕和作战;如果拜访贤者,那末,农夫就会懒于务农,战士就会怯于作战。象这样而不亡国的,还从没有过啊!”现在国家过度重视所谓的精英,而忽视大众,贫富差别太大。尤其是在人口政策上几乎由人口学界加上几个经济学家所垄断,是很危险的。人口问题是国家的根本,其意义非常全面,岂是人口学家和几个经济学家就能说了算的?在人口政策的调整上,要吸取中山国亡国的教训,要重视大众民意。

当政者不可不慎!现在当务之急是停止计划生育,并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重建新型的生育文化和配套的社会制度,确保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像过去一样为世界其他民族做出典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