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评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中国人口与发展面临5挑战” (图)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评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中国人口与发展面临5挑战”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人民网>>时政>>部委信息2005年06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497251.html

国家人口计生委高官:中国人口与发展面临5挑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博士今(25日)天在海口表示,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口与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并透露政府拟应对措施。

  赵白鸽在此间举行的“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上说,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大约少生三亿人。中国在百分之七的土地上养育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并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取得重大成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中国在人口与发展上仍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中国近年每年出生人口仍有八百万至一千万,相当于两年产生一个澳大利亚人口,六年产生一个英国的人口;二是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近年中国每年出生八十万到一百万残疾人口,全国残疾人口总数已达六千万;三是人口流动和迁移问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移动最迅速、数量最大的国家,流动人口超过一点四亿,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四是人口结构问题。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两个严峻形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对老龄化问题所必须的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五是人口安全问题。艾滋病在中国呈现蔓延趋势,一些过去被阻止的传染病重新出现。

  赵白鸽称,中国政府将采取多项措施应对以上挑战。首先是政治承诺,中国承诺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统领人口发展的研究、决策、规划和执行。其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人口结构矛盾。再次是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实行科学治理和决策。第四是抓住主要问题,如保持低生育率、提高妇女就业,控制人口流动扩大的速度,加强艾滋病防治等。(记者王辛莉)

来源:中国新闻社 (责任编辑:刘进)
------------------------------

**水寒评:上次我已经评论了计生委赵白鸽副主任关于性别比的谈话。现再简评赵主任的“五挑战”: 

##赵白鸽:中国近年每年出生人口仍有八百万至一千万。

**水寒:现在主流生育人口都是1980年代初出生的,当时每年出生两千万左右,以目前育龄妇女总数和年龄结构,要是以1.8的生育率,每年生育1700万,但赵主任说每年出生人口有八百万至一千万,这么说现在生育率不到1.0了(说明张维庆主任在2005年1月6日13亿人口日讲的1.8的生育率是假的),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2又下降不少。但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0-4岁总人口6413万,每年出生1283万人,有1.3左右的生育率。赵主任信口开河胆子也太大了吧。现在每年死亡人口七八百万,按照赵主任的说法,现在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了。

##赵白鸽:中国近年每年出生人口相当于两年产生一个澳大利亚人口,六年产生一个英国的人口。

**水寒:我借用《人口的假话》(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2-09-20/1/441.html)来回答赵主任:人们之所以大谈人口过剩,乃是出于这样的误解:中国是相当于美国、法国、英国或德国这样的国家。实际上,后者不过是由白种人这一大人种中分化出来的国家而已,而中国却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黄种人主要居住地区,换言之,中国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黄种人这一大人种在增长,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在增长。如果我们把世界分为黄色、白色和黑色三大人种来比较,事情就很明了:黄种人并不是人口最多的种族。现在地球60亿人,白种人口最多,大约有25亿以上,比例大大超过总人数的1/3;而中国和中国以外的黄种人,不过20亿左右,刚好三分之一;黑种人口最少,不到10亿人,还不到六分之一;其余是无法划分归属的混血人口。人们之所以不觉得白种人多,跟他们占据了世界上最广大的土地,居住分散有关。中国人口几乎代表整个黄种人,赵主任拿一个人种来与另外一个人种的一部分比,恰当吗?要是这样的话,我也可以拿整个穆斯林国家增加人口来与中国的上海比。

##赵白鸽: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近年中国每年出生八十万到一百万残疾人口,全国残疾人口总数已达六千万;

**水寒:我非常认同赵主任关于提高人口素质的观点。但怎样提高呢? 最关键就是钱!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邬沧萍教授(邬教授可是人口学老前辈了,1979年就是他老人家将马寅初老先生搬上神龛的;去年计生委法规司长于学军博士建议允许生育两胎,邬老先生代表人口学界掌了小于博士两个嘴巴)的说法(中新社北京03年9月28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9/29/content_1106037.htm),中国少生了三亿人口,估计每年少支出一百亿元以上。

吴洪森在《关于计划生育的另一种思考》(《羊城晚報》2003.11.17,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renkou/448167.htm)一文中指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30年的计划生育经费总值估计在3000亿元,假如将这3000亿元用来普及教育,就有3亿人可以读完初中。中国目前文盲和半文盲总人口只有1.8亿,还可以多出一大笔钱来提供高中教育,假如教育政策倾向女性,中国不但全面扫盲,而且还多出一亿多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女性。一方面同样可降低生育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口素质。

比较邬沧萍和吴洪森的说法,就是计划生育将每年少生孩子省下来的100亿全用来作为计划生育经费了!老年化严重的将来白白地少了三亿宝贵的劳动力,降低了教育素质。

计生委作为一个部级的实权机构,名义还说要提高人口素质,但计生委只关心人口数量,并且反而造成人口素质降低。每年残疾儿童增多,其中固然有遗传因素造成的,但更多是可以预防的。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

1、子宫疾病卵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的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染色体易变异,胎儿的致畸率也随之升高。解放前十四、五岁就开始结婚,当然不好,但现在都在20多岁才想要小孩,20几岁要小孩是黄金年龄。但计生委单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而提倡的晚婚晚育,给人一种错觉:晚育是好的。造成多少残疾儿童出生?美国自1990年到1999年孕妇高血压综合症(先兆子痫)发病率增加40%,这个增加主要是晚育的造成的,威胁着15%的妇女以及子女。孕妇高血压综合症不光是最主要的孕妇和胎儿的死亡原因,并且影响孕妇及其小孩的今后一生的生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可见,中国的晚婚晚育政策是多么愚蠢!

2、农村头胎女孩可以生育二胎,但中间间隔太长,很多妇女生育二胎时候已经是晚育了,不必要地增加残疾人口的出生。

3、残疾儿童中有相当部分是神经管发育不全,成了先天痴呆。预防很简单,就是孕妇前三个月每天补充少量叶酸。但计划生育30多年了,不要说农村,就连城市人口也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口服用叶酸,并且其中连剂量都没有用准。叶酸市场价格只有三元多钱,成本价格只有几毛钱。几个个孕妇合用一瓶都够(可以小包装呀)。计生委为什么不宣传?为什么不常规免费发放叶酸给孕妇?要是这样的话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降低大量残疾儿童的出生,降低今后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4、超生孕妇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并且由于漂泊在外营养也跟不上,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

5、“众星捧月”效应培养出来独生子女的孤傲、狂妄、自私性格。

6、计划生育政策对有抚养能力的城市人口限制更为严厉,这些人只好将本来应该用在抚养孩子上精力和金钱用来其他消费(如宠物),造成全国的平均教育素质偏低。

##赵白鸽:三是人口流动和迁移问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移动最迅速、数量最大的国家,流动人口超过一点四亿,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水寒:既然赵主任提到迁移,想必知道迁移的主体和原因吧,难道不知道人口迁移对生育愿望的影响?农业部的“中国农业信息网”转发的《工人日报》文章(http://www.agri.gov.cn/llzy/t20050412_353788.htm):全国目前有2.5亿农民工(不知道到了赵主任嘴里怎么就只有一点四亿流动人口了?)。而这些农民工主要是青壮年育龄人口,9亿农民中去掉老年人和小孩外,育龄人口一共只有三亿多。就是说农村育龄人口大多进城了。青壮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妻离子散奔向城市,忍受廉价剥削,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政府利用这些廉价劳力进行原始积累,而财富分配极端不均。社会学界公认的一个中等收入差距的国家,其基尼系数应该在0.3到0.4之间。现在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现在的实际基尼系数应在0.45到0.5之间。广大农民工尚在温饱边缘,这些人生育愿望是非常低的。他们的住房条件(夫妇大多分居)等生活条件较差,工资水平比较低,而又面临与城市人口一样的消费水平,他们又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面临困难(费用比城市人口更高),大多数连产假都没有,一旦休假回家生小孩意味着失去手上的工作机会。并且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退休工资,他们得养活父母。因此他们的生育愿望事实上比城市人口更低。另外有些民工连结婚都成问题,遑论生育了。人们心目中农民好象还象一、二十年前都是生育三、四个,就象一些老外还一直以为中国都是穿长袍子,留长辫子。猴年马月的事情了!中国农村超生无疑还存在,但比例很低了,并且生育三个以上的很少很少,美国、加拿大还有生十几个的呢,但美国总和生育率只有2.08,加拿大只有1.5。不能以个例来推导全国。

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指导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一文(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6B1E7C4AC2DA7E9A48256B32007310F0)说:“尽管多年来广大群众已经基本接受了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差距依然存在,据调查,希望有两个孩子的约占60%,希望生育3个及3个以上孩子的还有近10%”。计生委主任都认为希望有两个孩子的约占60%,希望生育3个及3个以上孩子的还只有近10%。在如此低的生育愿望下,竟然还敢实行计划生育?停止计划生育,就算不计算不育人口的话,生育率也只能达到1.8;既使不育人口(不孕、单身、丁克)只有15%的话(其实光不孕人口就占10-15%),生育率也只能达到1.53。当然,停止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会改变一些生育愿望,但不会增加太多,不采取鼓励措施的话,总和生育率难以达到1.8,更不用说2.1了。

##赵白鸽:四是人口结构问题。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两个严峻形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对老龄化问题所必须的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

**水寒:人口结构比数量更为重要。赵主任提到的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伴随着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在1980年之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维持在男:女=105:100左右,但自从1980年开始现行严厉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直线上升,现在已经在120-130:100了,意味着这25年有四千万女婴儿被处死,意味着今后有四千万光棍。男人决定家族,女人决定民族,凭空少了四千万女人,对民族的持续发展是个巨大威胁。生一胎有儿子比例1/2,生两胎有儿子比例3/4,生三胎有儿子比例7/8,生四胎有儿子比例15/16……。

最保守的估计中国家庭至少有15%的不育(不孕、丁克、单身)。都允许生两个孩子(并且都生两个),然后没有儿子的可以(也都)继续生下去,直到15胎为止(以目前的经济结构,有几个愿意这样生下去?)。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9,还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其实现在的父母对男孩女孩的偏爱就像对鱼和熊掌一样都喜欢,但现行计划生育偏偏只能让父母选一样。要是允许生三胎,只有1/8的夫妇没有儿子了。难道还能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不能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最早是《在实行中(21世纪初的20年至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发表后,于1980年确定的。但实际上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现在控制人口只是减少出生,再傻的人都知道必将导致人口老龄化。不停止计划生育,能解决老年化吗?

美国的社保制度创建于1929年,由于生育率一直比较高,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笔资金有朝一日会消耗殆尽。在1950年时,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目前这个比例是3比1。当婴儿潮人口逐渐退休时,将是2个人支持1个人。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到了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美国生育率还有2.08 (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还有改革余地。日本和欧洲虽然困难重重,但毕竟已经建立了社保制度。中国在老年化来临之后却还没有开始建立养老制度,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 。而由于计划生育破坏了家庭结构,破坏了传统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统。如何建立和谐社会?

很多人以为“十三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是计生委的功劳, 那么堂堂的党中央总书记金口玉言算什么了?“使十三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是将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定下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推迟四年多, 是计生委的渎职行为!

##赵白鸽:五是人口安全问题。艾滋病在中国呈现蔓延趋势,一些过去被阻止的传染病重新出现。

**水寒:既然赵主任知道艾滋病在中国呈现蔓延趋势,一些过去被阻止的传染病重新出现,那么中国现在1.2到1.3的生育率难道不是国家最大的安全问题?

地球史上曾有过多次将生命毁于一旦的自然灾变,人类摆脱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仅仅几十年。由于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2.1的生育率(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其实是非常保守的。比如以前就没有预测到艾滋病和SARS等传染病。最近,由哈佛大学、利物浦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一些专门研究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所有灾变的科学家组成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对所谓的“世界末日”以可能性大小排出下面一个顺序:磁极互换、规模火山喷发、小行星砸向地球、太空尘、超新星爆炸、人工病毒。这些灾变目前还难以预测。前不久印度洋海啸就死亡众多,引起全球关注,可见人在大自然面前其实仍然是很渺小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近百年在常规的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过于自信。增加地球人口容量的科技突破已经出现或者近在眼前,但防止人口减少的科技突破却仍然遥遥不可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