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从中山国的亡国看台湾的未来

(2008-03-10 14:37:13) 下一个
从中山国的亡国看台湾的未来

作者:水寒 5/1/04

中山国的前身为鲜虞国,首次见于史册是公元前774年。公元前506年,在取得对晋国的平中战役胜利之后,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大国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易恺。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史称“犀首立五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

自从“犀首立五王”后,中山国、赵国、齐国的关系,有点象台湾、大陆、美国的关系,没有齐国的支持中山国不会支撑那么久。中山国方圆五百里,古易水是其核心区域,除东北角与燕国为邻外,三面都和赵国毗连,好像袋鼠一样包在赵国的东面腹部。从地理上中山国与赵国的关系有点象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史记·赵世家》:“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就是说从前中山国与齐国友好,中山国仗恃齐国的强大兵力侵扰赵国。中山国可算是赵国的“心腹之患”。

当赵国赵武灵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赵国国力已经很弱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以叔父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正采取说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赵武灵正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看来从俄罗斯等国购买武器还是有例可依的)。

武灵王十七年(前309年),他前往东北边境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之外,在那里的高地上建了一座野台,观察齐国和中山国的形势。立下了“中山吾必有之”的誓言。

赵武灵王开始向中山用兵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和各大国的关系。他“使楼缓之秦,富丁之魏,仇液之韩,王贲之楚,赵爵之齐。”广泛开展外交活动,企图与各大国和好,使自己集中力量对付中山。赵国(中国)攻打中山(台湾)的主要顾虑是怕齐国(美国)干涉,于是就千方百计钻齐的空子。他采取了“结秦连楚、宋之交”的外交策略,“令仇液相宋,楼缓相秦”。也就是注意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从而孤立和削弱齐国,结果利用齐先卷入对楚的战,后卷入对秦的战争,无暇顾及中山的时候,才大举进攻而灭掉中山。因此《战国策·魏策》说:“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战国策·赵策》清楚地记载了当时赵国的计谋:主父曰:“我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司马浅曰:“不然。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王因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乐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其时正是齐、秦两强东西对峙时期。齐湣王视秦国为最大竞争对手,特别重视攻秦,希望赵国能参与攻秦,不但忍痛放弃传统盟友中山,并且还与燕国一起协助赵国攻占中山。赵国趁机捡便宜。《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对秦昭王说:“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尚公为中山国王(在台湾临时选一个特别行政区首领,实行一国两制)。中山王尚公错用魏义、椻长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结束一国两制,祖国完全统一)。

可见大陆要统一台湾,需要一个赵武灵王(胡锦涛?)这样的领袖人物,顶住各方反对意见,进行一次类似“胡服骑射”的政治体制改革,增加国力。注意和各大国(欧洲、日本、印度、阿拉伯国家等)的关系,利用美国反恐的时机。《战国策》说:三国攻秦,赵灭中山。 今后的史书会写:美国反恐,大陆取台湾。

看看胡锦涛当主席之前访问了哪些国家(日本、韩国、缅甸、越南、蒙古、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可见胡锦涛似乎有赵武灵王的雄心:除了削除中山国(台湾)这个“心腹之患”外,进而还继承先祖赵襄子(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兼戎(蒙古)取代(朝鲜半岛),以攘诸胡(缅甸、越南、泰国等)”的事业。

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结合易氏家谱记载,末代中山王尚公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唐、宋时期再分迁江西、湖南、湖北,明末清初湖南、湖北部分易氏再迁四川,现在两百多万易氏族人90%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庆。

中国厨师祖师易牙(鲜虞国重要人物)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间谍,到卫国、齐国为臣。孔子、孟子、荀子等对易牙评价很高。但唐宋以后由于对史料不求甚解,竟然将易牙视为奸臣。1974年中山国王陵出土文物中包括有两壶古酒,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壶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现在易氏都是中山国王易恺(到魏国为相)、易尚(末代中山王)的后裔。易恺是易牙的后人,易尚是易恺的后人。本人是中山王易尚的第74代孙,准备重建中山国,要是各位得知我们中山国散居各地的易姓臣民,望告之: familyyi@yahoo.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