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复活节感受曾宁

(2009-04-11 22:32:29) 下一个
复活节感受曾宁

要感受曾宁的文字,就不要偷懒,多读几遍即可。可是要将这些感受诉诸于文字,俺觉得自己既无奈又无能。复活节是一个关于奉献的节日,复活节前三天,是耶稣死难纪念日,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天,耶稣为赎人类的罪过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基督教如是说。复活节也是庆祝再生的节日,相传耶稣在这天复活。在这复活节前的黄昏,手里端着一杯红酒,红得像基督的血,望着慢慢地沉降的夕阳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不由得联想起曾宁那绚丽多彩的文字和五光十色的故事。

在曾宁的文字里,关于生命的题材有很多,令俺最有感受的一篇是《从血泊里升起的呼唤》。文章里的“我”,是个一开始就用那经典的“如老妈和老婆一起落水,你先救谁?”的难题来烦老公的小女人。可是,经过了一场怀孕,大出血,难产,及险些丧命的磨难之后,终于为刚出生的儿子解答了这个难题。文中的“我”,体现了曾宁文字中关于生命及人生的一个主要情结:即生命是用来给予的,不是用来索取的。必如说,“我”的生命,因为腹中的“他”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我”葬送了前程,辞了工作,为了“他”而长期卧床。就是在大出血送医院时还在叮咛:“记住,危险时,保孩子第一”。“我”为了孩子的未来发育良好,放弃对自身安全少痛苦的剖腹产,选择了顺产。这整篇文章中,对“我”的考虑总是在最后一位。

曾宁文字中的“奉献情结”,也反映在她的主要作品《地母》中。《地母》中的主角水莲,在有机会从良和留下继续做妓女之间选择了后者,其理由是:“(客人)他们好可怜……他们到华埠妓院来,花那么多钱,只是为了看到我,听我说说家乡话……”。在小说的结尾,水莲的选择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幸福,相反,为救人她和爱她的阿良一起葬身火海。在另一部代表作《硅谷女娲》,曾宁自承是对华夏文化的一次反思,内中的主人公女娲,也有这样一种奉献情结。女娲在黄河大灾,洪水滔天,生命危急之际,以自己贞洁之身,满足了亲生父亲的兽欲。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祭品,成全了另一条生命。虽犯下了乱伦的滔天大罪,随之而来又出现了生产痴呆儿子的后果,她仍无怨无悔,只有泪水。在《天空—陈圆圆》中,一辈子将身体奉献给各色各样男人的陈圆圆,甚至连死都献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反清义士柳敬亭。

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奉献情结的存在,使得曾宁的文字对历史上一些颇有争议的女性怀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同情之心,象对《色。戒》中的王佳芝(女人花---电影《色。戒》观后),绝代诗人鱼玄机(《美丽玄机》),以及自杀而死的近代作家三毛(《沉溺》)等等。

最近,曾宁的生命似乎在奉献给人类的未来:学前小朋友。《你好,曾老师》中的“我”在经济危机的大潮中,不是整天盯着股票唉声叹气,也不是望着失业的人群无病呻吟,而是在这风风雨雨中教小朋友学中文,宏扬中华文化,而且因此而找到了“生命的真义”。在《春光涌动》中,“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融入主流文化,在洋学校里继续育才的职业,把“我”的生命献给了人类的未来春天。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奉献情结得到了升华,奉献的对象从亲人和朋友延伸到了素不相识的洋人小孩。

俺对曾宁的了解并不是太多,俺之所以成为“曾粉”之一,一开始就是被曾宁文字中那种悲天悯人的侠女风范所感动。俺自认水平不高,根基不厚,故对于网文,俺一般只读不“评”。现在俺也是谈谈“感受”,道道俺的一孔之见而已。曾宁的文字很有天分,俺认为已有自成一体的趋向。复活节再读曾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俺不陶醉。(顺带着,俺将手里的酒杯干了。)

曾宁博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434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