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惟登华山方解之--天国飞瀑

(2008-03-11 19:47:36) 下一个
有哭有笑登华山, 惟登华山方解之

笑云 2008.03.11

笑云当年夜登华山,先问山下了凡道长: 华山何景最不可错过? 可收集什么华山诗赋?

了凡道长端详我后点点头曰: 若游华山,万不可错过长空栈道。你我有缘,昨日我整理经书,见当年大鹏居士的诗,世人无人知晓,今写与你吧。

诗曰:

咏华山绝顶


颠狂少年颠狂笑,
绝壁千仞云中道 。
怒云狂涌急遮日,
天国飞瀑竞逍遥 。

笑云问: 此诗何解? 大鹏居士又是何人?

了凡道长曰: 大鹏居士应该是本寺高僧。当年韩愈登华山时投书求救,放声大哭, 大鹏居士飞奔上山救之。居士隐居华山,大概不欲嘲笑韩愈,故此诗未流传开来,我也是昨日整理经书才偶得之。今先赠与你了。至于诗当何解,自己领会去吧。我常登华山,此诗第四句却想不明白。你若解之,回来告我。善哉善哉!

笑云当夜十点出发,一人健步登山,初见山如卧佛。盛夏时节,山风习习,山顶处明月触手可得。黑夜中拾阶而上,忍不住望山长啸,远处也传来寥落的游客的回应声。经过韩愈投书处,。。。。

长话短说,清晨四点登上东峰,众游客租棉衣御寒,我则流连于山颠那雄浑的苍松大合唱中。清晨看了日出,云海,迫不及待地赶到了长空栈道,忍不住放声大笑。壮哉壮哉! 笑云生性豪爽,第一个攀锁走上栈道,几个素不相识的哥们儿受到鼓励,随后颤巍巍加入。至此,大鹏居士的前三句所写的景致、意境我都亲身经历了。那么第四句呢? 何为天国飞瀑?

信步向主峰走去。清晨的山顶云霞笼罩,时开时散,陡然听到了巨大的瀑布轰鸣声! 我顿时兴奋异常! 因为从没有人提到华山顶有大瀑布了,莫非此景非有缘人方能见之? 我快步向顶峰冲去,突然我被眼前的景致惊得目瞪口呆,然后放声大笑。我明白了! 华山绝景有二,一为长空栈道,二为天国飞瀑,而后者或许数十年不遇,又未有人大书特书之,故连华山的了凡道长亦不曾见。笑云当日尽得奇缘,方能见之啊!

好啦,以下是我对大鹏居士诗的解读,诸位看是否恰当:

雄奇的华山啊,让我热血沸腾,颠狂大笑,因为我庆幸自己能融于这天地造化之中,攀行在千仞绝壁上的云中栈道。你看那山巅迅急变幻的云海呀,就像发怒了一般,方才还看得见日出呢,刹那间云就把太阳遮住了。我居然在华山绝顶听到了巨大的瀑布轰鸣之声,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天上的浓云密雾在大风的驱动下穿过山顶巨岩的间隙倾泻下来,与瀑布无异,堪称天国飞瀑到人间啊,太不可思议了,太让人陶醉了!

下得山来,笑云告知了了凡道长我的发现。道长捻须微笑,清茶畅谈。

不知哪位朋友也曾见过天国飞瀑? 笑云归来后写了华山游记,详细描述了上述奇景,还写了:

忆夜登华山

明月已偕雷雨去,
夜深风劲独笑云。
樱花相伴人虽醉,
苍松云海更牵魂。

自此吾取笔名笑云。心想: 诗可壮志,诗可抒情,我非专业诗人,只不过感亲情、真情、豪情及世间美好之物,闲来则留驻笔端,给亲友们增加点儿笑谈。

令我惊异者,笑云五年后又去探访吾忘年交--了凡道长,道观道长竟不知此人! 莫非笑
云当日遇到的乃华山之神乎? 而那首诗可是真实的摆在案上。至今我想起夜登
华山则不知何为玄梦,何为现生。

哪位也写了豪迈华山的,不妨拿来共赏。若去游华山,有缘见到了凡道长的,请代向老人家问安。

Reference:

韩愈投书处 (courtecy of ?)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 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

  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软腿颤,一步也不敢迈了(唐时的华山,不象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唐时不过是在“龙”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游人到此,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下,象这样的险境,怎能不使善习文弄墨的韩愈胆战心惊呢?)。但不下山不行,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真是一走退两步,紧张的冷汗直流,浑身颤抖。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并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
   
  但韩愈毕竟是位大智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峰求救信仍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既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而苍龙岭之险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将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