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崛起、“日”薄西山的必然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中印崛起、“日”薄西山的必然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11/24/04 familyyi@yahoo.com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近代都落后于西方,在历史博物馆里你能体会到这种文明的更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变(要说有改变的话就是亚洲几个小国家的兴起),发达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穷国仍然是穷国。但近些年开始,世界格局开始改变,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可能还应包括巴西)的兴起:足够的劳动人口重新推动了这两国的崛起。
近两百多年“人口爆炸”导致了“知识爆炸”和传播速度的加速(比如说从言传身教到纸媒体,再到电子媒体),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新科学新技术迅速地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现在西方国家人口增长已经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力资源变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了,科研经费中用于“物”的部分越来越少,而用于“人”的部分越来越多;今后商品中单纯的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的产品的比例将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产品比例将不断增加。这也决定了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重新崛起。
在中国创造了快速增长的奇迹之后,我们的邻国印度也在全球经济的屏幕上闪烁出耀眼的光彩。中国过去10年的经济增长率每年7%,印度6%。美国《财富》杂志最新一期全球500强榜单中,印度竟然有4家公司同时上榜,来自中国的上榜公司也达到了破天荒的14家,新晋身的上汽集团去年利润增长高达150%,同年全世界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的利润增长不过67%。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这不仅创造了印度的历史最高纪录,也超过了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除了速度之外,印度独特的模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印度来自内需的增长动力恰恰是许多国家努力想得到而尚未能得到的,仅此就足以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羡慕。中国外向经济模式和印度的内需经济模式都是建立在众多人口的基础上,并且也只有这两个国家能够真正互相学习。
这两国都没有现在发达国家当初兴起的条件,既不能掠夺资源,本身资源也缺乏,也不能去殖民。但都利用内部劳动力进行原始集累,然后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科研,由于少部分人的科研成果能使整个国家获益,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要是中国象蒙古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进行科研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国都没有兴起的原因)。因此对于中印这样的国家必须在通过廉价劳动力进行原始集累的同时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不能指望永远依靠廉价劳动力。印度在这点做的比中国好,印度企业的科技含量比中国要高。中国投入40美元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但印度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年轻的人口结构。
印度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2.8,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到达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印度人口过多的压力将逐渐缓解,而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却赋予了印度无限的潜力。中国现在中间年龄31岁(与日本二、三十年前一样),今后45岁左右(与现在日本一样);印度现在中间年龄24岁,今后在30岁左右,中印谁更有发展潜力?
日本当年的崛起得益于不断增加的年轻有活力的人口(虽然当时也象现在中国一样抱怨人口过多、增长太快),日本20年前生气蓬勃,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中国现在一样);现在中间年龄42岁,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了;日本妇女的平均生育数已从1970年代中期的2.0个,降到1992年的1.5个,现在更是下降到1.29,到2025年,日本人口的中间年龄将超过50岁,从现在起不到四分之一世纪以后,近30%的日本人将在65岁以上,每9个日本人中就有差不多一个人将超过80岁。有人将“日”薄西山归因于经济政策的失误,事实上更大程度归因于人口老年化,缺乏有创新力的企业队伍。日本在50年代人口突破一亿时举国上下为日益增长的人口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压力而惶惶不安,并曾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000万左右(幸亏没有付诸行动);而现在日本人口1.27亿,整个国家却陷入了另外一种恐慌,厚生省去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按当前的出生率计算,日本人口2006年将达到最高峰,为1.278亿,到2050年将下降到1.05亿,到下世纪初将减少一半。根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得研究显示,当老年人口比率上升1%,总生产力就会减少0.11%,到2050年日本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8%下滑至4%。
稳定的人口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没有合理的人口结构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打个比喻,一个工厂要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老中青三结合。师傅教徒弟时,要费心费时,甚至影响师傅的工作效率。要是只考虑当年的生产的话,就根本没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否则人才结构会断代,那时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面有经验的师傅退休了,另一方面新手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真正成材)。
整个社会也一样,现在要是减少人口的话,一方面可以省一笔费用(养育和教育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过去的领导正希望这样。但问题是,等经济发展以后再谈人口就晚了,新加坡日本等国(没有强制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领导每年作揖打供要年轻人多生小孩,都没有成功。经济结构本身就不可逆转的减少年轻人的生育愿望,而我们计划生育政策的大量的负面宣传也将长期影响人的生育愿望。
长期的低生育率,已经给欧洲带来许多问题。一是城镇逐渐萎缩。由于人口的减少,许多城镇和乡村正在萎缩,一些甚至消失。二是公共设施维护不足。人口的减少,意味着纳税人数的下降,各级政府税收明显减少。欧洲许多城市已经无法依靠政府的力量维护道路、电话线、下水管道等公共基础设施。三是出现大量空房。欧洲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一些城市的房子无人居住。四是竞争力削弱。欧洲人口老化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人口老化,年轻人不足,经济将会呈现乏力。而欧洲(总和生育率1.47)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则因其较高的生育率(发达国家中唯一有比较正常生育率的是美国,1999年美国的生育率还保持在2.08)而使经济充满活力和潜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抚养能力反而是降低的,总抚养比是不断降低的,这也是发达国家不多要小孩的原因之一。生育率太低,在老年化的压力下只好移民。德国,外国人720万,其中土耳其人超过200万;法国,穆斯林人口约为500万,在九十年代初有外国血统的已占全法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即非白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现约为7.1%,但在从1992年到1999年短短的数年里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竟是和白人相等的50万。按照现在的增长势头40年后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三分之一将是穆斯林,这实际上等於说欧洲本土的文化特征将面临灭绝,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将不复存在。专家们预测,2008年俄罗斯就会出现男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增加,过几十年他们就会在俄罗斯居民中占多数。如果日本要维持现有的劳动力队伍,那么这个人口1.27亿的国家这50年内需要引进3500万外国人。
印度是个充满潜力的国家,迟早会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挡不住的,倒不如送个人情;而日本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其国力的衰退,要是在近20年不能成为常任理事国,今后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就没有希望成为常任理事国了。中国这次大力支持印度而反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可能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日本首相要是明智的话,应该将重要战犯从靖国神社移出来,化解中日矛盾,象韩国那样回归传统,向中国靠拢,尽早进入常任理事国。
中国的计划生育以及在教育和科研的低投入其实是透支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教育的失误将使手中的宝贝变成垃圾!中国有足够的钱用来投入教育,但不合理的制度使国家不能重新分配贫富,使大量应该受到教育的青年没有机会,这些本来应该成为未来国家财富的创造者,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训练今后可能反而变成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