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在美国下岗的日子

(2008-02-16 09:26:37) 下一个

在美国下岗的日子

 

 

作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也许命定的终身职业有两个:闲妻和良母。可无论你在这两个角色上表现得如何出色,没有了社会角色难免陷于窘迫和无助的境地。最近我这个为妻为母又为雇的身兼数者,终于在社会与家庭压力的失衡下,成为下岗一员。有幸充分享受轻松,闲散的家庭生活。虽然心里有些失落,可是看到老公和儿子在我的伺奉下极显滋润,健康,家里无 处不散发着舒适,温馨的气息,又会自我宽解许多,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老公还得意安慰地说:“老婆,我们Home Company 是永久工作,不会lay off 你的”。一句逗趣象剂良药,一解我由于下岗而引发的忧郁,焦燥症状。我一想,是啊, life is short !何不趁机enjoy family life 整天把自己都贡献给了社会,哪天被Home Companylay off了,被老公和儿子休了岂不是更惨?就这样我开始全力尽职于house wife

 

老公乐当“三陪”

 

改进膳食结构,提高烹饪水平是我上任后的第一计划。首先我把厨房所有柜子里的罐头和冰厢里的速冻食品都处理掉了。搜集各种食谱,列出了一周菜单。什么糖醋鱼,翡翠蛋,素烧鹅,冻羊羙轮番上桌。不仅菜名悦耳,而且配色诱人,可就是味道难调父子二口。老公还给了个那么一句评语:“你知道你做菜的特色么?就象美国姑娘,看着动人,就是没有味道。”我说那是这里的材料无法做出地道的中餐,就连中餐馆的大厨也达不到原汁原味儿呢。老公回道:“功夫就看你如何就地取材,洋为中用了”。我因而想到这里的面粉可谓精良,何不做点儿面点?于是蒸笼,蒸锅,面板齐上阵。包子,花卷蒸得家里三天两头云里雾里的。得意之作是江南风味得素包子。皮儿用鸡蛋,牛奶,白糖与面粉和成,馅儿的配料是海米,粉丝,豆干儿,青菜心儿,木耳,榨菜,麻油。皮薄馅香,一口吞的大小,十几个下肚,胃里仍有余地。儿子建议要把recipe投到Food Channel去,可以在电视上秀一把。尝到了美味的甜头和由此带来的满意回应,我更加起劲儿了,尝试着做各种风味菜肴,象蜂糖蹄,啤酒鸭,什锦罗汉,宋嫂鱼羹等,已是我们的家常菜了。老公也告别了公司便餐,每天和我共进午餐了。一家人吃出了名堂,吃出了味道,也吃出了气氛。一个月下来,全家人膘增不少,仍肚量不足,食欲有余。于是晚饭后散步,周末打球成了家庭新增的集体活动项目。老公打趣说:“我由‘一陪’(陪儿子读中文)变为‘三陪’了:陪吃饭,陪锻炼,陪读书”。众口三张喂得越来越挑剔,我挖空心思也倒腾不出什么新花样儿来了。我这个才尽的江郎也想暂时歇业,该清清我们的肠胃,以备我重操旧业时有更大的承受量。

 

家里有“三常”

 

绿化室内环境,装饰居住空间是我的计划之二。在北美绿化居室并不难,四季恒温的房间里,可以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只要水分适宜,光线充足,稍加护理就能培育出生机勃勃的常青植物。就看你是否有闲情雅致去摆弄那些花木了。茶余饭后,我养起了巴西树,蟹爪兰,竹叶兰,文竹,芭蕉叶等观叶植物。有的坐落在墙角,有的吊在屋顶,有的放在音响上,钢琴上,茶几上。小不经意的几盆花木一放,房间里立刻生机盎然。尤其是电脑边上的那颗文竹,备受关怀。三个人无论谁在那儿上机,都会条件反射似地注视它一会儿,还要顺手浇点水。儿子还会给它喝点儿可乐,果汁,甜得它日新月异,姿色越发清秀,雅致。绿色象征着生命,而此时此地的绿色植物本身就是与人共存的生命体。在我的起居生活中,它们似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象关心一个弱小生灵一样养育它。随着冷暖的变化为它调节室温,根据光线的移动为它变换位置。现在家里垂悬似瀑的常青藤,晶银透亮的宝石花,洋洋洒洒的竹叶兰,还有那极显深沉,坚挺的龟背叶已成为家里最为亮眼的景致。再配饰一些水晶器具小装饰,玉雕,景泰篮,一眼望去,琳琅满目,可足饱眼福。我常常靠在沙发上自我品味着这个自己营造出来“家”的感觉,切身体验到呆在家里的舒服。也就是下岗后,我才发现自己很有雅兴来充分享受女人的闲情。喜欢看美丽的服饰,不光是为自己,也为家人,家居更新,变换一些时装,摆设;喜欢听丈夫或真心或敷衍的恭维;喜欢无所事事地逛街,更想有些小秘密或择机惊喜一下丈夫,或悄悄与女友分享,或永远埋在心里保持一份可怜的自我。家居优雅的环境,温馨的气氛也是对紧张工作,匆忙生活的一种最直观,最能感应的身心调剂。在这个有常青植物簇拥,常有新装饰摆设的家里,日子过得仔细致而富有情调起来,让人觉得温情常在。

 

重新上岗的“三难”

 

挖掘自身潜力,迎接就业挑战是我的当务之急。一番闲情雅致品味生活之余,还得面对严酷的现实。在众多的现实问题中,最令人烦恼,忧愁的还是生存问题。凡人都要食人间烟火,何况在美国,工作是生存的唯一保障。丢了工作,被老公养起来,日常起居是轻松多了,可是这心里总有被人甩的窝火。同样是和老美一起承受经济萧条所带来的困窘和压力,可是作为外国人,会有在人屋檐下的自惜自怜;会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更加敏感;所处境遇比老白更遭,心灵创伤也更为惨痛。我正悲哀地看到自己沦落为社会弱势群体一员。前几年,美国经济好时,忙着打工,读学位,还算托上克林顿之福,赶在经济旺年之末,找到了工作,趁着大势,混水摸鱼了两年,底蕴还没累深厚了,就遇上经济灾年,下了岗。真是阴差阳错,时运不好。现在是骡子在是马,只能任人溜,不给自己充充电怕是要黑到底了。两个多月来,我又痛苦地重温旧书,还想寻求捷径,尽快掌握目前就业市场上新的软件应用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总结这两年的混迹经验,列出了详细的工作环节要素和步骤。基于一份简历,多种版本之原则,对各种可能的机会,准备了对不同技能进行不同侧重表述,如此炮制出来的简历,可以说是一精多能,一专多兼的通才了。接着就是报上,网上四处寻机,emailfax和投信,天女散花似的发送求职信。如此折腾完之后,总算迎来了十来个面试机会,由此也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上岗所面临的“三难”。首先,语言是面试的关键。这是我在与美国竞争对手拼争中,无法克服的差距。几番面试,几番磨砺。尽管面试台词背得烂熟,可是那点儿“临场发挥”也只能是黔 黸之技,纵然你身怀绝技,可没这口齿伶俐的英格莉西,也只好英雄气短。其次,美国公司分工细致,造成个人工作面十分狭窄,专精,局限,犹显经验不足。加上年龄上的尴尬,实感后生可畏,形势严峻。无赖地分析了自己在语言,经验和年龄上都处于劣势竞争状态,原本不足地自信心更加脆弱。虽然我还会认真的对待每一次面试机会,积极准备可能的应试问题,可是在精神上,已失去了优势的底气;在心理上,更增添了几分畏缩和彷徨。不过,我还是坚信:“天助自助者也”。我还是有要强的资本,有上进的潜能,有竞争的条件的。我还得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远比拥有一份工作更重要。明天还要迎战一个公司的第二次面试,我反正是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了,现在已经是成竹在胸,可望此家老板长了慧眼,那我也算是瞎猫碰到了活老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