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律之闲话6

(2008-02-12 20:27:01) 下一个

六,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像不像武功口诀,什么‘武林称雄,拔剑自宫’之类?

当然啦,‘武林称雄,拔剑自宫’那是练《葵花宝典》的秘诀,偶们练《格律宝典》 没这么高的要求,不需要来那么一下。:)

那么,这个口诀讲的是什么东东呢?

前面偶举过这么一个近体诗的句型的例子 -- 平平平仄仄(例,感时花溅泪)

如果有个像偶一样以挑人刺为乐的人在读偶的文章,一定会跳出来说,呔!第一个字‘感‘字为三声亦即上声,怎么放在必须是平声的位置?

这时候,练过《格律宝典》的同学就可以跳出来招架了,呔!因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除去句子末尾的字是韵脚不计外,第一和第三个字可以平仄互换,也即这两个位置的字可以不管平仄。而第二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钉是钉,铆是铆。

这是对五言诗而言,对七言诗来说,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

看来偶们的老祖宗还是考虑很周到的,知道放宽一下让偶们玩格律诗这个填字游戏的难度。否则偶们就会说,靠,这么难? 不玩啦!

(场景模拟:

杜审言: 老沈,和你商量个事。咱们搞的这个律诗格律我觉得有点难耶。虽然咱们写都没问题。可我的那个小孙子杜甫,他娘生他的时候早产,智力不是太高,玩填字游戏又不是他的强项。我看我们可不可以降低点难度,不要每个字的平仄都要求那么严格。要不就‘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样大家都玩着开心。

沈铨期:这个好商量。不过,我看你家后院的那只老母鸡挺肥的,送给我怎么样?

杜甫:好感动!我爷爷为了能让我成为诗人中的一份子,连他心爱的老母鸡都放弃了。 我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辜负我爷爷的希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好像还是有点难耶!要是二四六也不用论就好了。

一川烟雨:好感动! 一只老母鸡就换来了一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划算的一笔交易啊!

有像偶一样勤于思考,爱问问题的同学发问了,为什么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而不是‘二四不论,一三分明‘? (凭着偶读MBA 的经验,能在课堂上提出这样高难度的问题是要加分的.:))

那么为什么呢?制定这个规则的老祖宗连骨头都找不着了,当初既没有墨宝留下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今天自然也不会自起于九泉之下来回答我们这个问题。

偶觉得答案应该是这样的,从声韵学的角度考虑,这样规定更有声韵的美感,也就是读着更爽,更舒服。

当然,这么严肃的问题,偶不能空口无凭,得找出点旁证才行。也就是说,得有个说法。

偶们的祖宗留给偶们的另一宝贵财富是成语。偶们读成语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琅琅上口。如果有勤于动手,不嫌麻烦的同学随机找十个成语来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大部分成语的第二字和第四个字都是平仄相间。第二字是平,则第四字多为仄,反之亦然。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则没什么规律可循,第一和第三的组合可以是平仄,仄平,也可以是平平,仄仄。也就是说,成语中第一和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

成语的形成没有先天的平仄规定,是人们凭着直觉而约定俗成产生的词汇。但其无形中产生的平仄的规律却和近体诗的规则很象。

这是偶然的巧合吗?不是。

实际上,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汉语的发音习惯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也就是逢双数的音节上。而重音的平仄是决定一个发音组合是否抑扬有致的决定因素,不可随意。

因此,偶认为,偶们的老祖宗是经过认真研究探讨声律学之后才制定出来的规则,有其科学性,而不是拍拍脑袋想出一些东东骗我们玩。

这就像围棋规则一样,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至少两个眼才算活棋,而不是至少一个眼或三个眼?答案是,这一规则是有其潜在科学性的。

偶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偶们应该尊重老祖宗们留下来的规则,而不要觉得格律不重要,没必要遵守。

如果有人非要下有一个眼就算活棋的围棋,也不是不可以。但你不能把你下的棋叫作围棋,虽然你用的棋子和棋盘都和围棋一样。

要是你势力大,你可以召集一伙人,开创一个‘一眼棋‘门, 广收门徒,把‘一眼棋‘门发扬光大。但你不能拿着你的一眼棋的下法去和下围棋的人过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